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 劍
(保定日報社,河北 保定 071000)
當前我國有很多科技類媒體,影響較大的比如《大眾科技報》、《中國國家地理》、《北京科技報》、《農(nóng)業(yè)科技報》等,而其他類別的媒體對科技新聞的報道比重也在逐漸增加。
作為“公眾理解科學”的重要渠道,媒體的作用不可忽視,它直接關系到“公眾理解科學”,關系到受眾的科學素養(yǎng)。它不斷地揭露偽科學,凈化科學氛圍,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但的確也存在著負面效應。
“公眾理解科學”的真正含義。“公眾理解科學”的含義不只是公眾單純被動的接受科技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袄斫狻笨茖W應該是全面的。作為科技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媒體應把科學的風險性和不確定性告知大眾,讓公眾理解科學的正面與負面,從而促成科學家、政府與大眾之間的良性互動,使大眾真正有權利和途徑參與到科技的討論與決策中來。
我國媒體對“公眾理解科學”的片面理解?!肮娎斫饪茖W”在國外已經(jīng)由科普向前發(fā)展,經(jīng)歷對科學的反思質(zhì)疑、到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等階段。自2002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我國的科普工作步入法制化軌道,科普工作如火如荼開展的同時,很多受眾對科學心生崇尚之情。媒體也忽略了與公眾的溝通,公眾很少能參與科學的討論。
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yǎng)較低。根據(jù)中國第八次公民科學素質(zhì)調(diào)查,截止到2010年,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zhì)的比例僅為3.27%,而美國早在2000年的科學素質(zhì)比例就達到了18%。
從“公眾理解科學”的角度看,我國的媒體仍然處于科技傳播的初級階段,我國的媒體盡了一份力,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媒體單一的報道方式,影響“公眾理解科學”。我國媒體目前一般為單一灌輸式的報道。作為媒體,這種報道方式會導致受眾偏離“公眾理解科學”的真正層次。比如轉基因食品進入中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起初的媒體只是告訴受眾,轉基因食品不是魔鬼。如果受眾缺乏科學素養(yǎng),就會一味聽信媒體報道。其實,作為媒體,應該把轉基因的好與不好都呈現(xiàn)給受眾,至于接受與否,由受眾選擇。
媒體對科學本身缺乏反思,影響公眾對科學的反思。實際上,科學本身是復雜的、多變的。今天被大家認知的科學,明天也可能會被推翻。媒體缺乏對科學的反思。
這些年評選的十大娛樂假新聞、十大經(jīng)濟新聞等等十大新聞之類,科技新聞也趕時髦,搞起了評選,比如評“十大科技成就”、“十大科技假新聞”等,但也常常引起官司,科技報道缺乏對科學本身的反思,忽略了科技本身的復雜多變。
媒體科學精神的錯誤,影響公眾科學精神。我國媒體存在著唯科學是從的觀念,這是一種錯誤的科學精神。2004年,作為廣受喜愛的媒體《北京科技報》,曾大肆報道“四川老中醫(yī)在只喝礦泉水的情況下成功禁食49天”是“絕食秀”,并引發(fā)了老中醫(yī)把《北京科技報》告上法庭的官司事件,最終《北京科技報》敗訴。在此事件中,《北京科技報》唯科學是從,認為按照醫(yī)學常識,這是不可能的,實際上老中醫(yī)的確成功禁食49天。
作為媒體,如唯科學是從,就會把此觀念傳遞給受眾,導致公眾也唯科學是從,影響公眾樹立正確的科學精神。
我國缺少公眾參與科學機制,媒體橋梁作用發(fā)揮不到位。其實,公眾理解科學,就應該讓公眾參與科學的討論、政策的制定等。目前我國的公眾參與科學還是簡單的科普形式,比如很多媒體舉辦組織市民參觀科技館等活動,而真正的公眾參與渠道卻很少,媒體也并未搭建起公眾與政府的橋梁。當前公眾的知情權意識勃興,越來越多的公眾在了解科技知識、科學精神以及國家的科技方針之后,希望參與到科學中來。
媒體要正確認識“公眾理解科學”。我國的媒體應該轉變對“公眾理解科學”的片面理解。近些年來,我國的科學傳播已開始起步。與此同時,科技的負面影響已引起了知識界的關注。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在2007年發(fā)表的《關于科學理念的宣言》中就呼吁:“避免把科學知識凌駕其他知識之上,避免科學知識的不恰當運用,避免科學資源的浪費和濫用?!?/p>
媒體不應該再堅持單一的灌輸式報道,而應該把各方面的聲音都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這樣慢慢才能真正的做到“公眾理解科學”。
媒體應提高對科學本身的認知。其實,這些年媒體揭露天價大米防癌騙局,揭露泰山驚現(xiàn)老虎騙局等,把事實真相告知受眾,為提高公眾科學素養(yǎng)做了努力。但也存在對科學本身缺乏認識的現(xiàn)象。
要提高對科學本身的認知,就要注重消息的來源,還要認真核實。有些想在科學界一舉成名的人或許會利用媒體,如果不經(jīng)認真核實,就可能導致錯誤。近年來,有關于某某學者學術論文造假的新聞也不少,也引起了國內(nèi)一股科學打假風。鑒于此,媒體在報道前應認真掌握科學知識,還要經(jīng)過復雜的程序,比如請專家對科研成果進行審核,同時還要研究報道的度,不能言過其實。
媒體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精神??茖W總是不斷發(fā)展的,而非一成不變的。媒體不能唯科學是從,要認識到這一點,并樹立此觀念。
作為科技類媒體,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精神,還要自我反思。《北京科技報》在經(jīng)過了老中醫(yī)事件后,認真反思,此事件發(fā)生后,總編輯趙穎華說,“那我們應該有勇氣的告訴大家,《北京科技報》錯了,我們認錯,這個是一個科學的態(tài)度?!边@勇于認錯的科學態(tài)度,讓我們看到了媒體的進步。
建立公眾參與科學機制,發(fā)揮媒體橋梁作用?!肮娎斫饪茖W”的發(fā)源地英國,在1996年瘋牛病事件后,政府鼓勵公眾參與爭論,并通過爭論和科學論證,將公眾的有益建議納入到政策制定之中。近年來,公眾參與科學在我國也開始實踐。例如,2005年4月關于圓明園湖底防滲工程的聽證會,引起了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參與的公眾很多。
我們應該建立公眾參與科學的機制,發(fā)揮媒體橋梁作用,反映政府聲音,也要反映公眾聲音。
綜上所述,我國媒體的科技報道尚存在不少的問題,媒體應該轉變報道方式,同時對科技冷靜的分析思考,把握科技主流,正確引導公眾對科技進步的思考,而不能隨意把科技新聞報道的重心放在有利或不利因素上,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公眾素養(yǎng),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提高全民科技素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