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志龍
(閩北日報社,福建 南平 353000)
新聞線索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簡明信息或信號。新聞線索的獲取,是記者的一項基本功。同樣一個新聞線索,有的記者如獲至寶,有的記者卻無動于衷,甚至視而不見,這反映了不同記者的感覺器官對周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的不同。應該說,新聞線索的價值判斷是衡量記者業務能力的重要指標。新聞線索的價值判斷準確,才能將有價值的新聞“吃干榨盡”,否則,則有可能與新聞失之交臂。
新聞線索雖然只有某個事實的片段或概況,但它可以給記者指明采訪的大致方向和范圍,給記者提供了感知直至認識整個事物的前提和基礎。新聞線索的價值判斷,應該拓寬思維、延伸視角,也就是從宏觀角度進行判斷。這為記者及時獲取高“含金量”的新聞奠定基礎。
全國道德模范朱邦月這一典型人物的挖掘,就顯示了記者準確判定新聞線索價值并將其充分挖掘,最后取得成功的一個實例。
2006年4月的一天,《海峽都市報》記者聽朋友說,在邵武煤礦,有個退休工人老朱,他所做的事情讓大家同情又感動。當時了解到的情況是,朋友早逝后,老朱和朋友的妻兒組成一個新家庭。幾十年來,他一人默默照顧著患有絕癥而失去自理能力的朋友妻兒三人。隨后,《海峽都市報》記者和電視臺的兩位記者驅車前往邵武采訪,并率先推出一個整版的“特別報道”《邵武一殘疾退休工的諾言人生》,報道朱邦月的事跡。2006年,朱邦月被確定為“感動福建”候選人后,《海峽都市報》記者再赴邵武市采訪,推出一整版的“感動福建”2號候選人朱邦月的故事——《攙著朋友的絕癥妻兒,他走過了39年》,并獲得當年福建新聞通訊一等獎和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這條新聞線索的挖掘,反映了記者較強的新聞敏感和對新聞線索的準確判斷。朱邦月以一條殘缺的腿,照顧了朋友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妻兒三人長達數十年。那種信守諾言、不離不棄的人間大愛,是我們需要弘揚的主旋律,也是不斷追求的時代精神。正是記者從宏觀角度判斷新聞線索的價值,使這條新聞被充分挖掘出來,并引起巨大反響。
從宏觀角度判斷新聞線索價值要求記者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吃透“兩頭”,即對上頭政策爛熟于心,對下面民情了然于胸。事實上,很大一部分新聞線索是記者到基層采訪過程中擷取的。所以,走基層是記者獲取新聞線索的重要途徑,記者應該勤下基層,多觀察、思考,多收集線索。但是,面對眾多線索,記者價值判斷的立足點應該要高,也就是從宏觀角度進行判定。只有這樣,記者才能準確把握新聞線索,并進行充分挖掘。
新聞線索的捕捉是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完成的,人際傳播的特征就在于符號互動。記者要在符號互動中捕捉新聞線索,必須靠靈敏的嗅覺,也就是較強的感知能力。在新聞實踐中,那些能及時發現新聞線索并獲取新聞的記者,都是新聞敏感能力強,有著靈敏新聞嗅覺的佼佼者,他們的上稿率必然比別人高,并在競爭激烈的新聞傳播領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嗅覺靈敏并非要記者具有特異功能,而是記者在新聞實踐中不斷累積經驗、用心挖掘,這樣才能捉到“大魚”。有一次,南平市人大常委會對市里的投資環境進行調研,筆者參加了這次調研活動。這是一次普通的調研,參加的領導規格也不高,按常規發個“豆腐塊”就可交差。可是,在調研過程中,筆者卻留了個心眼,捕捉到一個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即南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入園企業為審批時間太長所困擾,有的企業直至開工生產還未辦結有關手續。次日,筆者冒著瓢潑大雨來到高新區進行補充采訪,并在頭版頭條刊發消息《高新區遭遇慢節奏》,引起很大反響,這也為市里后來推出的聯審制起到助推作用。此消息還獲得當年福建新聞獎和南平市新聞獎一等獎。
這條獨家新聞的挖掘,靠的就是靈敏的嗅覺。記者要做一個對線索敏感的有心人。一個有價值線索的獲取,往往是記者在接觸各類不同的信息時,及時過濾無用信息,吸取有價值信息。這種吸取靠的就是對宏觀政策的把握和對新聞價值的判斷能力,也就是對新聞線索的高度敏感。這種敏感能力,在新聞采訪實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新聞線索的價值判斷是記者采訪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不同的記者由于其敏感程度的不同,對線索的價值判斷也會不同。但是,對線索的價值判斷卻能決定一條線索的命運。有的記者把握好了,就可挖掘出獨家新聞,有的記者把握不好,就會一無所獲,兩手空空。影響新聞線索價值判斷的因素有以下三點:
感知能力。感知能力是記者必須具有的一個基本素質,感知能力強的記者,對線索的價值判斷能力也強。反之,則會影響線索的價值判斷,不能及時獲取線索。朱邦月這一典型人物的挖掘就可略見一斑,朱邦月在邵武生活了幾十年,可是這一典型一直未能得到發掘,直到朱邦月小兒子朱邵華的網絡小說《我的父親不是生父》的發表,才引起大家的關注。《海峽都市報》記者能夠先知先覺,敏銳地感知這一現象所蘊含的新聞價值。因為在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道德模范的引領,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崇尚道德。而道德模范則是一面旗幟,一個標桿,是我們這個社會引領道德風尚的指針。所以,這一線索極具開掘的價值。可惜的是,當地媒體沒有及時把這一題材挖掘出來,而讓《海峽都市報》捷足先登,留下遺憾。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地媒體記者感知能力的不足。
新聞線索的價值判斷與新聞價值判斷密切相關,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編輯在策劃選題、安排版面時,是以新聞價值作為報道的標準。然而,不同的編輯對同一新聞線索的看法也具有差異性。也就是說,編輯在稿件編輯、版面處理上,體現著一定的偏向性,這個偏向直接影響稿件的報道效果。事實上,不同的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的處理都不盡相同,這體現不同媒體的特色。但是,我們也時常看到對某一新聞,特別是重大新聞處理失當的例子。這些都是感知能力的強弱對新聞線索價值判斷的影響,繼而影響新聞的報道效果。
思維方式。老一輩新聞工作者常告誡年輕記者“腳板底下出新聞”,就是要求記者常走基層、摸線索,這樣才能捉到“大魚”。事實上,很多年輕記者在基層還是“兩眼一抹黑”,究其原因,是記者思維方式的問題。在采訪中,記者應該掌握逆向思維,就是遇到事物倒過來想一想,從相反的方向或角度來考慮問題,從而發現人家沒有注意到的新鮮事物,或者找到人家所不曾采用過的表現形式。在新聞實踐中,除了事件性新聞外,記者遇到的大多是非事件性新聞,非事件性新聞的新聞價值判斷更須在思維方式上有所突破,否則就很難挖掘到有價值的新聞。在編輯部,我們常聽年輕記者說:“手頭沒有東西可報道。”于是,他們干脆在辦公室坐等新聞。更有甚者,有的記者得到一點線索下基層后,遇到情況變化不是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從另一個角度進行采訪報道,而是兩手空空地回來。可見,記者的思維方式影響了其對新聞線索的價值判斷。準確判斷新聞線索的價值,需要記者改變思維方式,沖破思維禁錮,這樣才能在沙里淘金。
知識積累。記者應該是個雜家,博學多識還是知識貧乏,直接影響新聞線索的價值判斷:知識廣博,就能及時、敏銳地獲取有用信息;知識貧乏,有價值的信息你也會視而不見。
首先,記者應該具有理論知識修養,深厚的理論知識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從宏觀層面把握新聞線索的價值。其次,記者應該具備專業知識修養,這也是其必備的素質。豐富的專業知識能夠迅速找準新聞點,從而順利展開工作,率先獲取新聞。再次,記者還應具有基礎知識修養。知識廣博能夠讓記者迅速熟悉情況,進入角色,對新聞線索能夠看深、看透,達到理想的采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