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我國新聞戰線開展“走、轉、改”活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從一開始它就凸顯出良好的效果,基層走了,作風轉了,最終要落實到改文風上面。文風問題很重要,因為它事關黨的作風。
毛澤東同志1942年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說:“我們要完成打倒敵人的任務,必須完成這個整頓黨的作風的任務。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新聞媒體是黨與群眾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擔負著鼓舞群眾、宣傳群眾、武裝群眾、組織群眾的重要任務,能否寫出讀者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使讀者和群眾愛讀、愛看、愛聽,既關系到新聞媒體的傳播效果,更關系到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能不能準確及時地傳達到群眾中去,也關系到群眾的情緒和問題能不能盡快反映上來的問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問題。文風不正,不僅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影響工作任務的抓落實,而且嚴重損害黨的威信,導致干部脫離群眾,使得黨的方針政策的感召力、親和力在群眾中大打折扣甚至喪失殆盡。綜觀我們的新聞文風,文風不正的表現不難列舉,一是拿來主義,照抄照轉。無論是政務新聞還是其他新聞,到一個單位采訪,首先是索要文件和書面材料,寫起新聞來就是照抄照轉領導講話和書面材料,甚至把領導的講話都整合到一種模式和風格中來。二是拉大架勢,冗長空泛。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一律按照大主題的架勢來進行報道,盡可能把泥鰍拉到鱔魚一樣長,敘事狀物 嗦嗦,空洞無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像開中藥鋪,被老百姓譏諷為“臭婆娘的裹腳”又臭又長。三是語言干癟,結構單一。連篇累牘的都是一些正確的空話套話和廢話,由于都是一些“賓館新聞”、“會議新聞”和“轎車新聞”之類的新聞,那些在生活中鮮活的、靈動的群眾語言,都被“屏敝”了。加之程式化,幾年甚至幾十年一貫制的結構,使人讀起來味同嚼蠟。四是鸚鵡學舌,正確的重話套話廢話空話多。現在不僅有小報抄大報的現象,而且還有不少大報抄小報的現象,七抄八抄,三轉四轉,一些報道大同小異就不足為怪,習以為常了,造成正確的廢話多,形成了“長而空”與“短而空”并成的現象。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新聞媒體的采編人員或是怕苦怕累,作風漂??;或是思想懶惰,不動腦筋;或是利益熏心,追逐名利;或是愛出風頭,嘩眾取寵;或是道德敗壞,蓄意造假,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問題的出現,嚴重傷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破壞了干群關系和黨群關系,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國內一位知名學者曾大聲疾呼,“語言腐敗”已到了痛心疾首的地步了。這話雖然有些極而言之,但卻是對當前語言問題的重大關切,是對我們新聞媒體的有力警醒。
在堅持真理標準的討論中,針對當時社會文風的情況,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應該學會用自己的話來寫文章。當然不是說不要引人家的話,是說不要處處都引。主要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彼?992年巡視南方的談話中說:“現在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語言并不很多。重復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解決當前新聞媒體的文風問題,從形式上不僅要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而且要立足長遠,健全機制,使“走、轉、改”活動常態化,不僅如此,還需要從制度層面入手,建章立制,用制度管文風,比如從收入分配制度入手,解決以稿件長短定稿酬或者獎金的問題。除了這些治“標”的措施而外,更重要的是還要治“本”,這個“本“就是繼續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繼續開展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教育,繼續開展新聞業務的教育培訓,還新聞作品以本來面貌,使得我們的新聞更加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