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然然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外語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象似性(iconicity)理論主要是針對于索緒爾的語言任意說提出來的,其依據是“現實——認知——語言”,是對任意性原則的一種挑戰和補充。它主要指語言符號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自然聯系,對我們進一步了解語言符號的本質,揭示語言與認知之間的關系有著重要價值。
美國實用主義者﹑符號學創始人之一C.S.Peirce把符號分為象似符(icon)﹑標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種。 繼 Peirce 之后,又有許多語言學家致力于象似性的研究,豐富了其內容。其中Haiman的研究最為引人注目。他認為,在自然語言的象似符中,相對于意象符,擬象符更為重要。他又把擬象符分為兩類:成分象似(isomorphism)與關系象似(motivation)。前者指句法上相同或相似的結構表達詳盡的意義或功能。后者指句法成分之間的關系與經驗結構成分之間的關系象似。(趙艷芳,2002:158)到目前為止,語言學界歸納出來的關系象似原則主要有:距離象似性原則 (distance iconicity)﹑數量象似性原則(quantitative iconicity)、順序象似性原則(sequencing iconicity)、范疇象似原則(categorization iconicity)等。
國內也有許多語言學家對象似性作了深入地探討,如沈家煊﹑許國璋﹑劉潤清﹑張紹杰、胡壯麟﹑王寅﹑王艾錄等。
Ungerer&Schimid指出,數量象似性指語言表達形式的數量與真實世界中物體的數量之間存在著一致性 (Ungerer&Schimid,1996:252)。換句話說,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難預測的信息,其語言表達就更長、更復雜。而可以預測的話題因信息量小而經常省略。其認知基礎是:語符量一多,就會引起人們更多注意,心智加工也較為復雜,自然就傳遞了較多信息。沈家煊(1993)認為,“數量象似原則顯然也跟認知上的復雜度和處理時間的長短有關,認知上復雜的信息需要投入較多的注意力和處理時間”。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把象似性理論運用到語用學、文體學、語篇分析等等各個領域,大大擴展了象似性理論的實用性和廣泛性。象似性可以產生特定的修辭效果,目前對于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多。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就象似性理論中的一個非常典型的原則——數量象似原則及其所體現的修辭效果做些探討。
(1)運用較多的語符,達到正常情況下無法達到的修辭效果。請看下面的例子:
a)Softly… softly… softly you move to the crib to make certain that all is well with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in your life,the most wonderful baby in all the world.Softly,too,the smooth Ocean Brand Sheets welcome you when you return to your own bed.And so softly these Ocean Brand Sheets meet your budget requirements.For these are the famous Ocean Combed Percales’latest products of Ocean Band craftsmanship.
b)And my poor fool is hang’d.No,no,no life!
Why should a dog,a horse,a rat,have life.
And thou no breath at all?Thou’It come no more.
Never,never,never,never,never!
例a)是一則海洋牌床單的廣告。為了突出床單柔軟的特點,讓人產生柔軟的感覺,文中幾次重復了“softly”和“Ocean Brand(sheets)”,使此廣告的目的得以實現。試想,如果全文中這兩個詞僅僅各出現一次,此效果還能有嗎?很顯然,廣大消費者就很難把商品與它的這種柔軟特點聯系起來了。所以,通過詞語重復,一方面起到了強調渲染作用,另一方面則使此廣告語言新穎生動,富有節奏。例b)中,首句“no”重復了三次,末句“never”重復了五次,突出強調了生命已經失去,再也無法挽回,把李爾王在得知女兒被縊死時的那種悲痛欲絕的感情淋漓盡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如果將重復的詞減少至一個,概念的強調就會明顯減弱,使本來十分突出的句子變得有些平淡無奇,也就失去了那種震撼人心的效果。
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通過反復這種手段,運用了較多的語符量,從而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這正是數量象似原則的生動體現。再看幾例:
c)哦,我的山鄉,你給我,
多少色彩,多少線條,多少光?
多少美麗的靈感,奇特的幻想!
那石橋,那古槐,那草房,
那青山環抱中一塊金色的禾場…… (陳汝東,2001:160)
在這首詩中,作者連用了四個以“多少”為提攜語的內容相關,結構相似、語氣一致的詞組,象連珠炮似的一口氣說出來。同“你給我”連綴起來,顯得節奏明快、氣勢暢達,給人以一氣呵成之感。作者一唱三嘆,余波不絕。不僅鮮明地表達出豐富的情感特色,而且音律上顯得鏗鏘和諧,組成了一幅意象圖。另外,“那”引起的四個成分具有同樣的修辭效果。反而言之,如果“多少”和“那”只是出現在第一次,后面的幾個全部刪去,恐怕此詩要遜色萬分。
(2)讀者也許會問,如果語符量較平常少,會不會也有其相應的修辭效果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請看下例:
d)—Well,all I can say is people with weight problem shouldn’t eat rich desserts.
—Shouldn’t eat this,shouldn’t eat that.Isn’t there something that I can eat?
—Yes,food that is good for you.Like that salad you left on your plate.
(“哦,我要說的只是體重有問題的人不該多吃油膩的東西。”“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不是沒有東西吃嗎?”“噢,你該吃些對你有好處的食物,如你碟子里吃剩的涼拌菜”)
此番對話表達既簡潔又生動,省略了大部分主語,把小孩子的因想吃東西而受到媽媽阻攔時的不滿而又在撒嬌甚至耍賴的可愛一面很形象地表現出來了。如果把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則聽起來有些羅嗦,失去了上文已有的表達效果。
諺語成語和格言常以省略形式出現,大部分只是短短幾句,卻是高度概括,含義深遠,耐人尋味。例
e)It is not work that kills,but worry.(累不死人, 愁死人。 )(楊曾茂,1998:232)
f)Nothing so bad,as not to be good for something.(世上沒有絕對沒用的東西。)(楊曾茂,1998:298)
(3)“角色”一詞最先用于舞臺藝術,是指戲劇舞臺上所扮演的人物及其一系列特點。近年來,“角色”被引入語言研究,逐漸成為語用分析,尤其是話語分析的一個重要術語。社會角色理論在社會言語交際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與之社會角色相應的言語行為規范以及責任和義務,也就是說社會對每一種社會角色的言語行為都寄予了一定的期望。我們把在言語行為方面具有社會規范等特征的社會角色,叫做“話語角色”或“言語行為角色”(王德春,陳晨2002:503)。
在話語交際過程中,有必要對他人,尤其是對于交際對象有關的人際角色關系,有充分的認識,才能提高話語的適切性和有效性(王德春,陳晨2002:511)如果交際雙方社會距離較遠,出于禮貌、含蓄等目的,人們一般不是直截了當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而是拐彎抹角,這時語言形式就會復雜化,語符相應增多,聽話人理解意義的過程也相應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最突出的一個表現就是在表示請求時,社會角色關系不同其語句的長短也會相應不同。如:
g)Open the window.
h)I wonder if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for me?
信息量的大小可以反映交際者之間的社會距離不同。i句的語符量較少,說明名兩者之間的社會距離較近;j句用了較多的語符,傳達了較多的信息,顯得很有禮貌,說明兩者關系比較生疏。所以可以說,祈使句的長短可以體現出話語交際雙方關系的疏親程度。
另外,中國人都比較熟悉這句話:“小平,您好!”,這表達了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心聲。為什么這句話會有那么大的作用呢?就是話語的構建者對自身的話語角色與交際對象以及其他交際對象之間的話語角色的透徹而準確的認知(王德春,陳晨2002:512)。這句話既表現出中國人民和鄧小平同志的親密關系,又表達出中國人民對他的愛戴之情。如果換成另外任何一種表達,如“鄧小平同志您好!”、“小平同志您好!”雖然可以表示出人民對他的尊敬,親密之情卻無法體現出來。
(4)標記理論(Markedness Theory)所體現的就是一種數量象似。它描述的是這種現象:有標記的語言形式往往比無標記的形式復雜,前者的意義也往往比后者復雜。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從語義上說,有標記成分的復雜度大于無標記成分。例如:
—“Fourth floor,” Shouted the passenger to the elevator.
—“How are you,son.”
—“How dare you call me‘son’?”
—“Sir,I called,or whatever.I’ve brought you up,anyway.”
文中乘客對電梯管理員態度粗暴,出言不遜。管理員則也不示弱,反唇相譏,稱其為son,乘客當然生氣,于是管理員做出解釋,用了“to bring somebody up”這一短語。電梯管理員沒有直接罵乘客,而使語言有了標記性。此短語有兩層意思,表面意思是“我把你(從樓下)帶上來了”,這是個事實。但很明顯,電梯管理員實則是利用其深層含義來侮辱乘客,即“是我把你撫養大的,難道不能稱你為son嗎?”這一表達起到一語雙關的作用,讓乘客“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試想,如果管理員直接用臟話罵人,則是明顯的挑釁,從而很可能會引起雙方的爭吵,甚至會大打出手。
本文主要探討了數量象似原則及其在語言中產生的修辭效果。通過對數量象似性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數量象似性在語言使用中比較廣泛。而數量象似性產生特定修辭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將有助于讀者提高其闡釋欣賞語言的能力。本文僅對其中一小部分做了些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對象似性在這方面的探討更加廣泛,更加深入。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沈家煊.句法的相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
[4]陳汝東.對外漢語修辭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5]楊曾茂.英語諺語薈萃[M].金盾出版社,2003.
[6]王德春,陳晨.現代修辭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7]馮翠華.英語修辭大全[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