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資博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715)
《鄧小平文選》第3卷的壓軸之作《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即《南方談話》,簡稱《談話》,以下出自該篇的引文不再一一標注),是在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發表的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當今世界,在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入新階段的當代中國,《談話》依然綻放著絢麗璀璨的思想光芒。
《談話》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精辟地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科學地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地回答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等重大理論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光輝典范。《談話》成為鄧小平理論走向成熟并形成科學體系的重要標志,也就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指南。
以共同富裕為“定位儀”,目標明確,本質清晰。我國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改革開放以來在前進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歸根到底都在于對“社會主義本質”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談話》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上深刻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科學水平。首先,“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首要目標,是建設更優越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基礎。其次,“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重要目標,是形成更優越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要求。最后,“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終目標,是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優越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
以市場經濟為“撒手锏”,手段明確,路徑拓寬。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諸如計劃與市場是姓“社”還是姓“資”等的抽象爭論束縛自己的思想和手腳。《談話》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科學論斷使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得到有效的結合,不僅破除了長期束縛在人們頭上的“緊箍咒”,而且為十四大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構建了理論基礎,為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開辟了路徑。
以“三個有利于”為“試金石”,標準明確,方向正確。在社會主義發展的征途上,面對許多從來沒有遇到過的艱巨課題,必須增強和提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堅定性和自覺性,以“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黨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談話》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三個有利于”標準的“試金石”,就進一步突破了“左”的思想束縛,根據這個標準來制定和檢查方針政策及其實踐,改革發展快速前行。黨的十四大確認了這個標準,并把它寫入黨章,作為各項工作總的檢驗標準。
以改革開放為“發動機”,動力明確,發展提速。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新時期各項建設的關鍵動力,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核心引擎。《談話》指出:在改革上,“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使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產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在開放上,“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這個重要論斷,彰顯出改革開放是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狀態的關鍵抉擇,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理論做出了新貢獻,成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理論指導。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應以更廣闊的視野觀察世界、觀察中國,以改革促活力,以開放促發展。
以基本路線為“穩定器”,路線明確,保障有力。要把握“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克服那些超越階段的錯誤觀念,抵制拋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主張,認識為什么必須實行現在這樣的路線而不能實行別樣的路線。《談話》指出:“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就使全黨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使之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可靠的保障。
《談話》針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在建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客觀地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深刻地啟示了全黨、全國關注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建等重大實踐課題,是面向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的光輝文獻。《談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的重要基石,也就賦予深化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核心啟迪。
建設社會主義,關鍵在發展。《談話》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深刻地啟示了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一是全面發展,“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同時“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方針和政策”,“要堅持兩手抓……這兩只手都要硬”。二是協調發展,“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地發展”。三是可持續發展,“我們的發展,總是要在某一個階段,抓住時機,加速搞幾年,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治理,爾后繼續前進”。四是統籌發展,“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就是這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總之,《談話》賦予發展全新的科學的時代內涵,為我黨進一步探索“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打下了基礎,從而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增長點,進而在今天的改革發展實踐中確立“科學發展”主題。
完善國家治理,關鍵在制度。《談話》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深刻地啟示了必須推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構建內容協調、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制度體系。一是建章立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方針和政策,而且有準確的表述語言”。二是穩定政策,“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長期保持穩定。當然,隨著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三是加強法制,“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四是彰顯優勢,“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總之,《談話》啟迪我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優化精神家園,關鍵在文化。《談話》提出“不僅經濟要上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也要搞好,兩個文明建設都要超過他們,這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深刻地啟示了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而且必須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自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等協調發展,為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輿論支持、良好文化條件。[2]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二是提振精氣神,“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三是加強教育,“要把我們的軍隊教育好,把我們的專政機構教育好,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這條中國的發展路線,是否能夠堅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別是要教育后代”。總之,《談話》啟迪我們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推進社會和諧,關鍵在民生。《談話》提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深刻啟示了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任務,必須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主動調研、抓住不放。[3]一是夯實民生基礎,“農作物大幅度增產……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業品,包括彩電、冰箱、洗衣機,都大幅度增長。鋼材、水泥等生產資料也大幅度增長”,“我們國家發展得這么快,使人民高興”,“如果我們不發展或發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較就有問題了”。二是提升民生水平,“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廣大農民購買力增加……一些高檔消費品進入普通農民家庭”。三是逐步促進共同富裕,“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總之,《談話》啟迪我們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解決中國問題,關鍵在黨。《談話》提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說到底,關鍵是我們共產黨內部要搞好”。深刻啟示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正視并及時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始終保持黨的肌體健康。[4]一是加強思想建設,“資產階級自由化泛濫,后果極其嚴重”,“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二是加強組織建設,“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三是加強廉政建設,“對干部和共產黨員來說,廉政建設要作為大事來抓”。總之,《談話》突出強調了黨建的重要性,為我黨進一步探索“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打下了基礎,從而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增長點,進而啟迪今天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入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問題,總結中國的獨特經驗,形成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談話》貫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使命,按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并且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作出有說服力的回答,集中反映了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等重大時代命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篇章。《談話》實現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突破,也就揭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根本要求。
“真學”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前提。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定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我們首先要“真學”。《談話》認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讀的書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正因為鄧小平真正學到了這個精髓,才能在《談話》中于關鍵時刻對關鍵問題做出關鍵性的馬克思主義回答,從而為堅持、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做出了杰出貢獻。
“真懂”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基礎。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礎在于懂得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就是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5]《談話》認為“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道理,就在于其立場、觀點和方法能為我們所掌握,能為我們指明正確的前進方向。一是立場,《談話》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為人們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始終不脫離、不動搖這個立場提供了示范。二是觀點,《談話》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來表達對事物的看法,為人們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武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提供了示范。三是方法,《談話》體現了唯物辯證、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為人們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提供了示范。正因為鄧小平“真懂”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從而增強了《談話》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與創造性。
“真信”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支撐。必須堅定廣大干部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一是堅持真理,《談話》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為大本子多,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二是遵循規律,《談話》認為“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三是堅定信念,《談話》認為“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這就堅定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社會主義信念。正因為鄧小平“真信”馬克思主義,從而依靠黨和人民的力量撥亂反正,引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穩步地進入一條健康發展的軌道。
“真用”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核心。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可知,固守本本、漠視實踐、超越或落后于實際生活的做法不會得到成功。《談話》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以實事求是方法達到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一。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源泉與發展依據是實踐,《談話》研究了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而結合中國具體實踐作出新判斷、新分析,提出了新觀點、新理論。談話認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檢驗標準是實踐,《談話》認為“人民,是看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因為鄧小平“真用”馬克思主義,從而號召“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干”,感慨“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也預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將在黨和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不斷完善。
“真化”是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的目的。不應把馬克思主義看成是空洞、僵硬、刻板的教條,而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改革之路。《談話》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求把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轉化為理論。一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上,《談話》提出了“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及“共同富裕”辯證法等。二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上,《談話》提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發展才是硬道理”及“臺階式”經濟發展思想等。三是在科學社會主義上,《談話》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及“三個有利于”標準等。正因為鄧小平“真化”馬克思主義,以改革創新精神研究和解決全黨、全國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從而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新境界,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飛躍。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83.
[2]胡錦濤.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2(1):4.
[3]習近平.談談調查研究[N].學習時報,2011-11-21.
[4]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
[5]習近平.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J].求是,201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