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華
(西安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4)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階段。面對高等教育日趨大眾化的發展趨勢,大學生就業困難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為順應新形勢,高等學校應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切實提高職業生涯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學生自身成才的需要。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其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
大學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關鍵時期。那么,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大學生在結合自身主客觀條件的基礎上找到未來職業的方向、制定職業規劃并在未來的生活中積極努力去實現的一種尋求自我實現活動。
但是,就目前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現狀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1.1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指導理念進入誤區
很多學校關注的不是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未來的職業發展,而是學校“就業率”的高低,這種以“就業安置”為指導的模式所導致的結果,已經違背了大學“以人為本”的教育使命。
很多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而是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狹隘化為就業指導,面向畢業生進行突擊式的教育,這種對就業之外的環節包括學業、職業和事業的協調發展問題,缺乏指導與幫助。
目前在校大學生以“90后”居多,他們思維活躍、自主意識強、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但是,在當前應試教育體制下成長的大學生,他們從小習慣了按照家長或老師制定的軌跡生活,很少主動思考和探討研究自己的人生目標,導致很多學生進入大學后對大學學業、生活和就業等問題產生不同程度的迷茫和困惑,這種自我認知不足就會導致盲從、跟風。
目前在校大學生選擇職業時“跟著感覺走”的現象普遍存在,且將自己的規劃與實際行動統一不起來,缺乏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往往這種學生過于看重薪金和環境,對可持續雇傭能力認識不足,就會導致失去或錯過有上升空間和有潛力的企業和單位。
大學校園文化是指在高等學校校園環境中,以全體師生為主體,經過較長時期形成的,以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學校之間的互動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物質形態、內在精神和活動形式等內容的總和,它是學校歷史發展、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各個方面的綜合反映。[2]它除了有互動性、滲透性和傳承性的基本特點外,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校的校容校貌,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它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豐富多彩的大學校園文化活動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修養的有效途徑。通過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科學合理地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把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落到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有計劃、有步驟、有組織地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一階段的入學教育,是引導大學生開展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
3.1.1 開展大一新生第一課活動。通過專業介紹會,使新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有初步認識;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報告,告訴新同學大學學什么、怎么學;通過“法制教育第一課”,使新生能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做好自我保護;通過入學教育,使新生學會如何在大學自立;通過心理普查和心理講座,使學生了解真正的自己,爭做一名身心和身體健康的學生。通過新生第一課活動引導學生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3.1.2 開展專業調研,專業認知演講比賽活動。大一學生以自我組隊的方式成立調研小組,分別就本專業的基本概述、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干課程、就業方向、高校排名、知名人士、知名企業等方面進行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并參加專業認知演講比賽,通過比賽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大二階段的專業能力的培養,是引導學生完成職業生涯目標的確定。
3.2.1 開展與教學相結合的認識實習活動。通過學習專業理論課必須掌握的內容后,去實習基地進行為期兩周的認識實習。要求學生對實習單位進行調研,了解所學專業對口企業對畢業生專業能力的要求、勝任崗位須具備哪些其它能力、企業與個人的發展潛力在哪里等問題,通過實習,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和需要了解和掌握合理的知識結構。
3.2.2 開展各類學科競賽和工具性證書的輔導。通過開展對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等級的輔導與討論,經驗交流等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主動提升綜合能力的積極性。
3.2.3 開展學生會、社團等學生干部的競選活動。通過個人報名、崗位述職、競選上崗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學生會、社團等學生干部工作,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大三階段的職業技能培養,是促進學生職業經驗的積累。
3.3.1 繼續開展與教學相結合的畢業實習活動。通過到實習、就業基地去生產、實驗和實地操作,積累更多的實踐經驗,為完成相應的畢業論文做準備。通過實習,使學生真正了解和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單位。
3.3.2 繼續開展各類學科競賽和科技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大賽、專業大賽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式學習等方式中增長專業能力,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獨立思考,獲取知識,在解決各種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運用知識、技能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質,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3.3.3 聘請客座教授、知名專家、校友、在校老師開展“考研、就業”、專業技能大賽、職場禮儀社交、面試技巧、就業創業等輔導報告,開展多種形式的座談會和經驗交流會,引導學生提升求職技能,做好考研、就業的心理準備。
大四階段的擇業、就業觀教育與心理素質教育,是實現畢業目標即成功就業。
3.4.1 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最后一環節,通過畢業設計、預答辯和正式答辯,不斷提高自己的應用研究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
3.4.2 開展擇業觀、就業觀教育,引導學生立足于職業目標和職業理想,講道德、講誠信、講敬業、講責任心,把理想與現實相結合,把利益與奉獻相結合,把崗位與自身發展相結合,把就業與創業相結合,克服一成不變的狹隘就業觀念。
3.4.3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針對畢業生攀高求穩、攀比嫉妒、消極等待、恐懼焦慮、失望悲觀等心理誤區,著重開展心理素質教育和咨詢活動,引導畢業生正確、全面、客觀的評價自己,調整擇業和就業心態,提高心理挫折承受力,以實力就業,靠競爭就業,憑能力上崗。[3]
3.4.4 組織大四學生撰寫“大學生活感悟”,回顧大學階段最值得記住的喜悅和痛苦,編輯成冊,來引導新同學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盡早實施自己的大學生涯職業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是簡單的幫助畢業生獲得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幫助大學生真正了解自己、更好地挖掘自身潛能,在客觀分析內在素質和外在環境的基礎上科學規劃人生,從而確定合理的、可行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和行動綱領。[4]
[1]劉璽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與探索[J].現代教育管理,2009(7):111-113.
[2]周韶偉.大學校園文化的特征、載體及育人功能[J].學習月刊,2012(1):下旬刊.
[3]白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與途徑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5):61-66.
[4]張勁松,李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