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麗娟
(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對高等教育結構方面的相關知識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結構類型的分析,高等教育結構的制約因素分析,地區間高等教育結構發展不是很合理,中國高等教育結構亟待做出調整,大眾化進程中如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等等。其中專著類的文獻主要有謝維和等編著的《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結構分析——1998-2004年的實證研究》、侯懷銀主編的《高等教育學》第二編本質論中第五章高等教育結構、潘懋元《高等教育學》中第三章高等教育宏觀結構與運行機制。相關的學術論文以及碩博士論文主要有李凡的《高等教育結構性失衡:大學生就業渠道阻塞的重要成因》、王碩旺、阮守華的《論大眾化進程中的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兼談我國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閆衛華、蔡文伯的《構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機制研究》、郭新和的 《通過規模增量調整我國高等教育結構》、馬莉《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思考》、周秀芳、廖岳玲《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相關問題及對策研究》、龐笑蔭、張艷的《日本高等教育結構發展對我國的啟示》、傅征的《高等教育結構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分析》等。詳細來講,研究中大概涉及到高等教育結構的概念內容、制約影響因素、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發展狀況以及國外高等教育結構的發展歷程、經驗等諸多方面,在此試做一簡單回顧。
關于高等教育結構的概念,國外學者的研究重點是高等院校的“課程結構”、“專業結構”“權利結構”等具體概念,很少對“高等教育結構”作直接的概括。國內學者對“高等教育結構”的定義眾說不一,但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
郝克明、汪永桂認為,高等教育結構是指高等教育系統內部的構成狀態[1]。這種定義過于簡約。齊亮祖、劉敬發認為,所謂高等教育結構是指高等教育系統的構成要素、組織結構、信息交換的關聯方式,比例關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1]。這種解釋則失之于繁瑣,且有同義反復之弊。鄭啟明、薛天祥認為,高等教育結構是指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各組織部分之間的聯系方式和比例關系。這一概念是目前眾多研究者比較認可的高等教育結構的內涵。
關于高等教育類型的研究,學者們的思想也基本一致,一般分為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宏觀結構包括層次結構、形式結構、分布結構和管理體制結構。微觀結構主要是指高校內部的組織結構、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教材結構等等針對高校個體圍繞內部教學所形成的自身的聯系方式和構成狀態。
關于高等教育結構的影響因素,研究者們認識一致的程度是相當高的。他們認為高等教育結構作為社會的子結構之一,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其他社會子系統的綜合影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影響因素有很大不同,且可能會有主導性的因素。另有學者提出,城市發展、聚集因素、歷史因素、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乃至民族、宗教等方面也是影響高等教育布局結構的主要因素。[2]
關于國外高等教育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一些專著中。比如滕大春教授主編的《外國教育通史》;黃福濤主編的《外國高等教育史》、邢克超主編的《共性與個性——國際高等教育改革比較研究》;楊漢清、韓燁編著的《比較高等教育概論》等等。這些著作的研究主要在于對國外的教育或高等教育進行宏觀敘事,有關高等教育結構的論述很少,多是寥寥幾筆一帶而過。
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非常發達的國家。雖然大學生數量龐大,但其畢業生就業問題并不突出。究其原因,高等教育結構的合理發展功不可沒,即美國高等教育結構適應了就業市場的需要。當前,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性日益凸現,既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也阻礙了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因此,研究美國的高等教育結構狀況及其如何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改革,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促進其與市場經濟相適應,進而促進大學生就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高等教育結構的研究已經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隨著區域間經濟和高等教育發展差異的擴大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結構合理發展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對于結構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這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優化調整和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在學科、層次、布局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與調整;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科結構不合理、區域結構失調、層次結構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等。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研究者們越來越多地關注高等教育結構的發展歷史、現狀、問題及優化和調整策略。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鄧曉春認為,在高等教育結構的調整方面,—是創建“共建”新模式。促進條塊有機結合。二是實施高校調整合并,促進教育資源優化組合,特別是“加大投入,強調在實質性合并上下功夫。三是積極開展合作辦學,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四是以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為動力,促進高校及地區專業結構的優化。五是以高校宏觀管理體制改革和布局結構 調整為契機大力推動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優化結構辦出特色。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和層次、類型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加快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優化區域布局結構,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加大對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支持,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新增招生計劃向中西部高等教育資源短缺地區傾斜,擴大東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區招生規模。鼓勵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率先發展,加大東部地區高校對西部地區高校對口支援力度。
綜上所述,在搜集到的資料中大多數學者主要都對高等教育結構的合理調整這一問題進行了闡述,在調整策略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由于優化高等教育結構目標是:建立與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特別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相適應、布局結構合理、學科門類齊全、規模效益好、教育質量高的高等教育體系。所以,這項工作必須涉 及“外部適應 ”和“內部協調 ”兩大方面,只有加強統等規劃和實施整體推進,才能確保高等教育結構可持續發展。本篇論文在所搜集的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筆者自己的認識,從高等教育結構的概念、層次類型、影響制約因素以及對美國高等教育結構的分析等方面進行論述。
[1]鄧永宏.高等教育結構自主調節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05.
[2]鄭利霞.我國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及其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
[3]潘懋元.高等教育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4]王春艷.美國高等教育結構的歷史演進及啟示[J].雞西大學學報,20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