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西雷 周鵬程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 南京 210013)
基層黨組織在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研究
——基于安徽臨泉農村的調查
宋西雷 周鵬程
(中共江蘇省委黨校,江蘇 南京 210013)
基于安徽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調查,分析基層黨組織在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生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主要有:在領辦和創辦的過程中發揮了宣傳引導和典型引路的作用;在經濟合作組織的建設中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在促進經濟合作組織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統籌規劃作用;在促進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中發揮了服務支持和組織協調作用;在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教育和管理作用等作用。
農民經濟合作組織 基層黨組織 作用
近年來,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在農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大多數的合作組織都是基于“能人”而組建的,因此形成“農戶+能人+合作社”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模式,但是這樣的組織因為缺乏組織相關性質的或個人的能力負增長等必然會帶來很多的問題,導致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在市場不穩定的沖擊下搖搖欲墜。
但是調研發現,由基層黨組織創辦或領辦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卻不斷發展壯大。經過比較分析得知:基層黨組織在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調研就是探討基層黨組織在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生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期為下階段分析基層黨組織在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中構建綠色共同體提供理論支撐。
在2011年2月上旬至下旬的半個月的時間里,本課題組成員走訪了安徽農村的6個經濟合作組織,并對其中3個進行了深入調查,主要通過對話問卷的形式進行,以下就其中3個深入調查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臨泉縣裕隆甜葉菊種植專業生產合作社
該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目前合作社成員達1000多戶,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經營方式是合作社統一購種、統一銷售、提供技術指導。銷售方式是訂單農業+農戶自銷。據合作社董事長介紹,剛開始的幾年間,收成剛剛好是訂單量,沒有多余的產量。后來,就通過浙江老板的介紹,聯系到天津科學院的一個教授,在那學習了幾個月,收獲很大。回來的第一年,收成較好。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收成一年較一年好。經過幾年的摸索,已經積累了很多經驗的他感受到:自己富裕不代表富裕,要帶領同鄉一起富裕。于是,就開始聯系村的幾戶人家開始種植,經過一年的種植,收成較好。在收成好的情況下,那就需要找市場,跑銷路。經過幾年的拼搏,種植農戶越來越多。直到2007年底,才了解到成立合作社可以免稅,就于2008年3月成立裕隆甜葉菊種植專業生產合作社。
(二)臨泉縣早春甜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
該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秋,由皖浙農貿大市場和原臨泉半截樓綠色西瓜協會組建,主要產品是早春甜牌西瓜。目前合作社成員達586戶,種植面積達21000畝。據合作社秘書長介紹,2003年秋,為了給返鄉創業青年劉青夫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半截樓行政村黨總支統一租地80畝,試種84-24品種西瓜。經過一年的試種,非常成功。2004年秋,黨支部引導并帶領同村自愿結成同盟的成員,共35戶,并于2005年5月,成立半截樓綠色西瓜協會。此時,種植面積發展到300畝。2005秋開始,協會成員人數逐年增加。直到2007年秋,協會成員達到180戶,種植面積近3000畝;并于2007年10月,在原半截樓綠色西瓜協會和皖浙農貿大市場的基礎上,成立早春甜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2008年西瓜生產基地擴展到全鄉范圍和周邊三個鄉鎮,本鄉種植面積超過6500畝,生產區域也從原來半截樓西瓜循環圈向北向西延伸。于2008年3月,“早春甜”牌西瓜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食品。經過近兩年的發展,社員人數逐年增加。2009年2月被安徽省農業委員會授予“全省先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光榮稱號。到2009年11月,在冊社員已達到485戶,種植面積達到13000畝。到現在為止,合作社在冊社員達到586戶,種植面積達到21000畝。在原先早春甜綠色西瓜示范基地、農貿大市場、農民科技培訓學校、蔬菜病蟲害防治中心等基礎上,目前正在籌措資金申請 “半截樓早春甜種植專業合作社專業市場”基地項目。
(三)臨泉縣萬全豐農業專業合作社
該合作社是農村基層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專業從事農業產業生產服務方面的經營管理,為本地域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提供全方位服務,是集產供銷加為一體的經濟體系。據合作社董事長介紹,起初薄荷葉、穿心蓮葉、甜葉菊葉市場需求量比較大。大伙通過一些關系,聯系了一些外地收購商。開始的幾年,收成比較好,收益越來越大。經過幾年的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合伙做的人越來越多。后來得知,辦合作社可以免稅。于是,在2010年萬全豐農業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目前合作社成員達10000多戶。
以上3個合作社進行了深入調查,每個合作社選10戶社員進行,包括5位領頭人,根據花名冊,隨機選另5位社員。調查過程中對領頭人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主要通過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進行。
從以上3個合作社的形成和發展情況來看,可以歸為兩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農戶+專門經濟人+合作社
這個生成和發展模式從裕隆、萬全豐就可看出:最初由專門經濟人(也可稱為‘能人’)形成示范效應,然后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最后成立專業合作社。
第二種模式:農戶+黨支部+合作社
這個生成和發展模式從早春甜專業合作社就可看出:最初有農戶自發要求,黨支部適當引導并支持,最后成立專業合作社。
由以上兩種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種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個人的“先進性”;第二種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基層黨組織的 “組織力”因素,而這個“組織力”因素是通過基層黨組織在合作社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的積極作用體現的。其積極作用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在領辦和創辦的過程中發揮了宣傳引導和典型引路的作用
從第二種模式合作社成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他們是在基層黨組織的適當引導和主辦下,圍繞發展當地的特色農產品或農業進行生產,建立了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育苗、統一管理等服務機制,本著“技術共享、生產互助、風險共擔”的理念,幫助農民提高致富本領,開拓市場,降低風險,增加收入。同時依靠協會將農民組織起來,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生產經營,以技術培訓為主要任務,有效的克服了重重困難,提高了農民的致富本領,拓展了農民的增收渠道。這個方面從早春甜合作社的發展過程就可看出,如果沒有基層黨組織的適當引導,劉青夫的創業想法可能就胎死腹中,也就不會有現在在冊社員達到586戶,種植面積達到21000畝的成績,更不會增加本村和周邊的農民的實際收益。
(二)在經濟合作組織的建設中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
基層黨組織利用自己的組織優勢以及組織的威信和影響力,組織帶動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的。基層黨組織中有的是技術專家,有的是生產設備戶,有的是市場開拓能手,有的是宣傳能手,在合作社的發展過程中,他們帶頭做示范,在合作社的創立、發展和農民的脫貧致富方面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信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合作社中。
(三)在促進經濟合作組織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統籌規劃作用
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源于農民的創造,成為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各級黨組織的統籌規劃,使 “星火式”發展狀態迅速點線相連,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形成規模。如早春甜合作社所在的地區,當地縣委按照市委、市政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總體部署,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目標,在政策、資金、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為農民專業合作營造寬松的外部環境。鄉鎮黨委承上啟下,從農民的創造中發現和支持新生事物,并和調整農業結構的總體要求很好地結合起來,把各項政策靈活地落實到了農村新一輪改革的實踐中,為農民的專業合作提供了政策環境和發展動力。村黨組織和廣大農民黨員在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更是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根據本村特色產業進行統籌謀劃、把基地擴至周邊地區等等。前文介紹的早春甜合作社和劉大村合作社,基本上形成了比較規范和具有示范、輻射效應的專業合作社。通過三個層次的統籌規劃,特別是基層黨組織的規劃,形成了規模化生產的局面。
(四)在促進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中發揮了服務支持和組織協調作用
經濟合作組織作為農村經濟組織形式、體制、機制的創新,其培育發展過程中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有效地整合了農村社會力量,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發展致富構建了新的平臺。在這一過程中,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協調功能得到了有效發揮,賦予其領導核心作用以新的內涵,即由先前的管理型轉變為服務型,開拓了新的實踐途徑。如早春甜合作社,由回鄉創業人員倡議,基層黨組織積極引導并積極組織、協調村黨組織成員開展幫扶、租地示范,共同行動;邀請社科院或縣農科委相關技術人員給組織起來的人進行技術指導,收到良好效果,結果這一季收成較好,收益提高;第二年,農民的參與熱情更高,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協調能力,使得農民在購種、購肥、銷售的過程中能做到“跟著黨支部走”,有效地協調了農民之間的關系。進而,共同體越做越大,有效地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使得人們找到了新的利益一致點和增收點。以致,到現在為止,合作社在冊社員達到586戶,種植面積達到21000畝。在已有的早春甜綠色西瓜示范基地、農貿大市場、農民科技培訓學校、蔬菜病蟲害防治中心等基礎上,目前正在籌措資金申請的有“半截樓早春甜種植專業合作社專業市場”基地項目。這個過程,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協調能力。
(五)在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教育和管理作用
在進行深入調查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早春甜合作社通過協會對社員進行定期的培訓。基層黨組織在推動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過程中,積極組織技術培訓和出外考察,引進先進生產經驗和生產方式,以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一則,轉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以前人們“靠天吃飯”,現在人們知道“靠技術吃飯”,擺脫了傳統的觀念,人們普遍認識到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重要作用。二則,提高了農民的自身素質。通過參加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農民的整體素質普遍提高,對生產技術有了很好的掌握,不僅僅是知識的增加,更多的是能力的提高包括化技術于實踐、市場銷售以及田間管理等等。三則,組織意識增強。先前,都是自家干自家的,現在有了組織的依靠,“凡事找組織”使得人們的集體意識提高了。最后,農民加入合作組織,便于管理。現今的農民的雙重身份即社員、村民,更便于基層的管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顯著提高。
基于安徽農村的調查,收獲頗豐。調查分析得知:安徽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基本上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個合作社,各方面制度都比較健全。但是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難以招架市場的沖擊;抗風險能力較弱等等。同時也發現,相比較而言,基層黨組織領導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生命力較頑強,抗風險能力也較強。基層黨組織在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生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積極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有:在領辦和創辦的過程中發揮了宣傳引導和典型引路的作用;在經濟合作組織的建設中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在促進經濟合作組織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統籌規劃作用;在促進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中發揮了服務支持和組織協調作用;在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教育和管理作用等。
此次調研也存在不足,如沒有具體的比較分析研究,只是從合作社的事實情況入手;調查對象較少,沒有大量的取樣調查等等,爭取在下一個階段的具體研究中重視比較分析。
2011-10-28
宋西雷,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科社部碩士生;周鵬程,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碩士生。
尹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