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秀
以偏癱為首發癥狀的低血糖癥47例誤診分析
劉賢秀
目的分析以偏癱為首發癥狀的低血糖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經驗教訓。方法回顧分析47例以偏癱為首發癥狀的低血糖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患者多為老年人,多無典型低血糖表現,及時應用葡萄糖癥狀可完全緩解。結論接診糖尿病患者出現的偏癱,應思路開闊,除想到常見的腦卒中等以外,應高度警惕是否存在糖代謝紊亂,應常規急查血糖。
偏癱;首發癥狀;低血糖癥
1991.7~2011.03,我科收治47例以偏癱為首發癥狀的低血糖癥患者,于門診及急診首診為腦卒中,由于入院后診斷及治療及時,均痊愈出院,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男21例,女26例,年齡62~82歲,平均70.1歲。
1.2 并存疾病糖尿病47例,其中21例注射胰島素治療(8例合并服用雙胍類降糖藥,11例合并服用磺脲類降糖藥),10例單純服用磺脲類降糖藥,16例合并服用磺脲類及雙胍類降糖藥。冠心病23例,高血壓43例,上呼吸道感染11例,急性胃腸炎3例。
1.3 臨床表現47例均急性起病,13例意識水平下降(嗜睡9例,表情淡漠、反應遲鈍4例)。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癱(肌力0-3級)及(或)中樞性面(或)舌癱、病理征陽性等中樞神經系統的局灶體征,只有6例出現顏面蒼白、多汗、心率增快等交感神經興奮表現。全部患者腦CT查示20例腦萎縮,23例腔隙性腦梗死,但與神經系統局灶體征不符,余患者無異常,24~48 h復查腦CT無變化。入院后隨機血糖檢測在0.6~2.0 mmol/L 31例,2.1~2.8 mmol/L 16例。
1.4 治療及轉歸確診后立即予50%葡萄糖60~100 ml靜脈推注,后予5%或10%葡萄糖及10%氯化鉀持續靜脈點滴,13例意識水平差的患者均在5~60 min內意識轉清,所有患者的神經系統癥狀、體征消失,復查血糖升至2.8 mmol/L以上。28例患者在2~24 h后反復出現局灶癥狀及體征1~4次,復查血糖降至1.5~2.8 mmol/L,經再次靜脈推注50%葡萄糖后局灶癥狀及體征消失。
低血糖癥是一種嚴重危及人類健康的疾病,血糖過低對人體的影響以神經系統為主,尤其是腦部及交感神經,癥狀的輕重與低血糖的程度、持續時間及個體差異、腦部對低血糖的敏感性等有關,低血糖致偏癱機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認為低血糖性偏癱可能與血管痙攣或潛在的血管疾病有關[1],一般當患者出現心悸、多汗等交感神經興奮癥狀時,診斷一般不難。但是部分患者表現特殊,可出現偏癱等局灶腦神經功缺失癥狀[2],極易造成誤診,本組47例患者,只6例同時伴有交感神經興奮表現,全部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酷似腦卒中。患者交感神經系統興奮癥狀不明顯,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①此類患者多為老年人,而老年人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性較低。②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壓、冠心病應用β-受體阻滯劑,從而抑制交感神經系統的興奮性[3]。低血糖癥雖可導致腦局灶性功能障礙,但腦細胞無持久性損害,一旦補充了足夠的糖,腦局灶性功能障礙在短期內可以完全消失。因此,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對低血糖癥患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體會:①接診糖尿病患者出現的腦局灶性功能缺失的患者,應思路開闊,除想到常見的腦卒中外,應高度警惕是否存在糖代謝紊亂,應常規急查血糖。②仔細詢問病史,特別是糖尿病史、服用降糖藥物史,近期飲食情況及伴隨疾病,本組47例患者,均應用降糖藥物治療,其中14例因呼吸道感染及急性胃腸炎,飲食差,而降糖藥物未減量。另外本組大部分患者服用了優降糖或消渴丸,由于此類藥物作用時間長,很易在肝腎功能不良的患者體內儲積,且其代謝產物仍有降糖作用,所以很易引起低血糖癥,因此,對老年或肝腎功能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應不用此類藥物。③由于口服降糖藥引起的低血糖癥,血液中較高的藥物濃度仍繼續起作用,患者再次出現偏癱的可能性仍很大,所以應在24~48 h內繼續靜脈滴注5%~10%的葡萄糖,每1~4小時復查血糖。④血糖檢測是一種非常簡單而重要的鑒別診斷手段,只要臨床醫生對低血糖癥有足夠的重視,相信低血糖癥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將降至最低限度。
[1]梁小安.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3):3062.
[2]Carter F,Taylor C Traasient hypoglyce he miparesis.J Natl Med Assoc,2002,94:999-1001.
[3]張慧芹,肖紅珍.糖尿病低血糖昏迷46例臨床分析.中國綜合臨床,2005,21(5):427.
266300山東省青島市膠州中心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