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瑩
(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 吉林 長春 130118)
在當今社會,不但對全日制大學本科學生的英語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對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的要求也在變得越來越高,學生在聽、說、讀、寫、譯各方面都應該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是,很多英語教學工作者普遍感到英語課堂消極沉默現象比較嚴重,而在高職的英語教學課堂上這種情況則更加嚴重。高職學生對于課堂提問或討論,無論會與不會,多以沉默示之,很少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互動。很多高職英語教師對這種現象感到困惑和失望,亟于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旨在從高職學生外語課堂消極沉默學習形成原因及教學策略兩個方面來分析解決這個問題,給高職英語教師一些啟示。
高職院校是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普通高校。招生對象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和具有與高中同等學歷的學生,基本學制為3年。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專科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目前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其定位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人才而言,高等職業教育偏重于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正是由于高職院校和高職學生的這種性質,很多高職學生認為專業課程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而對作為公共基礎課的英語重視不夠,他們認為英語的學習對自身未來的職業發展用處不大,他們自然失去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愿意在英語課堂上回答問題,加入課堂討論,導致了課堂上的消極沉默。事實上,學生的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英語學習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素質,而且也會給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機遇。
在我國,學生一般從小學就開始正式的學習外語。在進入高職院校以前,高職學生已經接受了12年的英語教育。這對于學習一門語言來說并不是一段很短的時間,學生應該已經達到基本掌握這門語言的水平。但是,很多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都相當薄弱。有一部分學生在聽力、會話方面較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聾子英語”、“啞巴英語”。他們能較好的英語筆試,但卻說不出,聽不懂一句完整的英語對話。經調查,某些學生認識一個單詞,知道它的意思和用法,但卻不知道它的正確發音,這對學習語言來講是極不可取的。另一部分學生在寫作、閱讀方面較差。他們無法用英語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寫出的文章完全是漢語式的表意方式,缺乏英語的語感和流暢。是什么造成了這種情況呢?它在于舊的觀念。由于我國現在的實際情況,很多學生就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英語,他們對學習英語產生了誤解,認為答對了卷子就是學好了英語。他們不知道學習一門語言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例如,四級考試要求達到規定的詞匯量,學生每天就拿著四級詞匯方面的書籍背誦,認為只要掌握了里面的內容就是學會了英語。但他們有時也會產生疑問,為什么四級試卷中的很多詞匯不在四級大綱里呢?事實上,語言不可能只拘泥于一個小的范圍內,它需要靈活的應用和衍生。的確有一些學生通過死記硬背通過了各種考試,但這部分學生如果想要進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只依靠這種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只有在聽、說、讀、寫、譯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發展,才能真正的掌握這門語言。對于一些高職學生來說,他們可能也想積極地加入到課堂學習之中,但是由于聽不懂老師的問題,或是無法用英語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導致了消極沉默的想象。
教師與學生的觀念是息息相關的,甚至對學生的觀念起著決定性
的作用。同樣,作為我國的高職教師,思想往往受著考試的左右。有些教師只以學生在測試中取得高分為目的,以分數高低作為衡量學生水平的唯一標準,不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生在綜合能力上的提高。還有一部分教師也渴望突破舊的教育模式,但卻缺乏有利的環境,苦于找不到適應的方法。陳舊的教學模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只能導致課堂的消極沉默。所以,整個教師隊伍的素質都有待提高,適應新時期的要求。我國應該提供給教師更多的培訓機會,使他們適應新觀念,掌握新方法,這樣才能使高職的英語教學產生根本的轉變。
我們一直在談論綜合能力的培養,但綜合能力又不僅僅是聽、說、讀、寫、譯這些方面。英語教學不只是教授語言,它還包含有文化背景的內容。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英語國家的歷史、政治、風俗、文學等方面一無所知,這種教學死板的,枯燥無味的。教師要在教學中適當的穿插一些背景文化的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高職學生對學習語言產生更大的興趣。而對這些知識的掌握也能更好的推動其他方面的發展。我們經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并不過時,只有改變高職學生內心深處對英語學習的抵觸厭學情緒,才能改變課堂上的消極沉默。
教學方法的轉變也要依靠硬件水平的提高。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的應用變得越來越普及,它對很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實,它對教學也有積極的作用。各個學校,每個教師,都可以把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學方法通過互聯網與其他城市,甚至是其他國家的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和借鑒好的教學方法運用于課堂中,這種強大的資源共享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是有益的。在教學中,學校應提供先進的教學設備,進行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制作一些課件,例如詞匯的延伸聯想、動畫、圖片,這些都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測試方式,也就是檢驗學生學習水平的方式也應有所改變。現在高校公共英語進行的四、六級考試是主要的測試考試。這些水平測試已經沿用了許多年,但這些考試是否真的能檢驗學生掌握英語的水平呢?不可否認,這些考試能夠在一定程度測試學生的水平,但并不能對學生掌握英語的綜合能力加以全面的測試。傳統的英語考試一般包括聽力、閱讀、詞匯與語法、完形填空、寫作這幾個方面,這些試題對測試出學生的語法、詞匯掌握情況是有有效的,但卻不能測試出學生實際使用這種語言的能力。我們應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既能測試出學生的英語基本功,又能檢驗出學生是否能夠運用這門語言于實際中,對于高職學生尤其如此,因為高職學生更加注重知識的實用性。我國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先進的測試方式,找到更適合的水平測試方法。尤其是在口語測試方面,要測試真實的能夠運用于生活中的語言,而不是書本上的死板的,根本無法用于交流中的語言。如果讓高職學生感受到英語的實用性,他們自然愿意加入到課堂活動中來。
綜上所述,隨著英語教學的逐步發展,它要求改變以前那種單一的教師演說的教學模式,走向一種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強調課堂生成的重要作用,這就要求課堂上打破學生的消極沉默,積極參與互動,煥發課堂生命活力。總之,通過探討中學課堂學生沉默的原因及解決對策,對我們教師更好的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
[1]孟凡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課堂沉默現象預防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2009(4).
[2]王健,張靜.大學英語課堂沉默現象的解析與對策[J].中國大學英語,2008(1).
[3]劉駿,鐘堅.留美中國學生的課堂沉默現象探析[J].現代外語,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