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鴻澤 劉大勇 陳妍
雙腔中心靜脈置管治療自發性氣胸70例臨床分析
郝鴻澤 劉大勇 陳妍
自發性氣胸是指在不存在外傷或人為因素的情況下,肺組織及臟層胸膜破裂,空氣進入胸膜腔,使胸膜腔內積氣,使肺組織不同程度的壓縮[1]。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胸腔閉式引流術,傳統方法是采用分離胸壁肌肉,插入直徑約1 cm的硅膠引流管,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應用雙腔中心靜脈導管做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自發性氣胸,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確診自發性氣胸(一側肺壓縮>30%)。無張力性氣胸表現,無肺結核,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未進行過呼吸機治療。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符合入選標準的自發性氣胸患者70例,男4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8歲。均無胸腔積液或只有很少量積液,首次發作62例,8例再次發作。術前常規行胸部X線檢查,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手術風險,消除緊張情緒。
1.2 治療方法確定穿刺部位無肺組織粘連,取患側鎖骨中線第二肋間,常規消毒鋪巾,予以2%利多卡因局麻滿意后,持穿刺針沿麻醉點穿刺,待有破空感后,回抽見氣體,證實進入胸膜腔后,送導絲J形彎頭端經穿刺針尾端沿中空管進入胸膜腔,拔出穿刺針,擴張管沿導絲擴張皮膚及皮下組織,中心靜脈導管順暴露在外的鋼絲末端,經皮膚進入胸膜腔內10~15 cm,退出鋼絲,導管末端連接水封瓶,縫針固定導管,間斷引流或持續自然引流。術后常規使用一二代頭孢菌素預防感染,頭孢過敏者選用其他抗生素。
39例患者水封瓶內無氣體液體引出,閉管24 h,復查X線肺組織膨脹良好,拔除雙腔中心靜脈管,1周內治愈,4例患者二次行胸腔閉式引流,2例患者因引流效果不佳,轉為傳統粗管胸腔閉式引流術,25例患者1周內仍有氣體引出,轉為胸腔鏡手術治愈。本組患者3例發生胸膜反應,均無肺內感染,胸腔內出血等并發癥。
3.1 雙腔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手術適應證中心靜脈導管引流治療氣胸適應證是:①確診氣胸(單側肺壓縮>3O%),避開肺組織粘連處。②無致命性呼吸困難。③無胸內壓過高所致循環衰竭。④非機械通氣或非可能機械通氣。⑤無胸腔積液或很少量,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自發性氣胸患者應慎用。
3.2 傳統硅膠引流管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易造成皮下氣腫、傷口疼痛、脫管等并發癥,且需在皮膚上切1.5~2.0 cm切口,愈后瘢痕形成,不僅影響美觀,而且日后可能會形成肺內瘢痕癌。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術與傳統粗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術在肺復張時間及總有效率方面無顯著差異性[2],但其優點是:①操作簡單方便,不需切開縫合,心肺功能影響小,年老體弱者更容易接受。②導管管徑細小且導管尖端柔軟,對肺、肋間神經、肋間肌及胸膜基本無刺激和損傷,不易形成繼發性胸腔積液。③導管較柔軟細小,可固定在胸壁上,患者活動時基本不受影響,在復查X線胸片或其他檢查時可夾閉導管脫離水封瓶自主活動。④因其是雙腔管,如果一腔堵塞,可換用另一側。
3.3 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氣胸的注意事項
①注意把握好適應證。②在氣體引流過程中,若出現肺復張緩慢或胸膜腔壓力低時,可加用持續負壓吸引,以促進肺復張。③患者如出現呼吸困難加重或胸膜腔內氣體增多,應及時更換傳統粗導管胸腔閉式引流或轉外科手術治療。④因雙腔管徑細小,管路容易打折,要經常轉動到正常位置。
總之,中心靜脈導管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自發性氣胸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創傷小,并發癥少,安全性高,一側管路堵塞可更換為另一側,美觀,減輕患者痛苦等優點。缺點是有時引流效果差,尤其合并有胸腔積液時,易堵管,建議在把握好適應證的前提下推廣應用[3]。
[1]劉又寧.氣胸.實用臨床呼吸病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647.
[2]何曉茵,應文軍.應用中心靜脈導管治療自發性氣胸的臨床觀察.中國臨床醫生,2003,31(3):30.
[3]馮侃.艾貝爾中心靜脈導管在氣胸治療中的應用.醫學信息:中旬刊,2010,5(5):1198.
163000大慶龍南醫院心胸外科(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第五醫院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