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 翔
(武漢大學,武漢 430070)
盡管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國際頻道都投入了虧大的財力人力在對外國際傳播中,而且獲得了不錯的發展成效展,然而應當看到,中國電視的對外傳播效果不是很理想。央視海外傳播發展中心副主任崔屹平說,現在央視所有頻道在世界上可以統計到的觀眾人數大概不到1.5億,華人社區是基本的集中地,CCTV在發達國家社會或者主流媒介被認為是城市閉路監控系統。所以,開拓更具影響力的傳播手段和發展平臺是中國電視進行國際傳播的改良措施之一。在避免意識形態的過分干預和宣揚的前提下以具有客觀真實性的紀錄片傳播樣態,在國際傳播領域可以獲得卓越的成效。3.14事件是最明顯的事例,在這一期間,負面報道在西方鋪天蓋地卷來使得中國媒體在世界范圍內沒有很大的立足之地,在當時對中國的民族宗教問題以及人權狀況的指責中,英國BBC四套播出的一部紀錄片《西藏一年》帶給西方觀眾關于西藏現狀一種真實的紀錄和全新的視角,讓他們在排除了一味的聽信西方新聞媒體的報道等因素的干擾下了解了西藏的發展現狀,并且起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從內因來講中國紀錄片很容易走極端。
一直以來,中國紀錄片的受眾主要是國內觀眾,并沒有想要“走出去”的跡象。文獻政論類被更多地采用在大型紀錄片中,而且盡管節目投入比較大,但是內宣屬性較強,很難以獨特的魅力吸引海外受眾。
一些紀錄片工作者為了能夠邁向國際化,慣于將邊緣群體、少數民族或者弱勢群體等納入到自己的拍攝范圍,而且喜歡將拍攝角度放在自然形態或者生活形態上面,如此以來,不僅使得把玩心態暴露出來,而且在沒有歷史性的、深度的思考的前提下使得紀錄片缺少文化內涵,會容易使得淺薄的性質展示出來。從外因分析來看,則可大致分為以下四點。
可以看到,美國探索頻道以及國家地理頻道、德國的ARTE頻道、英國BBC和日本NHK等電視頻道在短時間內都成為了倍受歡迎的電視品牌,而從我國的電視頻道分析來看,只有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探索發現》、上海紀實頻道的《檔案》等欄目有一定的觀眾忠誠度,而大多數紀錄片還處于基本的建設階段,沒有順應大投資、高品質以及面向國際市場的品牌塑造的潮流,所存在的四處收購節目以應付播出的現象亟待改善。
在發展的幾十年間,中國電視紀錄片仍然處于隨性拍攝、憑感覺行事以及靠天吃飯的階段,無法在預測自己作品的優劣前提下形成專屬自己的發展標準。而沒有標準究其原因就在于沒有規制性管理,選題沒有一定方向,細節無法量化,最重要的是沒有一個準確的評估標準。
強勢頻道存在的活力之一就是制作高標準。而在這一進程中所需要的大投入常常讓處于弱勢的頻道望洋興嘆。播映權購買和自制偷拍是目前國內紀錄片制作資金的主要來源,由于紀錄片較之一般的影視劇而言具有投資規模大、周期長以及收視率不高等特性,使得電視臺對于偷拍紀錄片的激情不高漲。
從紀錄片的內容上來說應當做到—“中國視角,國際視野”。
美國芝加哥風城國際紀錄片節主席、生動地球電視臺創始人瑪莎·福斯特曾經這樣說:“在講故事中要時刻記住自己的中國角色。中國人拍本土一定會超越其他國家所拍的紀錄片。要想表達中國的個性和民族,一定要采用中國方式而克服模仿美國電影的拍攝方式。要在忠實于自己的價值的基礎上表現得想美國人和歐洲那樣的自信。”這里就強調了中國視角的重要性。
幾千年的文化積淀為中國在西方世界塑造了一種神秘的東方色彩,而長期以來,在西方所謂的“東方”概念都是被西方所制成的,“東方地理術語的代表,它同時又是一個現代理念,涵蓋了人文、政治、歷史的延伸以及經濟等內容。”
國際視角是紀錄片在對外傳播中所處的特殊地位的體現和所帶來的結果。諸如國家地理頻道這類正是基于國際眼光才獲得了好評和強大的支持。瑪莎福斯特暢言紀錄片中的故事:“必須既有地方性,又有全球普遍特色。”而DISCOVERY亞洲電視網制作總裁魏克蘭夏納的打出口號則是:“帶全球視角的亞洲內容。”概括來講,在講述東方故事時候要學會運用世界語言,在處理區域題材之時要借助國際眼光。從紀錄片傳播的外部環境來考慮,則應從紀錄片前期籌資,中期制作和后期播放三方面入手,為紀錄片國際傳播創造良好的土壤。
由法國著名導演雅克·貝漢執導的紀錄片巨制《海洋》上映半個月后,排片場次不降反增,北京地區的放映場次由120場增加到200多場,黃金時段的場次比例也大幅增加,《海洋》的國內發行方香榭荔舍影視公司稱,《海洋》的全國票房已接近1200萬。從這些可以看出,紀錄片可以在中國市場獲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發展空間紀錄片。當然前提是要在打造國產品牌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并且具備成熟的發展市場。《海洋》所獲得的成功并不是孤立的,而導演雅克·貝漢此前已經憑借《遷徙的鳥》獲得了良好的聲譽。1200萬元較之于美國7800萬美元以及5000萬歐元的票房相比,自然顯得比較弱勢,然而對于中國發展了十幾年的紀錄片來講,這已經算是一個不錯的成績了。
日本NHK的紀錄片依循情感推動線索而娓娓道來,在感性解說的情況下展現公益性的主題。這兩種風格都有自身的發展特色,各自擁有著忠實的觀眾,以始終如一的宗旨和風格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效益和市場空間,究其原因在于良好的流程化管理。借助年復一年的細節量化和標準化作業程序的形式來塑造同一風格品牌的作品,有賴于標準化程序和流程化管理,在獲得了長足發展的同時也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
經常得到基金會或者政府的資助是國外紀錄片獲得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這與國內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的不同地方的體現。加拿大的紀錄片制作人在正式拍攝前如果和政府進行合理的合作,政府就會資助60%以上的資金,而且還可以拿到20%左右的退稅。通過經濟發展局(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簡稱EDB) 的合拍贊助計劃推動紀錄片國際合作,是新加坡政府的規則。
中國教育電視臺臺長康寧一直倡議要通過設立紀錄片基金的形式來引導和鼓勵社會上優秀的紀錄片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作優秀的紀錄片,如此一來,能更加容易地獲得觀眾以及西方媒體的支持和認同。
中國有許多元素都強調與世界接軌,軌是什么?就是強勢頻道。在這一點上中央電視臺通過紀錄片頻道的推出,為紀錄片在市場中獲得長足發展邁出了良好的第一步。從目前的紀錄片頻道來看,時代寫真、歷史傳奇、人文地理以及寰宇視野等內容和欄目都包含在內,尤其是國產精品記錄影片以及國內外的精華都得以展示和呈現。央視要想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價值,并且逐步邁向國際一流媒體的軌道,紀錄片的開播是必需的,與此同時也使得國際傳播理念、傳播格局和傳播語態等良好理念深刻地體現和傳達。
在借助于頻道包裝、人才整合以及信號落地等一系列方式的基礎上,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為其他后續的播出以及方式的創新提供了獨特的活力和典范說明,我們堅信中國紀錄片也會得到更大程度上的國際認同和傳播,就在不久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