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躍
(鹽城衛生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05)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在全球迅速擴展,并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娛樂方式甚至是語言習慣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思維活躍的特點,渴望知識的需求,與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新穎豐富、方便快捷相契合,“上網沖浪”已日漸成為大部分在校大學生的經常性的課余活動,互聯網也日漸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主要渠道和場所。自1994年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網絡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面造成的全面影響,使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從此進入網絡時代。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我們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利用網絡為大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服務,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不斷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間。
互聯網形式多樣,有各種類型的網站、BBS、博客等,更新速度快、時效性高、圖文并茂、聲色俱全,能夠極大地吸引大學生的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利用網絡資源,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氛圍,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滲透其中,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潛移默化地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可以通過E-mail、QQ、MSN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信息交互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接受學生的問詢,將思想政治教育由傳統的“填鴨式”教育變為學生主動參與思想交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真正了解學生所想,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時,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既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拓展了媒介,又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互聯網紛繁復雜、良莠不齊的各種信息,特別是含有色情、暴力、反動、敵對的不良違法信息充斥著整個網絡,各種國外敵對勢力更是把互聯網作為思想文化滲透的主陣地,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階段,極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誘發違反公民道德的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另外,網絡為人們提供的高仿真虛擬世界,容易讓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沉溺,使大學生不愿意面對現實,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和溝通,從而引發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因此如何利用網絡優勢,進行積極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背景是新的,挑戰是新的,但是有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觀念卻是陳舊的甚至是悲觀的,他們認為書本和課堂應該作為受教育者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網絡只能作為信息獲取的輔助,更有甚者視網絡為洪水猛獸,過分夸大學生上網的危害性,對網絡極度恐懼。這種認識上的誤區,只是傳統教育理念的一個縮影,面對網絡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建設等環節的改革上,還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創新上均落后于時代的發展。
目前,全國高校中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經費、技術、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的現象普遍比較突出,投入的人力、物力與其所承擔的責任不成正比,特別是需要花費較多的智力和精力的軟件投入相當薄弱,這與學校管理者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夠重視密不可分。以網站建設為例,國內高校對校園網建設十分重視,幾乎都建立了校園網,但其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的學校不足54%,已經建立的也大多數網頁制作粗糙、內容陳舊,僅提供思想政治理論資料查詢、校園新聞速覽等基本功能,缺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不能與學生進行互動,發揮不了應有的育人作用。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書本、言傳等傳統教授方式已受到網絡媒體的巨大沖擊,網絡信息傳播所特有的即時性和便捷性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使其不必再拘泥于書本和課堂這種傳統獲取知識的途徑。自網絡普及以來,大學生對網絡學習這種新型方式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驚人的接受速度,他們在網絡上獲取的知識甚至有時還會超越教師,逐步的他們開始抵觸以教師主體的灌輸式教育,教師傳統的信息發布權威地位正受到動搖。在這種轉變中,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感到難以調節并適應新的角色,使得教育效果大大折扣,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技能,與時俱進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對網絡帶給我們的嚴峻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認清形勢,認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規律和方法,在創造性運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好傳統的基礎上,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動權。
高校應建立健全學校信息化領導小組,實行校黨委一把手負責制,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學校的重要議事日程,制定相應得工作方針,在技術、資金、政策、人員配備上給予大力支持,通過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辦法,逐步建立網上思想政治工作平臺。同時,高校還應從學校的具體實際出發,根據網絡技術特點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建立健全校園網信息監管制度,制定出一整套校園網管理的規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校園網絡安全防控體系,由校領導牽頭,以學校網絡技術部門、院系政工人員和學生干部為主要負責人,將技術管理和內容管理各項職責逐條細化,責任到人,具體到崗,以保證安全穩定、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環境與氛圍。
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的任務是加強陣地建設,要加強校園網、院系網、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以及學生論壇等網絡平臺的建設,使網絡德育具有可操作的運行載體,形成高校網絡有效持久的育人系統。其中,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的建設,應使其內容具有理論性、時代性、形象性、互動性等特點,要組織專業老師、網站技術人員以及大學生共同協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的信息來源和技術保障。需要注意的是,網站的建立要符合大學生的接受心理和功能需求,要以新穎活潑的網絡界面,思想性、藝術性兼備的文字、圖片、視頻信息,來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切不可生搬硬套、機械教條,要講究滲透、熏陶。同時,網站還要兼顧一定的服務功能,設立人文關懷、就業指導、心理咨詢、勤工儉學等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專題為學生提供服務信息,及時解決大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使網站真正成為大學生喜愛、受大學生關注的重要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最終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知識豐富、作風正派、技術過硬并熟知大學生網絡語言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輿論引導團隊,為高校思想教育網絡載體運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證,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高校應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網絡管理員,隨時關注校園網絡輿情,關注大學生思想動態,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觀和方法論對各類社會熱點問題作出正確判斷,主動撰寫博文、貼文,吸引學生點擊、跟帖,在遇到敏感話題時,應認真剖析錯誤觀點,或巧妙轉移話題,幫助大學生理性看待問題,實現正確的輿論導向;學會運用網絡特有語言與學生互動交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所提問題,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務實、更加深入人心。同時,網絡管理員還要通過不斷學習和培訓,掌握最新的網絡信息技術和多樣化信息技能,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和運用研究,大膽迎接挑戰,甘于奉獻,勇于進取,努力將自己打造成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延續性。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2004-10-14.
[2]劉俊彥.當代青少年與青少年工作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
[3]石國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指引[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