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克永 夏廣濤
(青州市益都街道辦事處馬官小學 山東 青州 262500)
新課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拓了學生的智力,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師生關系,課程資源得到充分利用,自然課程和社會課程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廣泛融入到課堂,多媒體得到了充分利用,學生素質全面提升。 使用新課程我的課堂教學效果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現就自己的感受淺談如下:
舊課程內容只重視傳授知識,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只重視學科知識,以“應試教育”為目標。 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窄,很難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設置“難、偏、繁、舊”;沿用了幾十年,不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要求。 而新課程在注重學生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學生愛好與學生興趣的結合;結構體現了均衡性,綜合性,科學性,實踐性的特點;注重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學生掌握知識,理解知識的主動權由學生自己來實現,課程成為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媒體,大部分內容倡導學生自主參與,合作學習,自主學習,以及差異發展,鼓勵創新訓練。
在沿襲幾十年的傳統教材中, 教與學被劃分的很清楚。教師只有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只有被動接受。 即教師負責教,學生只管學,學生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沒有溝通與交流,只有要求與照辦。 我的一位同事曾對學生說:“我的老師就是這樣教的, 我也只能這樣教”。 若有同學發表自己的見解,輕則判錯,重則批評。 課程中心論根深蒂固,“教”為重“學”為附。 而新課程要求徹底打破教主導學的理念,將學生從教師的教中脫離出來, 強調了教學是師生的互動過程,是交流,溝通,補充,提高的雙向活動。 增加了共識,共享,共進,共同發展的意圖。 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的動態變化過程。
舊課程要求班級集體教學,教學目標一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測試標準統一。 教學進度、掌握知識一致。 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發展水平。 新課程建立了多樣化的組織教學體系,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對內容的需求,提倡個體教學,小組教學,集體教學并存。 綜合使用各種組織教學形式。例作文課要求:先集體授課,將寫作要求和基本知識傳授給學生,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路,小組或同桌討論,自覺閱讀課外書刊,到大自然中采風,教師作為指導者進行探討。 新課程把現代教育技術放到了重點位置,教師傳授知識采用多媒體教學。
舊課程評價采取百分認定,以百分終結性評價,只認可學生提供的答案,學生獲得答案的思考與推理,假設的形成以及如何應用證據等,都被摒棄在評價視野之外,缺少對思維過程的評價。 新課程評價采用等級制,保護了后進生的自尊心,重視了學生獲得結論的過程,評價著眼于學生個性發展,獨特見解,倡導發展性評價,廢除終結性評價,實行綜合性評價。
我使用新課程的具體做法如下:
落實課程改革思路,從原來強調的由教師的教,到教材的用,再到學生的學,轉變為教師、學生、教材內容、教學環境四個要素的整合。課程變成動態的,演變的過程。我在教學中做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教法,情感、價值觀的和諧共存。 做到以學生成長為本,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智能的培養、能力的挖掘,加強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環境、所處的社會背景,當前無所不在的現代信息技術、高科技的結合。 改變為掌握知識而傳授的傾向;改革課程“繁、難、偏、舊”的現狀;改變注重接受知識,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保存信息的能力。 例如教“風”字,我用謎語來教,“樹兒見他把頭搖,苗兒見他就彎腰,云兒見他快快跑。同學猜對很高興”。再如,“鮮”字用多媒體放一只羊和一條魚在一起,讓學生答一字。
教師每上一節課都要認真備課, 閱讀大量相關資料,做到要知識面寬廣。 根據教材內容,直至各個知識點,確切的把握住每一知識點的分度,制定出每一課時明確的,具體的教學目標。 例如《二泉映月》一課,教師先把課文內容播放在屏幕上,生字、生詞用大號紅色字突顯出來。 教師收集大量的有關阿炳的資料,利用課間播放阿炳的電影片,教師用各種手段來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對學生的發言,不論正確與錯誤,肯定成績找到亮點,進行表揚、鼓勵,我從網上看到著名教師竇桂梅老師的案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在上課一開始,就送給學生三句話,讓學生對自己說“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接著又讓學生把這三句話送給自己的同學,“你狠棒,你真的很棒,你真的真的很棒”,整節課上,老師、學生、都用這三句話來鼓勵對方,整堂課充滿了老師那親切的笑容,和藹的目光、溫暖的撫模、熱情的期待和鼓勵的話語。練習題設計要緊扣教材,加強五基訓練, 揭示關鍵,突破難點,揭示重點,體驗能力為原則。 注重小坡度,多層次,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靈活性。 敏捷性和獨創性。 教師要轉變理念,更新在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留作業一直是教師行為,學生無權參與,不顧學生實際差異,千篇一律,一個標準的布置課堂和課外作業,這樣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興趣和創造力,使學生被動應付,被動接受,已經熟練的知識也得再練習,需要提高的知識得不到提高。 導致學生“怕留作業”“抵制作業”的惡果。 我采取了學生自己設計作業,選擇,確定適合自己需求的作業題目,數量,學生自己針對自己的薄弱環節,查缺補漏,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借助多媒體,讓學生在課堂中靈活起來,大大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例如我在講追遇問題時,事先設計了兩輛汽車,給它設計上速度,一個跑得快,一個跑得慢,多長時間追上。 又例如容積一課,我為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預先制作了一個活動投影片,演示量筒中放上水,放入一塊石塊水面上升,水面上升的體積就是小石塊的體積,這樣學生比較直觀,容易掌握知識。 利用多媒體能激發興趣。 例如《聰明的機器人》欣賞機器人動畫和影像片段,機器人活靈活現,直觀配有悠揚的樂曲。
總之,使用新課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領導、學生評價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