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姚國勝
基于傳播技術朝更先進的方向發展以及受眾需求的提高,眼下的廣播媒體對廣播編輯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信息時代做好廣播的編輯工作,是值得廣大廣播編輯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問題。
當今的信息時代,是多種媒體并行的時代,并且隨著電視和網絡等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裝備輕便化,過去大家公認的“快捷、方便、覆蓋面廣”等特點已經不再是廣播特有的優勢[1]。所以,我們廣播人必須對廣播做出信息時代新的定位和認識,在深入分析新形勢下廣播特點和優勢的情況下,才能確保在激烈的媒體行業競爭中做到揚長避短,繼續保持廣播事業旺盛的生命力。筆者認為,當前廣播的優勢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和紙質媒體報紙比較,廣播不存在排版、印刷這些繁瑣的工序;其次,和電視相比,廣播能在更短的時間內進行新聞事件的插播或直播;再次,和新興的網絡比較,廣播對設備和工具的依賴遠不及網絡。再加上現在省級以上的廣播電臺已實現了臺網一體化,空中節目與網絡節目基本同步。綜合以上幾點來看,廣播更具備時效傳播信息的功能。比如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當時關于戰爭爆發的第一條消息就是由中央人民廣播電率先報道出來的,比央視1臺足足提前了5分多種,再加上當時正值上午,有大量的移動人群都是通過收音機獲此消息的,由此看來,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的時候,廣播的時效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廣播的互動性即是對受眾參與、回應程度的反映,在談話、交流和咨詢等類別的廣播節目中體現得更為突出。聽眾往往通過熱線電話、短信平臺和微博等可和電臺進行良好的互動。通常情況下,廣播的互動可自主選擇實用性強的討論話題,而且可通過篩選獲得有更高品味和交談價值的節目嘉賓,如:云南臺的《百姓與社會》熱線互動節目,多是聘請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作為嘉賓在節目熱線上直接與聽眾互動。如此不僅可讓聽眾覺得收聽廣播有益,同時也能激發他們參與交流的欲望。
廣播的伴隨性是其他媒體幾乎不能取代的專有屬性。原因就在于廣播的接收設備具有很好的可攜帶性,傳統的收音機不必說,其他諸如汽車、手機和MP3等是廣播常見的載體。通過這些載體,可讓收聽廣播伴隨其他多種學習和娛樂活動同時進行,兼容靈活。例如,很多的的士駕駛員和開車的人士都習慣在開車的時候收聽一些廣播節目了解當天的新聞和一些社會熱點、路況信息;交通廣播就是專為這部分目標受眾服務的。
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加劇,許多行業都越來越重視成本和效益的關系,媒體行業也不例外。和新興的媒體相比,廣播更有可能實現低投高產式的運作,這便是最大的競爭優勢。從受眾的角度來看,其接收成本也相當低廉。所以綜合考慮,廣播的開發價值應當比想象中更為深遠;更適合于未來的低碳生活。
眾所周知,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所有通訊幾乎完全癱瘓、各方聯系全然中斷的情況下,是廣播發揮了傳遞信息的關鍵作用,一方面把災區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外界,另一方面也為災區民眾帶去來至外界給予的莫大勇氣和希望。廣播之所以能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就在于其信息具有密集的穿透性。
不可否認的是,在眾多新興媒體的沖擊下,眼下廣播的受眾群體有一定縮小的趨勢[2]。因此,廣播媒體應該尋找一切行之有效的途徑,來培養一群固定的廣播受眾群體,類型化廣播作為廣播適應新傳播環境和社會結構變化而抓住有效聽眾的重要改革舉措。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就開始了對廣播走類型化實踐道路的研究,時至今日,已經形成了幾十種類型化的廣播運營模式,實踐證明,這些廣播電臺通過類型化改革后節目更專業,在媒體傳播市場中成為其致勝的關鍵。比如,類型化音樂的廣播電臺可進一步細分為美國黑人音樂電臺、美國鄉村音樂電臺和美國老式搖滾音樂電臺,文藝電臺可以細分為故事電臺、戲曲電臺、曲藝電臺等等,另外,還有諸如涉及到民族、新聞和談話類的其他類型化廣播電臺。我國的廣播電臺也在此方面展開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云南電臺進行的類型化電臺改版改革,如今已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天津開播的我國第一個相聲廣播電臺,為很喜歡相聲的聽眾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可隨時受用的相聲平臺,開播之后,其收聽率和受眾滿意度提升非常迅速。
關于受眾對信息的選擇,美國傳播學者威爾伯·施拉姆曾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公式:報償的程度/費力的程度=選擇的或然性。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廣播來說,其受眾的選擇或然性與他們在聽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的報償程度成正比,而與獲取信息的費力程度成反比。廣播電臺的新聞所選擇播報的內容歸根結底也是為聽眾服務的,編輯選擇的成功與否,是決定廣播新聞能不能貼近聽眾的關鍵。尊重聽眾及其收聽規律,盡最大努力滿足聽眾對信息的需求是廣播編輯選擇新聞信息的基本準則。
在這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世界,信息的“富有化”對聽眾并非僅表現出有利的一面,其中的無用信息甚至是垃圾信息占據了信息流量的很大比例[3]。針對這樣的情況,廣播編輯只有認真做好信息的把關工作,才能從根源上幫助聽眾進行信息的前過濾,以此增加聽眾獲取有效信息的效率。
作為一個合格的廣播編輯,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責任感地去開展稿件的組織和選擇工作,在這個過程當中,應充分發揮編輯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僅要嚴格遵循廣播信息的題材要求、價值標準和傳播規律,更要把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集中地體現出來,通過精心甄別信息,讓廣播成為聽眾了解社會的世界的最可靠渠道之一。
對于所有的廣播稿件,符合說、聽規律是對其最基本的要求。在說的方面務必是朗朗上口、悅耳動聽且含義明確,在聽的方面需盡量讓聽眾感覺到清晰的脈絡而易于理解。另外,廣播稿件是廣播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同一份稿件來說,在用于不同類型和時段廣播節目的時候都應按照具體的要求做出有針對性的處理。
創新是這個時代的重大主題意識之一,對于廣播行業來講,也只有通過創新,才能更有力地彰顯廣播媒體的獨特性,才能進一步增強廣播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以此緩解信息時代新興媒體所帶來的沖擊[4]。那么具體到廣播編輯記者,如何做才能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呢?
內容創新是廣播得以生存的基礎。廣播的內容創新務必做到“實、廣、近”。所謂“實”,一是要加強報道主體的選擇;二是要在加強與決策部門聯系的基礎上增強信息的新鮮感和細致性,三是要充分調動記者的激情以優化信息的來源;所謂“廣”就是要不斷擴大信息的來源和層次,根據不同受眾的不同興趣和需求積極拓寬新聞源和報道面,并合理吸收多方媒體的信息精華;所謂“近”就是要提高廣播信息的平民意識高度,廣播編輯記者需把聽眾經常關心的問題作為切入點,在挖掘內涵的同時多采用聽眾容易接收的方式進行新聞的采寫和編輯工作,以此拉近與廣播受眾的距離。
形式創新是廣播彰顯特色的支柱。廣播稍顯不足的地方就在于不能展現畫面,所以必須從聲音的角度來加強聽眾的立體感受,“互動”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不斷擴大廣播兼容性優勢可為深化“互動”提供便利條件。如主持人與記者的連線互動以及現場直播過程中傳受雙方的共時空效應,都能讓廣播的動態傳遞與時事的發展及時跟進。另外,廣播編輯還應加強對受眾聽覺感受的重視,可通過制作頗具特色的現場音效來增強廣播的感染力。
編排創新是廣播提升魅力的法寶。廣播節目若要更能吸引聽眾的耳朵并讓他們對廣播節目產生足夠的信任,廣播編輯創新編排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編排的首要工作就是做好頭條的選擇,選擇更具新聞價值和更大信息容量的頭條有助于更好地吸引聽眾注意力;其次,高質量和高有效性的信息不僅能將更有效的信息傳遞給聽眾,而且更能受到大家的關注;最后,在編排的結構方面,對重點稿件進行選編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對社會新聞和娛樂新聞稿件的重視,合理穿插兼具知識和趣味的內容,合理安排,運用多體裁的稿件,以此促使目標受眾在收聽的過程中保持更為廣泛的共鳴,從而激發更強烈的收聽意向。
[1] 高峰. 試論廣播電臺在新世紀信息時代的發展前景[J]. 今傳媒,2012(2):106-107.
[2] 王求. 廣播的出路[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11):25-27.
[3] 劉春理. 談談廣播編輯工作的性質和特征[J]. 中國編輯,2007(6):51-54.
[4] 佘慶華. 廣播新聞編輯的思維[J]. 視聽界,2005(9):50-51.
(云南人民廣播電臺,昆明 6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