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馬俊卿 于 怡
我國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故事”大國。自春秋戰國以來,就出現過蘇秦、張儀等縱橫家,他們大多都是以講故事入手,來游說各國的國君。魏晉南北朝的《世說新語》,唐宋傳奇、元雜劇、明清小說等,無一不是用精彩的故事征服受眾。這種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故事體,之所以很容易被受眾接受,是因為它具有事件情節的變化曲折和起伏發展,可以吸引著讀者一直看下去。筆者很認同著名新聞學者李希光眼中的好新聞標準:清澈、簡練、聚焦、有細節、有誘惑力、能喚起人們的好感。什么是好新聞?只要能把故事講得精彩、能抓住受眾的心里,那就是好新聞。
只要故事講的精彩了,新聞也就精彩了。大家同樣是報道一件事情,為什么有的人寫得精彩,讀者很喜歡;有的寫得卻很苦澀,讓受眾讀不下去?區別就在講故事的能力上。新聞學就是事學。人們公認陸定一的新聞定義最權威,即“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新聞其實就是報道事實、還原真相,講故事應該是新聞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講故事”的新聞報道方式通過再現場景、捕捉新聞細節、展現新聞情節、刻畫新聞人物的方式,來挖掘人物心靈深處具有個性特征而又細致復雜的情感世界,使得新聞事實真實可感、有血有肉。這樣才能做到生動、活潑。小平同志說:“不在文字長短,而是要寫出生動的過程,而且有結果”(《鄧小平文選》第一卷150頁)。過程就是細節,細節雖小,但它不是故事的細枝末節,而是故事場面的構成因素。缺少了生動的細節,就不能描繪出具體的社會環境和鮮明的人物性格。要講好故事,就必須使用樸實、生動的語言,要讓人聽得懂。要用故事“親和”受眾,從而發揮報道的鮮明性、獨特性、生動性,使報道具有更強的感染力。講故事就怕語言不通俗,使用拗口難懂的專業術語,那樣只會降低宣傳的效果。
自2009年電信業重組并相繼推出3G網絡以來,我國手機報用戶快速放大,手機報已經成為人們最主要的手機閱讀內容。我國官方數據顯示,手機已取代臺式電腦,成為中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2009年第三季度我國手機閱讀市場活躍用戶數達1.49億,全國手機報總數突破1500種。
手機報作為當今社會中提供娛樂、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的一大渠道,在傳播新聞信息時,不僅要讓受眾看得明白,還要使受眾看得有興趣,以滿足他們的精神需要,前者是基本要求,后者是更高追求。所以手機報同樣需要講故事,在手機報新聞中“講故事”,讓一篇篇新聞作品見人、見事、見情、見精神,帶給受眾趣味橫生的“悅讀”體驗,極大地滿足了受眾對新聞媒體的娛樂需求。
手機報短小精悍的特點決定了稿件必須以最簡練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在簡練中講故事,對編輯能力是一個極大考驗。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欲在新聞的海洋里淘寶,關鍵是你必須具有一雙慧眼。而炯炯慧眼背后,還應怦然跳動著一顆炙熱的童心。面對海量的新聞,往往最能打動自己的新聞是我們需要捕捉的,因為那樣的新聞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辦公室同事都在感慨同一篇新聞中的人物,那么,請不要忽視,搜索來細細品讀下,會有收獲;還有一個捷徑,通常網絡上熱的燙手的新聞,也是我們需要的。
例如,5.12汶川地震,海量的新聞故事,新華網推出的抗震救災手機報第八期《面孔》欄目中,如何選擇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個難題,面對這樣的情形,我們就需要來挖掘人物心靈深處具有個性特征而又細致復雜的情感世界,喚起或激起讀者相應的情感震蕩或共鳴。
那期《面孔》選擇了不哭的“可樂男孩”、可愛的“敬禮娃娃”、“不怕”的唱歌小女孩……他們在面對壓頂的災難表現出的樂觀面孔和那一絲輕松的微笑,讓哀慟的中國感受亮色,給所有走過悲傷的人以特別的鼓勵。長時間停留在生死的邊緣,他們沒有失望,反而向我們展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鎮定和勇氣。這三張面孔有一個共性,他們的故事撥動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位置,讓我們為之一震。當年編輯的時候整天哽咽流淚,讓我感動的故事,我都一一編進手機報中,現在拿出來讀,仍感鼻尖發酸。
善感的心,往往會被細節打動,新聞也如此。我們在編輯時,有一瞬間沉醉于淡淡的細節中,抓住它,才能編出精彩。
還以新華網推出的抗震救災手機報為例,抗震救災手機報第四期《母愛無聲》中,一篇“臨死前她把乳頭放進女兒嘴里”文章,13日下午,都江堰河邊一處坍塌的民宅,數十救援人員在奮力挖掘,尋找存活的傷者。突然,一個令人震驚的場景出現在婦科醫生龔晉眼前:一名年輕的媽媽懷抱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嬰兒蜷縮在廢墟中,她低著頭,上衣向上掀起,已失去了呼吸,懷里的女嬰依然愜意地含著母親的乳頭,吮吸著,紅撲撲的小臉與母親粘滿灰塵的雙乳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小心地將女嬰抱起,離開母親的乳頭時,她立刻哭鬧起來。”龔晉說,“我無法想象,一個死去的媽媽還在為自己的孩子喂奶,從母親抱孩子的姿勢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護自己的孩子,或許就是在臨死前,她把乳頭放進了女兒的嘴里。”僅僅2百多字,便把“奮舍身,舐犢以血”的情景展現出來。
文中,“紅撲撲的小臉與母親粘滿灰塵的雙乳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小心地將女嬰抱起,離開母親的乳頭時,她立刻哭鬧起來。”……在這些細節中,你可以眺望到一種精神。
手機報在有限的字數,形式表現受限的情況下,也要講求版面的編排。運用豐富、活躍的思維,把每一串小故事,編輯成新聞稿件,再配合版面巧妙的安排,這樣,整個手機報就活了起來,使讀者在快速的讀完后仍然有所回味。編排就是對稿件進行“包裝”,在用稿件吸引讀者閱讀的情況下,版式上還要講究視覺的沖擊力,比如圖片的運用等等。
4.4.1 “吃”透稿件,讓它們彼此產生聯系
每年兩會,前奏都是介紹新增的代表委員等,年年如此,很難有新意。然而,2008年兩會手機報,編輯獨辟蹊徑,讓枯燥的硬新聞有了感情。編輯首先在欄目名稱上做了一個小創新,把往年的《代表委員》欄目改為《春苗》,春苗一詞似乎與代表沒有什么關系,但是本幀內容中的三篇稿件《新面孔“亮相”政壇,新面孔包括少數民族、工農代表、研究生》,《趕毛驢代表再當選》和《新一屆委員“紅色后代”閃耀》,不難看出經過優化的代表結構,似乎真有一絲春意在里面。通過編輯對稿件的“包裝”,使得3個獨立的新聞變成了一個整體,新聞由弱為強,影響力隨之擴大,分量也就更重了。
除了橫向聯系,我們還可以使稿件產生縱向聯系。如果短期內發生了兩個類似或者恰恰相反的新聞事件,我們在編輯稿件時就可以縱向聯系,把前后事件串聯到一起,使新聞事件更加豐富,不但能增強讀者閱讀感受,還可讓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
4.4.2 重視圖片,講究視覺沖擊力
不論是手機報還是其他媒體,在報道時一直都強調新聞圖片的視覺沖擊力。我們不能只把圖片作為插圖來使用,更不應該只把插入圖片當成美化手機報版面的一種手段,我們要著重強調圖片的新聞性、事件性。
手機報無論是配文圖片還是整版都是圖片,選材時都應注重圖片本身所傳遞的信息以及價值。現在越來越多的手機報開始重視以圖片的形式來講故事了。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使用圖片講故事更能讓讀者產生聯想,引起閱讀欲望,視覺對大腦的沖擊力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如果有合適的事件、精彩的圖片,我們用一組有邏輯關聯的圖片來講述故事,效果或許會更好。
(新華網,北京 10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