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喜輝
(北海職業學院 廣西 北海 536000)
21 世紀是一個網絡化的時代, 網絡的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學習、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也正是因為它神奇的魅力,使青年一代對它流連忘返。 如今上網已經成為現代大學生的主流次文化,特別是“網絡”和“游戲”的結合儼然成為e 世代大學生拓展人際的媒介、休閑娛樂的媒體,在信息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大學生是對新生事物最敏感的群體,是這種生活方式及發展方式的忠實實踐者。 據互聯網第20次調查顯示, 大專及以上學生網民達到1800 萬, 其中有67.1%學生網上行為就是玩網絡游戲。 然而網絡游戲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給人們歡樂的同時,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斷凸顯出來, 不時有報道由于網絡游戲成癮而猝死網吧、弒母、退學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等事件。
學生在大學生時期所具有的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們對網絡游戲本身所擁有的不可預知性、新奇性和知識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這些游戲內容又常常以一種帶有娛樂性、挑戰性或者賭博性的形式出現,使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獲得極大滿足。 也致使一些獨立性較差的學生因而沉迷其中,無法自撥。
近年來,高校招生人數連年增加,而高等教育投入并沒同步增加,間接造成教學資源相對短缺,學生管理出現漏洞,而大學時期高校普遍采用的和以前教育模式差別較大的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的教育方式,又使大學生具有相對豐富的自由空間,而部分學生由于對學習興趣不高、校園文化生活也不夠豐富、學生評價體系不合理和心理教育機制不完善等種種原因,進而迷上了網絡游戲,再加上高校對學生宿舍和學生個人電腦的管理上存在不足,使網絡游戲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休息。
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由于學習和生活環境都發生的很大變化,因此總會在一些如生活、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等問題中遭遇一些挫折和障礙, 這就造成一部分性格比較內向、憂郁、孤獨的學生形成一種自我封閉的心理,進而通過沉迷網絡游戲來轉移、傾泄自己的不良情緒,以獲得一定程度的解脫和滿足。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和生理慢慢成熟的過渡期,自制能力相對還不強,遇事容易情緒化,比較容易沖動和消極對待,所以往往容易被希奇古怪、光鮮離奇的網絡游戲所吸引,同時自身的認知能力又不足以抵擋其誘惑,所以一旦迷戀上網絡游戲,就欲罷不能,難以戒掉。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舉足輕重,而家長的價值取向和情趣高低又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思想、行為和處世的態度。 有些家長在處理網絡游戲成癮的問題上與孩子缺乏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只是一味的加以限制和責備,使孩子更加叛逆,加重了網絡游戲的危害。
目前在國家層面關于網絡游戲管理方面的法律還沒有得到應有的規范,網絡游戲提供商也是普遍唯利事圖,不注重行業自律, 遍布學校周邊的網吧業主也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等等這些都對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發育期,長期沉迷網絡游戲,使大腦經常片于高度興奮當中, 打亂人體機能和自我平衡能力,造成頭暈、眼睛疼痛、神經衰弱、全身不適等癥狀,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
由于網絡游戲成癮,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使與老師、同學的交流溝通時間大大減少,人際關系出現障礙,出現自閉傾向,進而與現實世界產生隔閡,引發嚴重的心理畸形。 與此同時,由于經常在網絡游戲中從事不同的角色,造成角色的混亂,更加促使大學生人格異化,誘發犯罪。
研究結果表明:網絡游戲成癮大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更容易出現逃課、遲到、上課不專心等厭學行為,由于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的成就感遠遠低于網絡游戲,故而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表現出沮喪、倦怠和情緒低落,學習效率低下,最終可能荒廢學業。
大學生應擁有自身的遠大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刻苦學習專業文化知識,努力增強社會技能,提高人生觀和價值觀。 要積極參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戶外活動,豐富自身的課余生活。 學會與老師、同學和朋友進行融洽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轉移注意力,減輕網絡游戲的誘惑。 要科學利用網絡,上網要有目的性和時間性,增強自我約束能力。 遇到困難和挫折要擺正心態,正確對待,認真分析原因,避免因扭曲和虛偽的心態作祟,而采取偏激的傾訴方式,積極從容的融入現實生活。
首先,要加強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網絡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大學生適應大學生活模式,確立自身的理想和目標,知道大學時期應該學什么,為什么學,什么時候學,怎么樣去學,并把目標分解成不同時間段的計劃,使學生經常有奮斗的目標和動力。
其次,加強校園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和文化建設,充分發揮黨團組織的帶頭作用,積極主動開展學生社團活動,舉辦各種豐富多彩、健康科學的第二課堂,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讓大學生活充實與多彩,從而轉移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的興趣和愛好,促進其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再次,加強校園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規范校內上網秩序和凈化內部網絡資源, 建立適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網站,大學生可以在網上學習、交友、就業、尋找法律援助與心理咨詢,使網站成為大學生的網上之家,營造良好的上網環境。
第四,加強和完善心理咨詢和輔導機制,建立必要的網絡心理咨詢機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咨詢老師,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已經上網成癮的學生和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和疏導,對個別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要及時向專業治療機構轉介。 同時加強學生責任感和感恩能力的教育,使他們成為責任心強,誠實守信的人。 另外,開設網絡評價方面的課程,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游戲,增強對網絡游戲的自我約束能力。
最后,強化校園學風建設。 良好的學風是學生自主學習,努力上進,積極實現自我價值的保障,又可使大學生淡漠網絡游戲對自身的影響。
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許多網絡游戲的經營者不顧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僅其內容充斥著暴力、色情和迷信,有的還專門研究游戲者的心理,使一些大學生欲罷不能,荒廢了學業。 因此,要提高網絡游戲運營商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并在行業內部建立協會組織,規范經營,相互監督。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加大網絡產品的監管,處理好網絡文化價值與經濟利益的關系。
另外,學校周邊的許多合法或非法的網吧經營者也是唯利是圖,只要有錢,就有人接待,這也對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管理部門除了要堅決取締和打擊非法經營者之外,還應該加大網吧經營者的守法意識和職業道德的教育。
父母的養育和培養方式對大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父母應當對子女的心理和行為保持盡可能多的理解和關懷。 良好的父母養育方式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發展,對子女網絡游戲成癮起到重要的預防作用。 其次,對一些網絡游戲成癮的同學的轉變工作中,家長往往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有的家長為了戒除子女的網癮,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全程陪讀,不僅在生活上更加關心他們,還在思想上與他們加強交流和溝通,使他們終于迷途知返。
綜合對于網絡游戲成癮治療方法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興趣遷移法、行為療法、替代法、認知療法、藥物治療、家庭治療、社會支持療法、團體心理輔導。 就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矯治來說,應該針對不同個體、成癮的不同程度,綜合考慮,加以選擇。
總之, 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矯正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教育、關心、引導和幫助。 只要大家予以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到大學生沉迷網絡游戲的原因,對癥下藥,探求科學的方法并付諸實施,大學生沉迷網絡這一社會問題就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1]顧海根.青少年網絡成癮預防與治療[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19.
[2]董四平,王江陵,安艷芳.網絡成癮癥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9).
[3]張宏如.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心理學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7(12).
[4]劉瑞光,趙萬慶.高校預防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的關鍵階段[J].科技資訊,2009(8).
[5]周芳.大專生網絡使用及成癮狀況調查[J].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
[6]鮑玉學.高職學生網絡成癮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2(15).
[7]劉睿,鮑捷.大學生網絡成癮癥研究述評[J].內江科技,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