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峰 孫磊 張敏
鎖骨骨干較細,遭受外力后易發生骨折,部位表淺,且有彎曲,其發生率占全身骨折5.98%[1]。既往常作保守治療,因其固定困難,復位容易,最終常形成畸形愈合影響療效。本院自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克氏針髓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且資料完整統計者52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自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共52例鎖骨骨折進行了克氏針內固定手術病例,年齡19~60歲,平均為36.4歲,骨折原因:打架4例,車禍40例,跌傷8例。均為單側、閉合性骨折,均無神經和血管損傷。鎖骨正位X線片上顯示橫形骨折17例,斜形骨折14例,粉碎性骨折21例.克氏針針尾均留置于肩部37例,留置于胸鎖關節端15例。1周內手術20例,2周內手術32例。手術時間25~55min,平均 37.5min。
1.2 手術方法 頸叢麻醉。從骨折近端起沿鎖骨前緣向兩端做3~5 cm皮膚切口。以保留軟組織對骨塊的血供。對較大的碎骨塊予鋼絲環扎1~2圈,持骨器臨時固定,再將克氏針向肩峰端推進,將針尾折彎后,埋于皮下。對粉碎性骨折較大的骨折塊盡量不完全游離,暴露骨折斷端后,選擇與髓腔大小相當的克氏針通過髓腔向骨折近端(距骨折端3 cm以上)鉆出皮外,整復骨折端,針尾的處理方法有3種:針尾留于肩峰端、針尾留于胸骨端、針尾同時分別留于胸骨端和肩峰端。術后用三角巾懸吊固定4周。
2.1 療效評定標準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2]。①未愈:骨折不愈合或局部明顯畸形且有功能障礙。②好轉:對位不佳但骨折端有連續性骨痂形成,功能恢復良好;骨折對位、對線尚可,③治愈:骨折對線、對位滿意,斷端無壓痛,有連續性骨痂形成,無叩擊痛,功能恢復;
2.2 治療結果 46例愈合后局部無疼痛,恢復正常活動時間平均為4個月(3~6個月)。52例骨折愈合時間平均為7周(6~8周)。5例術后則有因天氣變化偶然疼痛或因患肢上舉產生肌肉酸痛,1例骨不連術后均有局部隆起和肩部輕度內收畸形。
鎖骨骨折是常見骨折,傳統治療以手法整復,外因定為主。非手術治療功能結果良好,但功能良好,可接受,雖然有成角及重疊愈合,主張保守治療。但8字繃帶固定,易再移位,需反復整復,僅僅是制動、止痛,不能固定骨折端。骨折對位不良,導致畸形愈合,延期愈合或骨不連。且外固定體位不舒適,時間長,難耐受,生活起居也不便。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骨折內固定技術的進步,不少報導手術治療鎖骨骨折取得良效,克氏針內固定是現時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式,本組病例也證明,愈合率高,并發癥少,手術操作簡便,創傷小,便于護理和不需再次手術等優點,克氏針髓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療效滿意.
本方法具體以下優點①符合微創操作髓內固定僅需暴露骨折斷端,對骨膜剝離少,軟組織損傷小,符合生物學固定,骨折愈合快。②小切口形成癱痕少,能滿足患者外觀需求。③粗克氏針與髓腔緊密結合,不易出現滑動、脫針。④鋼針穿破雙側皮質固定,使鎖骨成為一個整體,對其生物學及生物力學行為影響小。⑤縫合骨膜固定骨折塊,明顯好于鋼絲及絲線捆扎固定,且減少骨不連及感染發生率,固定物取出簡單,免于二次手術操作。
髓內針內固定治療鎖骨骨折效果經濟、實用、可靠的同時,還應該嚴格分析患者、病例損傷的具體情況,克氏針固定時主要依靠針體強度及骨與針體的握持磨擦力,其抗旋轉能力差,這就決定了此固定法適用于鎖骨中段和中外1/3的鎖骨骨折,因其愈合所需時間長,易發生畸形愈合,而對于較嚴重的粉碎性骨折和遠段骨折,且有較高的不愈合率等因素,則應選用鋼板等其他固定方法治療。
[1]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96.
[2]吳宇峰,吳中慶.保守和手術治療鎖骨骨折的成本一效果分析.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14(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