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是在鼻內鏡直視下,以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的結構和功能為前提,以清除病變,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功能為目的的鼻外科手術[1]。臨床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效果良好。為了提高治愈率,預防并發癥,手術前后必須加強護理。我科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開展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手術300例,取得了良好療效。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300例中,男157例,女143例,17~73歲,平均32.4歲。慢性鼻竇炎162例,伴有鼻息肉患者138例。300例手術中211例全麻,89例局麻。術后填塞膨脹止血材料或凡士林紗條,3~4 d后取出,每日鼻腔換藥,術后均6 d內出院。
術后隨訪6個月以上,按1997年海口會議療效評定標準[2]。300例中,治愈241例,好轉59例,1例出現腦脊液鼻漏經對癥治療后治愈。
3.1.1 術前常規準備及護理 術前需詳細詢問病史,了解其治療過程,有無手術史是否月經期等。鼻內窺鏡手術避免了面部切口,手術效果好,多數患者易接受。但有鼻部手術史的患者,多有術中疼痛,術后填塞所致鼻部腫痛、頭昏等不適的經歷,對再次手術有恐懼心理,術前心情緊張,心理壓力較大,影響了手術配合[3]。我們了解患者一般狀況,分析患者心理狀態,耐心向患者介紹手術方法及鼻內鏡手術的優越性,對存在的疑慮給予仔細的解釋,使患者增強對手術的信心,以平穩的心態接受手術。術前同時協助患者做好輔助檢查,預防感冒,以免引起術腔腫脹,加重術后鼻塞癥狀。指導患者用口腔呼吸。
3.1.2 術前用藥 術前3~4 d口服抗生素及類固醇激素噴鼻,以控制局部炎癥和變態反應造成的鼻腔鼻竇黏膜充血和水腫,有利于減少術中術后出血。
3.2.1 一般護理 創造安靜、清潔、舒適的環境,避免噪聲刺激。全麻術后患者取平側臥位,隨時吸出口咽、鼻咽部的分泌物,以防流入呼吸道。局麻者取半臥位,以減輕頭部充血并便于排出口鼻分泌物,待鼻腔紗條全部抽完改平臥位。術后進半流質或普通膳食,并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鼻內鏡鼻竇手術后常以凡士林碘仿紗條或止血棉壓迫止血,常有淡色血性分泌物從鼻腔滲出,應告訴患者不必恐懼。術后盡量避免打噴嚏,不要用力擤鼻涕,以免填塞物脫落,引起出血。如反復從口中吐出新鮮血液或血凝塊,考慮有出血可能,及時匯報醫生作對癥處理。
3.2.2 疼痛護理 由于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不同,特別是行雙側鼻腔手術的患者,常會出現頭痛、鼻部脹痛、溢淚等不適癥狀?;颊呖扇“肱P位,以減輕局部腫脹不適和方便呼吸。如術后局部疼痛反應較重,且術后無顱內并發癥用鎮痛藥物止痛。術后因鼻腔填塞,患者需張口呼吸,為避免口腔咽喉干燥,用濕鹽水紗布覆蓋口部,鼓勵患者多飲水。術后睡眠欠佳者,可酌情用鎮靜藥。
3.2.3 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 由于鼻內窺鏡手術避免了面部切口,患者易接受,但因鼻腔血供豐富,鼻竇周圍有顱底、眼眶、視神經等重要結構,術中、術后同樣存在著發生并發癥的可能。因此,護理人員術后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精神狀態,如見眶周瘀斑,球結膜出血,眼球突出,復視等以及腦脊液鼻漏應及時報告醫師采取措施。
鼻內鏡手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護士只有熟悉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患者術前指導、心理護理及術后的鼻部用藥。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治療是一個較為漫長的綜合性治療過程,手術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要求護理人員做好術前準備的同時,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術后嚴密觀察病情,及時采取有效積極的護理措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讓患者充分了解術后術腔護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配合治療。及時向患者提供健康宣教,認真做好出院指導,對提高手術成功率和疾病治愈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李源,許庚.鼻內窺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療效評估的探討.中華耳鼻喉科雜志,1998,33(1):44.
[2]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中華耳鼻喉科雜志,1998,33(6):134.
[3]龔寶梅,公高,春娣.能性鼻內窺鏡術的護理體會.中華護理雜志,1998,3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