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花
(福建安溪縣參內林業工作站,福建 安溪 362400)
20世紀70年代,在安溪就有引種大葉桉、檸檬桉作為公路兩側綠化的造林樹種,或在肥力較差的土壤上種植桉樹,其林下的確不長草。究其原因,一是當時的造林技術落后、經營粗放、不施肥、不追肥;二是這些林地在桉樹種植前,原生植被缺乏的荒山荒地;三是當地群眾為了解決薪材問題,到林中打枝條、取桉樹葉,使林地被物減少,導致表土板結;四是當時即使是在上述地段種植的馬尾松或其他樹種,其林下也難以見到幾株雜草或灌木。
近年培育的桉樹林,由于采取了施肥撫育管理,可以看到較豐富的雜草雜灌。每年施肥前必須進行全面劈草撫育,否則,難于開展施肥耕作。根據植被調查表明:安溪縣福德林場2004年營造的尾巨桉,林下植被蓋度達90%以上,林下有25科40種植物;半林林場2004年營造的尾巨桉,林下植被蓋度達90%以上,林下有23科35種植物;參內林場2004年營造的尾巨桉,林下植被蓋度達85%以上,林下有23科33種植物,其中小喬木有14科14種。原來有的植被,與桉樹共生且生長比原來還好。
研究表明:桉樹的水分利用率較高,但桉樹不是無限制地利用土壤中的水。當土壤中的自由水含量低至一定程度時,桉樹會通過調節降低蒸騰而減少或終止對土壤持水的吸收。另一方面,從桉樹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來說,桉樹不會吸收10m以下的地下水的。中澳合作項目“桉樹與水”的研究于1999~2002年在雷州林業局實施,根據研究結果表明:大面積種植桉樹不會影響地下水的水位。
任何森林均具有涵養水源的生態功能,其涵養水源能力的大小與森林的結構有關。只有那些地表凋落物少,甚至是“光板地”的林地,其地表徑流大,土壤水分蒸發也大。這種情況下的桉樹人工林對土壤涵養水分是不利的,但這與桉樹樹種本身無關。
(1)人工速生用材林本身的自然特點因素。短周期人工速生林,單一的樹種或品種,屬同齡純林,相對天然林,其樹種種群、林相結構簡單。單一的群體結構,根系集中,對土壤水分和養分要求也集中,使一定層次的水分、養分消耗大,而其他層次的土壤水分和養分則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水及礦物質養分利用率低。人工速生純林,森林生態系統種群簡單、森林生物鏈少,生物養分循環低,對土壤養分補充少。
(2)全樹利用。在一株桉樹樹木中,利用的主干部分,主要是碳纖維,養分含量很少。桉樹林采伐時,不但帶走主干木材,就連樹葉枝椏、伐根都帶出林地用做薪材。
(3)不合理的施肥技術。現在個別地方的群眾種植桉樹還是不施肥的,這是對土地一種掠奪性經營。就算有施肥,沒有真正做到平衡施肥,造成土壤養分虧損。
(4)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桉樹種植大部分采用煉山的林地清理方式,然后進行整地挖穴。一些群眾的桉樹造林,采用全墾整地,既可除去雜草雜灌,又可疏松土壤,有利桉樹幼林的早期生長。但全墾整地造成土壤表土結構遭受破壞,在山地坡度大的地方,容易引起水土流失。
(5)初植密度大。造林初植密度大,短期內林分消耗土壤養分多、快、土壤中可利用的速效養分循環跟不上,使一定土層的土壤養分過度消耗。特別是在土壤肥力較低、施肥措施跟不上情況下,后果更嚴重。
(6)超短輪伐期利用。由于近期木材價格看好,部分林農受眼前利益的驅動,對桉樹3年生左右即砍伐利用。而造林后的1~3年正是桉樹植株枝葉器官生長旺盛的階段,樹干生長形成較小。這時,植株的枯枝落葉少,歸還土壤的養分極少。同時,林齡越小,主干占整株立木生物量越小,即木材利用率低。林齡越小,胸徑越小,生產剩余物越多。在采伐剩余物沒有得到回歸林地的情況下,林地損失的養分也就越多。另外,超短輪伐期經營,林地耕作頻繁,對林地土壤的破壞越多。不善的經營,林地下凋落物少,林下植被少,養分循環低,林底下表土沖刷大、水土流失嚴重,加速林地地力衰退,形成惡性循環。
據報道:雷州半島大面積種植經營桉樹已有40多年的歷史。湛江市現有桉樹林面積已超過2.0萬hm2,占整個林業用地面積70%,主要產品木片,現年出口量已達100萬t以上,年創匯超過1億美元。
在林分中桉樹與其他樹種相處安然無恙。部分養雞專業戶在桉樹林中大規模養殖肉用商品雞;桉樹花粉還是蜜蜂的一大糖源,桉樹開花時候,可以看到養蜂專業戶在桉樹林中放蜂養蜂收取蜂蜜;桉樹林與其他樹種的人工林或農作物一樣,也有蟲害。在桉樹林里,已發現金龜子、小卷葉蛾、尺蠖、白蟻、地老虎等蟲害。
桉樹除主要作為用材林樹種外,也可以作為綠化樹種,只要桉樹能生長的地方都可以種植,但桉樹應作為商品用材林樹種為主來培育。為了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生態類型的林地應以培育鄉土樹種為主。在種植和發展桉樹的同時,按照森林分類經營,合理利用林地資源的原則。按不同森林類型及立地條件,采取不同的經營技術措施。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出發,絕不允許將具有強大生態公益性的原始森林或鄉土闊葉樹林分改種桉樹人工林。
經營
為了追求最高的經濟效益,桉樹人工商品用材林的經營必然走專業集約規?;牡缆?,其生態問題更加突出和被人們所關注。所以必須以可持續經營的理念,指導桉樹人工林的經營,制定科學合理的經營技術措施,保護生態環境。桉樹人工林可持續發展經營,不單是在生態環境方面要求可持續,在社會、經濟方面也要求可持續發展經營。隨著國家對林業促進發展有關政策規定的頒布實施,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規定》及取消農業稅、林木農特稅,大大促進了人們投資經營速生豐產林的積極性。
在林地使用權轉讓、林地所有權者與林地使用經營者不是同一方的情況下,各方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應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要按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一方的利益獲取不能以犧牲另一方利益為代價。不要因為這方面的矛盾而影響桉樹人工林的發展。
面積產量
根據調查安溪縣2003年營造的桉樹人工林,龍涓鄉長塔村、虎邱鎮官埔林場5年生的桉樹年平均生長量20.5m3/hm2,而世界桉樹年生長量水平可達45m3/hm2以上。因此,桉樹單產還有很大提高的潛力。加大桉樹科技投入,不斷研究開發優良的品種、科學的栽培技術,極大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在有限的林地資源上生產更多的木材產品,滿足人們對木材日益增長的需求,以減輕林地資源的壓力,更好地保護好生態公益林。
2.4.1 合理的種植配置
按現在常用桉樹造林品種,其造林初植密度在95株/667m2為宜,種植點采用寬行窄株的方式配置,株行距在2.5m×2.8m。
2.4.2 科學的耕作方式
改變傳統的劈雜煉山挖穴整地造林,提倡劈雜帶狀清雜挖穴整地造林的營林技術措施。
2.4.3 適宜的輪伐期
對纖維用材桉樹商品林,從工藝成熟和數量成熟考慮,其輪伐期不宜短于5年;對培育大徑材的用材林,輪伐期還可更長些。適宜的輪伐期,可減少因采伐更新而需頻繁的整地、撫育造成對林地表土結構的破壞及水土流失,減少采伐產生帶走剩余物而造成土壤養分損失。
2.4.4 配方平衡施肥
施肥是桉樹速生豐產的重要途徑,經營桉樹商品用材林要按平衡施肥原理做到桉樹生長需要養分多少、包括微量元素養分,便給土壤施肥補充養分多少。
2.4.5 采伐剩余物回歸
采伐剩余物回歸林地,比施用任何化學肥料意義更大,這不但歸還土壤養分,更重要的改良土壤結構。
2.4.6 營造混交林
營造混交林,改善林相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養分循環,提高林分的抗逆性。采用多無性系(2個以上)的混交造林,不同品種(無性系)輪種,避免桉樹單一的品種對土壤養分某一元素的長期單一吸收。與不同樹種混交造林,特別是相思類,利用相思樹的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
[1]福建省林業廳.福建省桉樹造林及其生態問題調研報告[R].福州:福建省林業廳,2006.
[2]曾天勛.雷州短輪伐期桉樹生態系統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3]曾培賢.桉樹人工林生態問題調研報告[J].安徽農業科學,2009(3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