王娜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北京101601)
中國是自然災害頻發(fā)的國家,自然災害種類多、頻率高、季節(jié)性強、損失嚴重,自然災害已經(jīng)成為威脅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主要自然因素[1]。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減災戰(zhàn)略秘書處于2006年6月15日共同發(fā)起名為“減災始于學校”的全球防災教育活動,國家減災委員會、教育部、民政部積極響應此活動,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加強學校減災工作的若干意見》[2],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學校防災減災的工作目標,如全國各學校都應制定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學校采用多種形式如課程教育、遠程教育,提高學校防災減災知識普及率;學校應配備基本安全消防設施,并根據(jù)情況與社區(qū)共建應急避難場所。高職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長期生活在相對安定的校園,雖有災難意識,但是對災難知識的認知膚淺,應對災害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
目前,雖然我國采取了多種措施普及多種形式的災難教育,但要在教育實施過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就必須多門學科知識相互滲透,讓學生在接受其他語言知識熏陶感染的過程中,提高災難意識。與此同時,環(huán)境問題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一個熱門的話題。縱觀當今世界,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口劇增,資源過度消耗,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環(huán)境問題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已成為了全世界人民共同關注的焦點。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科教興國是我國的兩大發(fā)展戰(zhàn)略,教育是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提高人類解決環(huán)境和發(fā)展問題能力的關鍵。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教師,更應當把“環(huán)境、人口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貫徹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在此基礎上,利用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作為災難教育切入點,向學生傳播有關的災害知識,加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是在學科教學中提高災難教育和環(huán)保意識的有效途徑。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內容不要局限于語言教學,應把它作為社會教育的組成部分,因此作為英語教師要從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著眼,立足課堂,利用學科教材中的有關內容,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科學知識的滲透教育,以不斷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因此,圍繞著環(huán)保主題,筆者開展了研究性專題教學-“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Daily Life生活中的環(huán)保”。具體的教學設計如下。
Part One:What is the environment?/什么是環(huán)境?What 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什么是環(huán)境保護?Background/背景信息。
閱讀課文中關于環(huán)境內容的介紹及其他由教師搜集的印刷材料;認識中國的環(huán)境現(xiàn)狀;開展環(huán)境保護的必要性知識宣傳;了解一下各地學生開展環(huán)境保護的活動。
Part Two:Which kinds of pollution can we see in our daily life?/生活有哪些種類的環(huán)境污染?
閱讀關于環(huán)境污染內容的文章,重點學習“Shrinking Water Supply Poses Threat to Peace”“Noise,Killer of Mankind”以及“Air Pollution”幾個部分。
學習水的主要分類及水污染的來源;學習噪音污染的成因以及對人類的危害;學習空氣污染詢問“Where does air pollution come from?”概述成 Air pollution is becoming a severe problem,which mainly caused by transport action and factories production.The air pollution changes the conditions that we depend on,such as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the acid rain.It causes many diseases,too.學生觀看教師提供的中國污染狀況的記錄片;Part Three:What can we do to keep our Earth clean?/我們在生活中能做些什么來保護環(huán)境?
Energy conservation:Use green shopping bags instead of plastics;Turn off the light before you get out;Raise the temperature of air-conditioning;Ride a bicycle,or to take a bus instead of a car;Turn down the brightness and voice of your computer。
Water conservation:Recycling of water;Use a washbasin when you wash and brush;Discharge sewage after treatment;Part Four:Comment& Thinking/單元回顧和總結,The beautiful planet of ours is our home.To take care of the world is to take care of ourselves.Let's work together to keep our world alive and well.We rely on the Earth for everything we need to survive,so let's take care of it。
在教學目的和教學方式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環(huán)境的科學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以及環(huán)境保護技能,強調以學生的親身體驗為出發(fā)培養(yǎng)出保護環(huán)境和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文意識;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環(huán)境教育具有跨學科性、實踐性、參與性等特點,因此在英語課堂上的環(huán)境教育中,除了運用講授法之外,還要通過環(huán)境問題的具體實例或爭議問題來展開教學;注意將英語教學的語言教學目標弱化,各項教學活動以環(huán)境主題為中心,讓學生實際參與認識環(huán)境、愛護環(huán)境及保護環(huán)境的活動。
挖掘教材中教育因素的同時還應注重教學模式的多樣化,而體驗式教學是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fā)展能力、產生情感并能夠應用到實際交流中的高職英語的教學方法。語言教學中所指的體驗是指教師以課堂為舞臺、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觸的媒質為道具、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創(chuàng)造出值得學生回憶,讓學生有所感受,留下難忘印象的語言活動。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界已從重新轉向重學,教師應更多地使用積極的、開放的教學方法。在此筆者選取《大學體驗英語》中一個單元的教學安排為例進行說明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
3.3.1 班級背景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2010級社區(qū)社工1班,計56名學生,年齡19~21歲,每周英語課程4課時,每次2學時,90min。
3.3.2 教材
《大學體驗英語》第二冊第四單元“災難與拯救”(Calamities and Rescues)。3.3.3 教學目的
學生能夠聽得懂、說得出描述災難常用到的詞語和句型;能就災難這個話題作1min的口頭簡單描述;能就描述一樁車禍、探視傷員作簡單對話;提高閱讀理解有關災難和救助新聞、報道的能力。
為了體現(xiàn)體驗式教學的原則,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擺脫以往偏重課文,以詞匯語法為主的思路,圍繞課文主題設計能夠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課堂活動。
3.2.1 課前素材準備
對課文的處理要首先讓學生體驗。教師對這一課的準備是收集有關“災難與拯救”題材的圖片,包括自然災害、重大交通事故、重大事故等,把它們做成Power-Point文件;剪輯著名的“災難”片電影用于電腦多媒體。
3.2.2 課堂情景體驗
教學在師生共同觀看圖片、影片的資料中開始。從電視、故事片、紀錄片以及音樂片中精選一些片段通過電腦多媒體用于突出語言英語情境和語言應用方法。盡管這些錄像資料不能取代授課內容,但可用來激活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區(qū)域,從而達到深化知識的效果。
3.2.3 課堂知識歸納
學生按照教師給出的問題思考并簡單寫下與災難拯救有關的表達方法,如果有問題,要求學生主動求助教科書或老師。除此之外,還要寫下他們對災難與拯救的認識。然后,學生討論問題,口頭表達出各自從教科書中找到的答案,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再次具體體驗。歸納階段的形式是多樣化的,通過思考歸納,學生較容易根據(jù)前一階段的經(jīng)歷、觀察、思考,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新學到的知識。
3.2.4 課后語言運用
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是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對學生的自主性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即注意對學生在脫離課文后的創(chuàng)造性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訓練方式有多種形式的交談、專題討論、連貫對話、角色扮演、筆頭作文、口頭或筆頭翻譯等。多種形式的訓練,關鍵在于營造一個積極的語言小環(huán)境,調動和激活每一個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因此,教師的作用及其對課堂的設計、安排、調配等方面的組織措施就顯得非常重要。《大學體驗英語》每一單元的主題都非常接近生活,所以學生學習起來就覺得有話可說。以第二冊第四單元為例,除了課文上介紹的災難和拯救工作之外,可以設計如下的課堂活動來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1)熟悉有關災難的名稱和與其相關的常用表達;描述一起交通事故。在這個任務活動中,有的學生講述了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交通事故,慘烈的描述使更多的學生受到強烈的震撼;有的學生敘述了自己在交通事故中失去了朋友和親人的悲痛,也讓所有學生對生命和生活有了新的感悟;還有學生講述了我國發(fā)生的多次洪澇災害,以及在自然災害中體現(xiàn)的人與人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這個口語活動任務由于與學生自身經(jīng)歷和體驗有關,容易激活他們的背景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主動表達的愿望。
(2)進行探視傷員的日常對話。與上一活動不同,這樣的口語活動要求學生與學生之間有良好的互動,以體現(xiàn)口語活動要真實交際的原則。此時,語言學習本身的重要性是次要的,它只是交流體驗的媒介。
(3)設計了15~20個選擇題,題目涉及人在處理各種緊急事件、災難時應具備的安全常識,例如:宿舍發(fā)生火災該如何處理?在野外遇到風暴躲在哪兒?在地鐵中遇到危險怎么辦?學生活動的具體規(guī)則是:分組搶答;每組每次答題人必須輪換;每題一分,答對加分,答錯扣分;搶到答題權的小組2s之內不能給出答案就由別的組再次搶答,答錯的題也可以再次搶答。
(4)上述活動是學生學完這門課基本內容的學習后的一個后續(xù)活動。設計這個活動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這個循環(huán)過程,學生們在相關詞匯的應用、句子的翻譯和口頭表達等方面得到了鍛煉。學生們感到這樣的課堂教學與以往僅僅注重教師講授的方法相比,更能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學習效果也比較好。
寓教于樂一直是教育界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試圖攻克的難題。寓教于樂中的“樂”字應包涵兩層意義:一是指教師把傳授的知識融入能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中去,盡量使教學過程像娛樂活動一樣吸引人。二是指教師通過調動學生,將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掌握的過程。“體驗式教學”的提出為這方面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在這里“樂”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師單方面制造的樂趣,而是學生主動體會到的樂趣。學生學得快樂,這才是寓教于“樂”的真正實現(xiàn)和真實效果。
跨世紀的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決定著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災難教育和環(huán)保意識正作為各種素質的重要載體和顯現(xiàn)形式,其品位、質量高低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校的教育水平和質量,從而最終影響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yǎng)和造就。學生將來無論是進入政府等公權部門還是進入企事業(yè)單位,都會對環(huán)境造成重大的影響,他們將承擔上一輩環(huán)境行為的后果,其環(huán)境行為又將決定下一代的生存和發(fā)展條件。因此,學生環(huán)境道德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乃至全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能否得到有效的落實。今天的災害知識學習就等于是明天的環(huán)境保護。
通過在高職英語課堂上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災害知識傳播和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學習和運用英語知識貫穿課堂的始終,英語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聽力、交際能力等都得到加強;但是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時間不長,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理論、概念和教學模式。授課內容涉及到一些災害、環(huán)保等方面知識,采取多種方法進行學習,增加了學生多渠道獲得知識的能力和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然而單一學科力量微小,無法系統(tǒng)全面的普及災害知識。
針對以上這些情況,提出可以借鑒傳統(tǒng)教學法中的可取之處,把它們融會到體驗式教學法中。另外,教師自身的語言水平必須要不斷提高以滿足學生的多種信息需要。學科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在災難教育中這塊主陣地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要重視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積極挖掘教材內容,有機滲透環(huán)境保護意識,爭取多學科的聯(lián)合教育方式讓學生真正懂得如何正確應對危機和災難。
[1]沈金瑞.自然災害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曹 文,謝 蜻.生存教育——正確應對危機和災難[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孔慶炎,胡壯麟,桂詩春,等.關注《大學體驗英語》[J].中國大學教育,2003(8).
[4]趙升文.大學生安全教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