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友梅,駱 偉,程向東,高 娟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林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宿遷 223800)
城市園林規劃建設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美化城市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地方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生態措施之一。隨著城市園林規劃建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筆者綜合城市發展的需要分析,結合城市園林規劃建設中仍存在規劃建設布局管理設計的品種搭配檔次較低,還未達到科學化理想化的建設效果,提出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規劃中,應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園林綠化規劃建設的技術含量,以體現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1)城市園林是體現一個城市的風貌,一個城市園林綠地規劃建設的水平和層次不僅代表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還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一個城市的其他方面的發展。應在充分了解城市園林綠地系統主要作用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做好與城市發展適應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規劃設計與建設。城市園林綠化規劃建設是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美化環境、改善城市面貌。園林城市規劃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隨著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城市居民的大量涌入,工業“三廢”及生活垃圾產生大量有害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嚴重污染了空氣。綠色植物能夠吸收有害氣體、凈化空氣,減弱噪音,調節城市溫度,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城市園林化規劃建設既是物質文明的體現,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
(2)城市園林規劃建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現代園林與社會發展是相互影響的,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發展中決定園林發展形式與內涵的同時,園林城市建設也變成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部分,反過來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提高。
(3)城市園林規劃建設是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投資環境的需要。進入21世紀以來,宿遷城市全面推進城市園林綠化規劃建設的標準定位。改變了宿遷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投資環境,招引了外地客商踏綠而來,奔森林城市而至。增強了客商的投資的信念。
目前宿城市城市園林規劃建設中仍缺乏園林工程監理人員和園林工程規范的章程,更缺少園林設計人才。很多地方園林綠地規劃建設,普遍存在實施管護造林質量標準偏低,無監理機構和人員監管;城市園林規劃、設計、監理和養護工作缺少具體可參考規范化標準,給管理工作帶來一定難度。另外園林規劃建設中,園林設計基本上外請園林設計院設計,設計的景觀效果和樹種搭配不能與地方文化結合,部分樹木不適應當地的土壤和氣候生長條件。
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不少地方的行道綠化和城市街道廣場空地只需要簡單設計,通過建設草坪,鋪蛇行便道,栽種大樹,便可點綴出城市的品位,且簡約而樸素。
近年來城市園林規劃建設中盲目追求江南化或異域風情,不適性樹種進入造成移植樹木成活率極低,生長效果極差,病蟲害發生嚴重。城市園林規劃建設應深入挖掘此地文化的歷時底蘊,以及地方特色文化,汲取先進地區園林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同時兼顧園林樹木生長所需要的氣候特征以及立地條件的適應性,創新設計理念,形成獨特風格。特別是在城區風景樹木的選擇上,要選擇樹冠大,枝干韌性好,常綠速生樹種為宜,這樣可在幾年時間內起到園林綠化效果,迅速增加城市綠色覆蓋率,增強遮蔭,形成景觀效應。
隨著城市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環境質量要求不斷提升,很多地方大量規劃使用花崗巖或大理石作為外墻懸掛裝飾、雕塑、路牙石、鋪路石,使用不銹鋼、玻璃幕、高級燈具、高級噴泉等昂貴材料,使城市缺少綠量。各地園林城市規劃建設應該尊重自然形成的格局,體現自然與人文、社會的和諧協調。城中花園或是公園,也不必人為造成長方形,或是正方形,邊角地皆可為園;在主要河流大運河、古黃河城市風光帶規劃建設,除了港口碼頭建設需要硬化以外,應該在沿河堤岸多植護坡植物和鄉土樹種,淺水濕地可種植水生植物為景觀,兩岸高處可以各地區特色適應性強綠化喬木品種為主,林間穿行蛇形林蔭便道,一定距離內可建涼亭、碑刻,點綴其間,從而實現低價投入,高效品味實用。
根據城市不同的特點要進行不同的景點設計,突出城市文化內涵。不少地方景觀設計為“低頭是鋪裝(加草坪),平視見噴泉,仰臉看城雕,臺階加旗桿,中軸對稱式,千篇一律、大同小異”的園林設計的傳統格局,重視廣場休閑、納涼、交際等社會功能,擴大綠茵面積,按照功能需求合理規劃硬質化面積,盡量避免鋪裝、池底、駁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氣,不透水、不環保,大而不當,堂皇有余,樸素不足,缺乏科學技術園林景觀創新感。
在城市園林管護中,缺乏監理機構,綠化管養地點和責任人不明,缺乏銜接,加之存在管養資金缺少,管養人員技術能力水平低,造成部分地段轄區內管養出現一年綠、二年荒、三年光的現象,特別是在宿遷境內幾個高速互通內存在雜草叢生,枯死、病死立枯木較多,無人管護,根本無生態可言。此外園林管理機構沒有把園林企業監管到位,很多企業業務技術人員技術業務水平較低,企業資質管理不嚴,部分企業把園林資質借與不相干人員代為招工程。
做到宏觀與微觀統一的原則。應成立相應的園林設計院和園林監理公司才能立意鮮明準確,規劃科學合理,實施管理到位。應把園林綠化設計放到整個城市或區域環境中,結合現狀對其性質、功能和形式準確定位;做好構景要素之間的協調、園林綠地與周邊環境及整個城市綠地系統的協調;做到主次分明、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烘托對比,使景物相得益彰。同時園林監理公司應對某項工程實施苗木調進的質量標準以及栽植質量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據綠地的地形、地貌和周邊環境造景,既經濟節約,又做到橫有起伏具韻律,縱有層次富變化,避免平直呆板。目前宿城市還屬于欠發達地區,加之土地資源緊張,政府財力有限,不能追求奢華,盲目照搬西方國家或是國內大中城市那種營造大規模園林綠地和森林進入城市的做法。現階段城市園林設計主要是改善人居環境,協調城市生態系統,確保居民的身體健康,應以“林蔭型”綠化為主導,加大道路、小區、游園及廣場的遮陰效果,增加綠地的色彩,變“平面型綠化”為“立體型”綠化,擴展綠化的范圍,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構造城市空間的多層次綠化格局。
設計既要符合生態學原理,又要遵循美學法則。通過合理的設計科學配置植物,應用“巧于因借”等造園手法來體現城市園林詩情畫意的文化品味。達到生態性與觀賞性的統一,綠與美的統一,服務功能與藝術價值的統一。
綠地設計要滿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樣化的審美情趣,綠地要體現可融人性和可參與性。發揮好園林給人蔽陰、歡愉啟迪、陶冶性情、慰藉心靈的作用。
要充分挖掘各地區文化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底蘊,根據各市自身地區的自然環境、物候和地域特點出發,將城市歷史文化融入園林設計,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園林,充分展示各地區生態立市、奮勇拼搏、創先爭優、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在此基礎上,盡可能維持當地地形地貌和生態群落,盡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動植物物種和各地區文化特色,引入與當地生態條件和景觀相適應的各種植被,進一步豐富園林城市的文化內涵。
園林文明、森林城市建設是各城市招商引資,推進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重要競爭品牌。在建設中要與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做到量力而行,不要貪大求洋;要與城市人居狀況相適應,做到比例恰當,規劃合理;要與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相統一,不能朝令夕改,決策隨意;要與城市的自然環境相協調,綠中見景,景中見綠。要加強園林樹木的管理維護,特別是要加強施肥、防治病蟲害、除草、修剪等工作提高林木生長;要重視加強衛生城市建設,加強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的配套,建好園林宜居家園,打造生態森林城市,關鍵要提高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質,增強人們熱愛城市建設、關心城市建設、支持城市建設、維護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和責任心。只有人人以城為家,個個以身樹形,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我們的城市才會充滿魅力,宿遷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