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德茂 向中華
近年來,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供銷合作社面對社有資產銳減、經營嚴重萎縮、服務功能弱化、組織網絡松散的局面,按照“以服務提升形象,靠經營發展壯大”的指導思想,堅持“構筑新網絡,服務新農村,謀求新發展”的工作思路,深化體制改革,搞活經營業務,創新服務方式,重構服務網絡,初步探索出一條適合市場特點、吻合“三農”特征、切合供銷合作社特性、符合宣漢特色的發展道路。
宣漢縣社面對基層社市場陣地逐步丟失、業務經營逐步萎縮、為農服務功能逐漸弱化的實際情況,根據全國各級供銷合作社加快發展的要求,抓住機遇,深化改革,著力做了三件事。
一是切實轉換基層社經營機制。從2009年開始,在堅持合作制原則的基礎上,推行“業務自營,資金自籌,人員自組,分配自定,盈虧自負,定額上交”的“五自一定”為主要內容的資產經營責任制。一方面按照 “資產收益與經營收益分離建賬,分開考核”的思路,對全縣8個中心社推行養老金、公積金、管理費和門店租金分開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按照 “六個有”,即有一個懂經營、有能力負責人,有一個社區綜合服務社,有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一個專業協會,有一個集貿市場,有一批農民經紀人的思路實施經濟區域建社,使資源集中、人力集中、市場集中、擴大合作、聯合發展。近年來,宣漢縣社先后對多年沒開展經營和服務工作的3個中心社實行了停業解散,同時,通過宣傳發動,已恢復27個基層社,并吸收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社區綜合服務社加盟供銷合作社,目前,全縣成員社達47個。
二是強力實施網絡改造工程。從2008年開始,宣漢縣社按照“爭取保存更多社有資產,爭取改造更多舊網點,爭取建設更多新網點”的思路,以實施“新網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為契機,實行大投入、大改造、快發展。同時采取招商引資、承包商墊資、社會融資等途徑,加大了基層網點的改造與建設力度。三年多來,累計投資6000多萬元,改造舊資產13處,8000多平方米,實現資產增值1500余萬元,新建網點210個,聯建網點320個,基本實現了村村有網點,網絡全覆蓋。
三是創新基層社發展模式。去年,宣漢縣社在君塘鎮試點,按照“基層社的基礎在網點,網點的基礎在服務”的指導思想,在場鎮建設“供銷一條街”,拓展服務空間。在發展方式上,本著“自愿加盟、承認章程、服從管理、接受服務”的要求,廣泛吸收各類經營服務門市、網點加盟;在經營管理上,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松散型管理,堅持凡加盟的店,必須簽訂加盟協議,實行“四個統一”,即統一標識、統一規范經營制度、統一培訓指導、統一商品標價等,自覺改善服務質量,共同維護供銷合作社品牌;在組織體系上,實行“供銷之家”式管理,綜合服務社成立工會,以中心社辦公室為陣地,建立工會活動室、“職工之家”,加盟店業主以活動室為家,定期開會學習、協商議事、保持緊密聯系,使改制后的職工有一種找到了“娘家”的感覺;在服務管理上,中心社統一為每個成員代繳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與工商、稅務、公安等部門協調、溝通解決成員在經營中的具體問題和困難。還適時組織成員開展活動,使大家切實感受到了加入社區綜合服務社的優越性,增強了供銷合作社的凝聚力,也提升了供銷合作社的形象,更為當地群眾提供了便捷、放心的生產生活服務,“供銷合作社”品牌形象也在當地深入人心。這項工作在去年10月中旬的全市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現場會上,得到了省市領導和與會人員的充分肯定。
縣聯社的基礎在基層社,基層社的基礎在網點。針對基層社資產少、基礎差、實力弱的實際情況,宣漢縣社堅持以經營業務為紐帶,依托龍頭帶動,強化基層社參與農村社會化服務的功能,制定了《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考核補助辦法》。同時,從2011年起,每年列出20萬元專項資金對基層社網點建設實行以獎代補。去年供銷合作社系統就投入資金120多萬元,帶動社會投入600多萬元,用于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效果比較明顯。
完善服務網點夯實服務基礎。基層社通過利用現有資產自主辦、租賃資產聯合辦、“新網工程”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資金引導辦等多種方式,建立農資和農副產品網絡終端。目前,全縣8個中心社、27個基層社都有配送中心或網點。胡家中心社及其所屬的4個分社有農資配送中心2個,農場1個,加工廠2個,協會1個,食鹽網點111個,農家店200多個,農副產品收購網點37個,生豬內銷網點7個,形成了完整的服務網點基礎。
領辦專業合作社開展服務。該社遵循 “內聯農戶,外接市場,助農致富,幫民解難”的辦社理念,堅持開放辦社,構建平臺,聯合農民和各類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創辦和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近年來,該縣社從因勢引導、突出優勢、做大產業入手,先后領辦和創辦了大成三橋海椒專業合作社、君塘滴水香菇專業社、桃源香優質水稻專業合作社等12個、專業協會2個、農場1個,農民入社率達45%。帶動農戶16萬戶,發展商品基地10萬余畝。目前,已有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縣聯社簽訂加盟協議,成為縣聯社的成員社。
創辦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從2010年開始,宣漢縣社按照 “政府主導,供銷合作社主辦,社會化參與”的原則,逐步開展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建設工作,制定了全縣五年發展規則,并確定了在全縣160個較大村建設功能齊全、綜合經營的社區綜合服務社目標,每個社區綜合服務社服務人口3000人左右,服務范圍2—3個村。目前,全縣已規范建設并運營的社區綜合服務社有10個、正在建設的有5個。社區綜合服務社的發展使全縣供銷合作社新增門店85個,經營面積4000多平方米,受益農民30多萬人,逐步成為該縣完善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載體。
2010年7月以來,宣漢縣社與縣農行合作,推行“銀行 +供銷合作社+農民”外包代理模式,依托供銷合作社網點和村級服務社,搭建代理金融服務結算代辦點276個,已代理取款業務61.6萬筆,累計達8700萬余元,帶動消費2100多萬元,有力提升了基層供銷網點人氣,擴大了業務經營量,樹立了農行、供銷合作社服務“三農”的良好形象。
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縣農行、縣社聯合成立“銀供合作”工作領導小組。抽調精干力量組成專門工作班子,負責網點選擇、業主考察、設備配置等工作,制定符合各鄉(鎮)實際的合作計劃,層層落實目標責任,確保各項工作有效開展。
選點定人,優化方案。在選擇落實代辦網點時,該縣社堅持交通便捷、村民居住相對集中、輻射面寬、業主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商業誠信度高、熱心為三農服務的原則,按照大鄉鎮場鎮 5─10個,小鄉鎮場鎮3─5個,村級綜合服務社1個,交通方便、人口居住集中的行政村1個的標準擇優設立代辦網點。在從業人員上,堅持選擇有一定文化程度、較強經濟實力和較高商業誠信度高的人員作為代辦員,并對代辦員進行系統的職業道德、職業紀律、操作技能等培訓。
2010年7月以來,宣漢縣社與縣農行合作,推行 “銀行+供銷合作社+農民”外包代理模式,依托供銷合作社網點和村級服務社,搭建代理金融服務結算代辦點276個,有力提升了基層供銷網點人氣,擴大了業務經營量,樹立了農行、供銷合作社服務 “三農”的良好形象。
落實窗口,健全制度。宣漢縣社確定由縣社控股的鑫茂公司負責全縣“銀供合作”具體業務工作,并以各中心社和鑫茂公司的各分公司為單位,落實服務窗口13個,負責搞好轄區網點的規劃、指導和服務工作。在此基礎上,還出臺了《關于切實搞好助農取款代理工作的通知》和考核、獎勵辦法,簽訂了承諾書,制定了各項管理制度。從2010年起,農行和縣社每年拿出現金5─10萬元對代辦網點進行嚴格考核獎勵,對信守承諾、兩個效益明顯的代辦網點進行表彰獎勵。要求所有網點在代辦服務中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絕支付,更不能強行搭售商品,一旦發現將給予通報、摘牌處理。這些網點從運行以來,沒有出現一例投訴、拖延、扯皮事件。
強化宣傳,營造氛圍。惠農卡業務代理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為了贏得群眾的認可和支持,宣漢縣社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縣電視臺圖文頻道滾動播放宣傳資料,向各鄉鎮印發 《公開承諾書》。在鄉鎮和主要網點掛橫幅200余條,書寫固定標語 100余幅,發放宣傳單 1.5萬份,把供銷合作社開展惠農卡業務代理宣傳到千家萬戶,為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試點到全面推行,該縣社得到了領導的高度認可,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并以 “不相信、沒想到、不容易”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供銷合作社開設了 “迷你小銀行”,給群眾帶來了方便和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