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傳剛 劉雪松
(山東外國語職業學院 山東 日照 276826)
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一些基本原則及其實施需要的科學渠道,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對于高職院校提高職業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系統性原則。學校職業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貫徹系統性原則。首先是內容的系統性。職業道德教育內容不僅包括職業道德規范,還包括職業價值觀、職業理想、法律意識、職業生涯設計與指導等內容,這些內容的教育既有助于指導學生擇業就業,又有助于學生職業活動的發展。其次是教學組織系統性,包括理論知識學習、行為訓練、實踐學習等多種途徑,這些途徑相輔相成,在學生的學習中共同發揮作用。第三是實施方案的系統性。學生良好職業道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養成,學校要針對學生在人生發展不同時期的特點開展內容側重點不同的職業道德教育,在反復的教育和訓練中實現教育目標。
實踐性原則。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范,但它不是教條,職業道德總是體現在具體的職業活動中。
只有當個人參加一定的職業活動,才能切身體會職業道德規范所包含的內容與意蘊,真正理解并踐行這些規范。因此,職業道德理論知識的學習必須與各種實踐活動相結合,即使是課堂教學,也必須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具體的行為訓練,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真正領悟職業德規范。
開放性原則。職業活動是職業道德的載體,它具有很強的開放性。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不斷有新職業產生,也相伴產生新的職業道德規范。因此,職業道德教育也必須具有開放性。
職業道德教育的開放性原則要求:教學主體開放,可聘請校友、實業界成功人士、勞動模范等參與職業道德教學,或舉辦講座、與學生對話交流等,用他們的思想、行為或切身體會教育學生;教學內容開放,不僅講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也可借鑒西方發達國家職業道德的案例,開闊學生視野,還可以針對社會上發生的各種職業道德現象開展討論、辯論,關注新興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或原有行業出現的新問題;教學方法開放,除常規課堂教學外,還可采用參加企業活動等形式開展教育。
行業性原則。職業道德與職業活動緊密相聯,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職業道德規范。職業道德的行業性特點要求在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不同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行業職業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施職業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并非唯一渠道,實習實訓、專題課、專業教學都是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也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突出與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良好的道德品質、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形成良好職業道德的基礎,教師應努力發揮主渠道的作用,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針對高職學生成長的需要,深化、擴展職業道德教育內容,避免空洞的理論學習。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突出和加強職業道德內容,應將思想道德教育與職業道德教育有機結合。 在進行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有針
對性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包括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規范、職業生涯設計、職業活動中的法律規范、職業理想與人生價值實現等,從而將思想道德與法律知識有機結合,避免了學科知識的簡單陳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職業道德課教學效果。職業道德主要體現在職業活動中,由于高職學生處于從學校向社會過渡的階段,職業道德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掌握職業道德基本知識,而這一目標的有效達成,必須建立在受教育者切身體會的基礎上,出于受教育者發自內心的認同。因此,在職業道德教育教學中,要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教育過程,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以下這些方法非常有益:
2.1 案例教學法。職業道德的內容是抽象的,但現實生活中卻存在大量鮮活、具體、生動的案例,教師要善于通過實例的列舉和分析,寓抽象于具體、變枯燥為生動,啟迪學生思考。也可讓學生以自己的所見所聞,親身經歷為例,與同學交流分享,加深對職業道德的理解。
2.2 討論辨析法。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呈多元化發展趨勢,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從不同角度影響著學生,而青年學生雖然主體意識增強,但思考和辨別能力不足,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認識或模糊不清,或極端片面,或矛盾重重,難以抉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某些職業道德問題組織討論,讓學生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各抒已見,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在相互討論或辯論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明確自己的行為后果與應承擔的責任。
2.3 榜樣教育法。榜樣教育的有效性來源于榜樣的真實性、可感性與受教育者的相似性等。在職業道德教育中,教師要善于用學生在生活中容易感知的人,如本校的畢業生、本行業專家等,請他們對學生進行教育,實踐證明這種做法能起到良好的引導效果。
2.4 行為訓練法。即請專業課教師或從業人員直接對學生進行職業行為訓練,它具有見效快、學習參與度高的特點。
2.5 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是指由學生扮演某一行業員工,模擬其工作情形的教學方法。通過角色扮演,抽象的職業道德內容會變成具體的、可見的行為,增強學生對職業道德的理解。角色扮演還可使學生從置身于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他人的情感,提高學生自信心和社交能力等。實施角色扮演法,教師或學生要精心設計表演內容,并要求學生參與表演評價。
2.6 企業文化感受法。企業文化感受法實際上是一種情景教學法。企業文化是企業塑造的共同理想、基本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總和,企業文化凝聚企業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職業道德也融合在企業文化中,顯現了時代感、形象感,既生動活潑,又真實具體,學生在體驗企業文化的同時,能真切地感受到職業道德文化。感受企業文化的途徑很多,如觀摩或參加企業的各種活動等。
開設職業道德選修課或專題系列講座。職業道德選修課或專題系列講座是實施職業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對學生進行及時的、有針對性的職業道德教育,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職業道德選修課或專題系列講座涉及的內容很廣,如《行業職業道德》類講座,可以針對不同的行業,講授具體職業道德內容,強化行業職業道德教育。行業職業道德內容可以請專業課教師或本行業的專家講解。另外,還可將一些重要的職業道德要求例如創新、誠信等內容進行專題講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需要,將行業職業道德作為學生的專業必修課開設,強化學生的行業職業道德。
充分利用實習實訓環節,強化職業道德規范教育。職業道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行業性,只有借助實踐,職業規范才能被學生領悟并外化為職業行為。
實習實訓環節在高職教育中占有很大比重,教師要充分利用實習實訓等實踐環節,精心設計、統籌安排,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實習前要進行職業道德規范理論教育;在實習過程中,要請實習單位的管理人員或崗位能手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規范的講解與示范,由實習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到實際操作現場感受和體會職業道德和從業精神的內的經歷進行反思與總結,認識職業道德對個人、企業和社會的重要性。
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內容。職業道德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又是專業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崗位對應不同的職業道德規范,職業道德教育有助于專業技能的習得與提高。因此,職業道德教育要與專業課程的學習相結合,尤其是行業職業道德規范的學習、掌握與專業課教學和實踐聯系密切,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而應該對學生進行行業職業道德規范教育,將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學習中。
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除課堂和實習實訓外,還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浸潤作用。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不僅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與學業進步,而且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為主題,既要建設干凈、整潔、美麗的物質環境,又要建設學風端正、行為文明、積極向上的精神環境。校園文化還應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學校要善于創設富有職業特色的校園環境,營造與學生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相聯系的文化氛圍,如學校的景觀、雕像、壁畫等應體現職業特色,使學生耳濡目染,以此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增強學生的職業意識,陶冶職業道德情操。
總之,高職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既需要貫徹以上原則,也需要以上科學合理的載體渠道,二者相互貫通,互相滲透,共同發揮作用,共同促進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提高。
[1]蔣乃平,杜愛玲.職業生涯設計與德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2).
[2]許曙青.加強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J].學生工作,2007(2).
[3]李毅紅.優良職業品質與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