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洋,趙雪梅,龍揚,張婷,陶夢瑤,何燕,高天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藥飲片是中醫藥寶庫中的精髓。它可供醫院、藥店調配使用,也可作為中成藥的重要原料。因此它的質量好壞不僅關系到臨床治療效果和中藥行業的健康發展,更與人民的健康息息相關。然而近年來,中藥飲片偽品、混淆品多,部分飲片摻雜使假, 飲片炮制不規范, 品種資源嚴重短缺,藥材貯藏不當、變異嚴重,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問題相當突出,威脅到了中醫中藥的發展。如何解決中藥飲片存在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李時珍云:“一物有謬,便性命及之”,正所謂至理名言。《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的出臺表明我國正在規范中藥產業,力圖從源頭上保證中藥的質量。盡管如此中藥材的質量狀況還是令人擔憂,中藥飲片質量低下已經成為 “通病”,有的地區中藥飲片不合格率達到四成。辨析“飲片真偽、品質優劣”是中藥房質量驗收管理工作的重點。
藥材由于產地不同發揮的藥效不同,同一產地的某種藥材因入藥部位不同發揮的藥效也不同。不同的地域,因為其溫度、濕度、土壤成分不同,決定了中藥材主要成分含量的不同[1],如河南的四大懷藥,四川的川烏、黃連,江蘇的薄荷。正是“各有相宜地產,氣味功力自異尋常,一方土地出一方藥也。” 不過有些藥品種植商因為利益驅動進行不適當的引種也使許多藥材不具備地道性,而某些不法商販在價格高的品種中摻入低價格品種,飲片質量因此相差很遠。例如常見飲片有:五味子(北五味子與西五味子)、枸杞(寧夏枸杞與其他產地枸杞)、柴胡(南柴胡與北柴胡)、沙參(南沙參與北沙參)、石斛(霍山石斛與其他石斛)、黃芪(內蒙黃芪與晉芪)、甘草(內蒙甘草與新疆甘草)等品種。
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藥材來源品種各異,有效成分及臨床療效必然存在差異,導致臨床療效不確切甚至影響用藥安全,片姜黃是姜科植物郁金的根莖,色姜黃是姜科植物姜黃的根莖,二者寒熱不同,功效各異,應分別應用,但二者均名姜黃,從古至今混稱混用[2]。藥典收載山慈菇為蘭科杜鵑蘭或獨蒜蘭的假鱗莖,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作用,兩者均有小毒,而廣東用的山茨菇則為馬兜鈴科土細辛等的全草,具有祛風散寒、解毒止痛作用。對此我們必須進行大量的調查、考證和質量分析工作,力求達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以保證中藥飲片用藥的安全有效。
為謀取高額利潤,中藥飲片的人為造假或摻雜偽品,現象嚴重。常見的有(1)滲入非藥用部位。如酸棗仁摻核5%以上;吳茱萸摻入果柄;連翹中混入蓮心;款冬花摻入花柄等等[3]。(2)摻入泥沙、石頭、鐵釘、飼料等雜質。如金銀花摻鹽、糖、細沙等。其特征為藥材較潮濕,手抓握彈性小,易成團,味咸、甜。水蛭體內注入豬血,海馬體內注入石灰、水泥、白礬。還有在貴重藥材甚至普通藥材中摻“加重粉”,加重粉有硫酸鎂,它改變了藥性。以及增加了副作用,如豬苓、炙穿山甲、五靈脂、茯神等用硫酸鎂溶液浸泡后干燥以達到加重目的[4]。
1.4.1 凈制質量對中藥藥效的影響 《本草蒙筌》云:“根梢各治,尤勿混淆。”中藥材常混有一些雜質或非藥用部位。同一來源的藥物因入藥部位的不同,效用亦異,一并入藥,勢必影響療效,甚至造成醫療事故。如麻黃莖具有發汗作用,而麻黃根卻具有止汗作用,二者作用不同,必須區別入藥,否則就會影響療效。如山茱萸的果肉澀精益髓,多用于遺精、滑精,小便頻數,而其果核則正好相反,如果加工時不進行認真挑選,導致含核量嚴重超過藥典標準,這樣的藥用在病人身上其療效可想而知。
1.4.2 切制不規范 加工飲片,應嚴格按照規定切極薄片、薄片、厚片、段、塊、絲等。質地松泡、粉性大者如川木通、虎杖、山藥、白術等應切2~4mm厚片。質地致密、堅實者宜切薄片,川牛膝、白及、射干應切1~2mm薄片。飲片太厚,煎煮時不易透心,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飲片太薄,則一些富含淀粉的藥材在切割、干燥、貯存時易破碎,煎煮時易糊化,增加湯劑的粘度,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實際操作時為圖方便,切片厚度超標直接影響到臨床治療效果。
1.4.3 炮制工藝不合理 “凡藥制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中藥炮制工藝的機制復雜,獨具特色。其獨到之處在于通過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使藥物內部的成分發生調整,從而能在臨床應用中充分發揮其炮制品全成分的總體綜合作用。由于炮制方法或程度不同,成分含量亦有異,嚴重影響藥物的質量。某些藥材在臨床應用時要以炭藥的形式入藥,炒炭應炒制至存性為度,例如蒲黃炭一藥,很難炒炭存性,因為藥物為干燥的花粉,質輕、易飛揚、易燃,難以控制火候。火力小則炮制效力低,火力稍過則易全部炭化。烏頭類藥材所含的雙酯類生物堿既是毒性成分又是有效成分,需要炮制。應以口嘗無麻舌感為度。但是相當一部分由于炮制不得法,口嘗均有強烈的麻舌感覺,對用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中藥品質的好壞,除與以上因素有密切關系外,貯藏保管對其品質亦有直接的影響。如果貯藏保管不當,藥材就會產生不同的變質現象,降低質量和療效。總結如下。
貯藏溫度過高,含量及粘液質較多的藥材易變質,含油脂的藥材易被氧化而酸敗,出現“走油”,如柏子仁、杏仁、當歸、肉桂等。有的雖不含油性成分,但變質后往往在飲片表面泛出油樣物質,像糖類飲片常易溶化、粘連,如熟地、天冬、阿膠、枸杞子[5]。
引起變色的原因有多種,這與溫度、濕度、日光、氧氣等貯存條件有關。新貨色澤鮮艷,質地較好,舊貨色澤加深,有效成分含量減少。如款冬花放置時間過長,花的顏色不鮮艷,碎片變多,導致療效降低。
貯藏環境濕度直接影響飲片質量,相對濕度超過70%,含有多糖、粘液質及炒制過的飲片(特別是炒炭、炒焦)極易吸潮,會變潤軟,導致藥效成分被藥材中自然存在的酶類酶解,甚至導致霉菌、蟲害滋生,尤其是南方黃梅季節,飲片的儲藏尤應注意防潮、防霉。
中藥飲片中常伴隨有蟲卵,如受蟲卵污染的藥材,在貯藏保管條件為16~35℃、相對濕度在60%以上、藥材中含水量在11%以上時最易生蟲。被蟲蛀后,有的形成空洞,有的被毀成粉,給藥材外觀和質量造成極大的影響。
飲片中含有大量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可大量繁殖,無論內服,還是外用,都直接涉及到人體,尤其是一些動物藥或動物膠類,如熊膽、紫河車、蛤蚧、阿膠、鱉甲膠等,應嚴格消毒滅菌(如微波、核輻射等),以減少微生物對人體的損害。
中藥飲片來源廣泛、品種繁多,經常存在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現象,由于利益的驅使以假藥、劣藥牟取暴利,致使中藥材的質量問題十分普遍。在采購之前要嚴格考察和選擇正規、合法的中藥飲片供應單位。驗證供應單位的各項藥品生產許可證和藥品經營許可證。如果醫院有一定技術條件還應該及時進行中藥飲片的顯微鑒定以及理化鑒定,把經驗鑒別與儀器檢驗有效地結合起來。堅決不能讓偽劣藥品流入醫院造成不良影響,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
首先加大儲存設施設備的投入,改善儲存條件增加空調、排風扇、抽濕機、溫濕度計等設施。溫度控制30℃以下,相對濕度控制在45%~75%。中藥飲片的含水量通常應該嚴格控制于9% ~13%之間,對于一些特別易受潮的中藥飲片應根據實際情況將其放入石灰缸內以保證中藥飲片不會霉變、軟化和粘連[7]。其次,對庫房定期殺蟲,經常保持庫房清潔衛生,通過控制溫度、濕度和藥材干燥程度,采取通風、除濕、密封、倒倉、翻曬等措施以達到消滅蟲害的目的。對調劑師小量保存的飲片,除藥物殺蟲外還可采取密封、冷藏法、對抗法殺蟲。藥材害蟲一般都會在溫度8~15℃的時候停止活動,如果將儲藏室內的溫度降于零下4℃以下,再經過一段時間便可以讓害蟲致死,也可以徹底的除蟲。最后注意含油質的飲片,為防止走油、揮發、變色,可置于密封容器內存放,也可采用塑料袋封存。對那些容易自然分解、揮散、升華的藥材,使用時要掌握“用陳儲新”的原則或隨購隨用。
[1]萬仁甫,徐偉亞,王少軍.道地藥材發展策略探討[J].中國藥房,2007,18(9):641.
[2]王銀燕,宋紅,李寶珍.中藥飲片質量與療效的關系[J].中醫中藥,2011,18(30):109.
[3]屈曉燕,范勝蓮.中藥飲片的常見摻偽與鑒別[J].中國中醫藥雜志,2008,6(9):9.
[4]于軍平.我院中藥飲片質量驗收情況分析及探討[J].藥事管理,2011,8(28):133.
[5]李聯營.淺談醫院中藥飲片的存放管理[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15):210.
[6]楊秀澤.醫院中藥飲片的質量管理方法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4(22):230.
[7]陳鳳龍,孫世偉.加強中藥飲片質量管理之我見[J].時珍國醫國藥,2005,16(07):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