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蕓海鶯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務處 廣西 桂林 541004)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培養和造就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高、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1]。作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名師、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的實施,為高校加快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帶來了新的契機。
廣西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制約,廣西本科院校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建設與全國高校比較相對落后。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抓住“質量工程”項目實施的契機,在教學名師隊伍建設、營造有利于教學團隊形成和發展的制度環境,建立健全團隊工作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理論探索和建設實踐,取得了明顯成效,為廣西本科院校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培育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評選教學名師,充分發揮他們在教學改革中的主力軍作用,是新形勢下推進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舉措,是進一步落實推進教授上講臺,為學生提供高質量教學的重要措施。教學名師的評選就是要把長期從事本科教學工作,具有較高學術造詣,注重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引領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創新課程教材體系和教學模式,創建合理教學梯隊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推選出來,發揮他們的示范帶頭作用,激勵更多的教師投入教學研究與實踐,推進學校的教學建設與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不斷取得高水平的教學成果[2]。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制定了完善的培養計劃和體系,明確教學名師的學科比例、年齡結構、學歷和職稱結構,規范了培養方式、獎罰措施、經費投入等。建立了名師三級選拔和培育制度。為做好教學名師的評選、推薦工作,學校制定了《教學名師評選辦法》,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實行校級─區級─國家級三級教學名師選撥和培育制度,確保優秀的、符合條件的教師能夠脫穎而出。舉辦教學新人賽、教學基本功比賽、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優秀任課教師評選等多種層次的教學比賽,為處于不同階段的教師搭建成長平臺。制定激勵機制,給予充分的經費支持,提出“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應在相應的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工作中承擔應有的任務,做出重要貢獻”;每年召開教學工作會議,對教學名師進行頒獎,對每位區教學名師給予20000元的教學獎勵。此外,學校還資助教學名師獎獲得者開展教學研究,在評先、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積極為教學名師獎獲得者的培養和成長創造條件。
教學名師的示范作用已凸顯成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注重教學名師特別是區級教學名師的示范和帶頭作用,以教學名師為核心或學科帶頭人,開展了教學團隊、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精品課程的建設,組織了“拜師結對”、“課堂觀摩”、校內講座等活動,通過以“點到面”的方式,實現了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同時也實現了學校質量工程建設的全面進步。
2007年,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下發了《關于我校貫徹實施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院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的辦法》,其中提出,學校教學團隊建設應根據教學改革與教學任務需要,建立學校層面和院系層面的教學團隊,通過教學團隊的建設,推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推動人才培養整體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以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
嚴格教學團隊的選拔程序。在教學團隊申報過程中,由學校組織資深教授組成評審小組,對候選團隊進行嚴格審核,實行無記名投票,確保優秀團隊入選。截至2010年,我校電子電路實驗中心教學團隊、計算機核心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獲得國家級教學團隊;電子電路實驗中心教學團隊、計算機核心基礎課程教學團隊、管理類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計算機學科核心課程教學團隊、電子電路系列課程教學團隊、機械基礎課程群教學團隊、工科數學教學團隊等7個教學團隊獲得自治區級教學團隊。
學校制定了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教學團隊建設管理辦法》,明確了團隊負責人的主要職責以及三級管理制度,即教學團隊帶頭人責任制、院(部)日常考核與監督以及學校實行動態管理。
團隊在立項建設伊始都必須制訂團隊發展規劃,根據本團隊的發展基礎與學科發展趨勢,將長遠的發展規劃與中近期的建設相結合,由低到高、由近到遠地確定目標并根據目標完成建設任務。學校對各級教學團隊實行年度檢查制度,要求教學團隊在建設期間每年提交《教學團隊年度報告》,進行自評并提出下一年工作計劃,學校組織評審小組對團隊建設內容與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審查,保證團隊按進度完成建設工作。
以校級教學團隊培育區級團隊。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從2008年開始評選校級教學團隊,不僅關注優勢學科與專業的教學團隊,同時也注重發揮校級質量工程的培育作用,重點支持一些有發展潛力的教學團隊,幫助他們加強建設工作,盡快成長為優質的教學團隊。
以教學團隊為平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以教學團隊為平臺,指導和激勵中青年教師提高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教學團隊一方面采用青年教師與老教授的拜師結對工作,簽訂相關培養協議,定期檢查考核,搞好老教授的傳、幫、帶,將一幫一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堅持教學督導聽課和教師之間互相聽課以及開展青年教師講課比賽等得力的措施,使青年教師在比較短的時間里較快成長,使青年教師迅速且健康的成長。團隊積極鼓勵和資助青年教師進修,派出教師參加全國性教學培訓、精品課程培訓以及學術與教學交流會議等等,促進青年教師專業發展。
團隊建設與課程建設相互促進。各個教學團隊在建設過程中將教師專業發展與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工作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師成長。管理類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每年為管理學院各個管理類專業近2000名本科生開出以《管理學》、《市場營銷》、等核心課程,在設置核心課程內容時,不僅參閱了大量的中外文獻資料,而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實踐資料,嘗試開設《小型企業管理》課程,對于提高管理類學生的創業能力等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工科數學教學團隊承擔的是全校的工科數學基礎課程,課時多,學生人數多,影響面大,例如“高等數學”學時達到176課時,也是各工科大學生最先接觸的大學課程。團隊嘗試建立數學創新性實驗平臺,向全校和全區的學生開放,除了數學專業的學生參加實驗外,亦有許多工科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參加數學創新性實驗。
教學研究與科學研究相互融合。團隊鼓勵青年教師參加科研工作,承擔和參與項目研究,通過科研工作了解學科前沿,通過應用實踐積累教學案例,使自身素質得以迅速提高。如計算機學科核心課程教學團隊積極參與全國和國際學術組織活動。2008年11月,全國高等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在桂林召開了全國“計算思維與計算機導論”專題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80多所高校,包括70多位計算機學院院長,主管教學副院長在內的近百名專家出席了會議,團隊負責人作了大會主題報告,報告受到與會代表的廣泛好評。
[1]張意忠,宋彥婷.高校教學名師及其生成機制[J].江西師范人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8):39-44.
[2]鄧國良.試析國家教學名師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2011(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