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召玉
論電視新聞策劃
文丨林召玉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由于現代傳播技術與傳播手段不斷更新,就電視來說,受眾對電視新聞報道的要求不斷提高,受眾強烈的參與意識逼迫電視人重新選擇報道方式,改進報道手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新聞策劃成為一個重要策略。策劃制勝成了做好電視新聞報道的一種全新理念。
電視; 新聞; 策劃; 真實性
新聞策劃是指新聞媒體在新聞報道真實性的基礎上,對現有的新聞線索和新聞資源進行有創意的操作。它具體包括新聞選題的策劃,報道方式和角度的策劃,組織形式的策劃,報道時機和規模的策劃等一系列環節。
新聞策劃要圍繞一定的主題或目標對傳播全過程進行決策和謀劃,指導傳播活動有效開展,其目的在于把新聞報道安排得更合理、更能影響受眾。一次成功的新聞策劃,不僅可以催生出一組高質量的稿件、吸引一批新的觀眾,而且還可以參與社會,發揮新聞單位的社會功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當然,也要避免新聞策劃變成策劃新聞、制造新聞,弄虛作假。
新聞究竟應不應該策劃,當初也是有很大的爭論。而中央電視臺第一批電視策劃人的出現,使電視策劃越來越受到各大電視媒體的重視。
在電視理論界有“逢三變革”之說。而這實際上是一種巧合。
1983年,國家四級辦電視的政策,加之縣一級行政力量的的介入,促使全國縣級廣播電視蓬勃興起。1993年,中央電視臺實行了制片人制。涌現出了孫玉勝、梁建增、袁正明、時間等一批電視策劃人,他們利用早晨7:20到8:00這段沒什么填滿的時間,策劃推出了《東方時空》欄目,里面包括《東方之子》、《時空連線》、《百姓空間》等板塊。從此,改變了中國人只有晚上看電視的收視習慣。后來又策劃推出了新聞評論《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和脫口秀節目《實話實說》等。全國各地電視臺都紛紛效仿。2003年,本土化新聞開始出現。江蘇臺城市頻道的《南京零距離》,安徽電視臺的《第一時間》等,民生新聞登上舞臺。
在1993年、2003年兩次變革中,策劃活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策劃豐富了電視熒屏,策劃也加劇了各個電視臺、電視頻道的競爭,它結束了電視界過去“傳播為王”的時代,進入了“內容為王”時代。而以電視內容為競爭主體,電視策劃就顯得尤為重要。
多年來,從中央臺到地方臺其實所有的改革都是圍繞提高收視率來運做的,近幾年,又出現了提高“綠色收視率”之說。這是媒體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必然選擇。我們通過新聞策劃工作,把電視節目作精彩了,才會被受眾所歡迎。這就需要我們對每一條新聞,每一個題目進行獨到的策劃。
得到一個新聞線索,一些素材,你想把它作成一條什么樣的新聞?短消息、長消息,現場報道,深度報道,還是連續報道、系列報道,是評論性專題,還是紀實性專題,還是紀錄片。這要求記者能夠根據得到的素材情況決定。
新聞在進行采訪之前,應該沉下心來列出采訪提綱,應該盡量準備書面的采訪提綱,否則在現場采訪的過程中,很容易漏掉采訪內容。尤其是深度報道,連續、系列報道,專題,新聞評論,更應該根據已有的素材,寫出采訪提綱。
美國內華達新聞學教授拉魯.吉爾蘭德曾在這方面推出了設計提問的輔助公式。這個輔助公式基于以下理論:凡制造新聞事件的個人和組織總具有某種目的和目標,并且總是面臨或即將面臨實現其目標的障礙,新聞制造者已經找到或正在尋找某種避開障礙的解決辦法,然后再返回目標,追問這一目標是在什么時候由什么人的意見開始的。公式提醒記者在設計提問時,應該涉及下列一些具體的問題。
(1)目標—你們要實現的目標是什么?貴組織的目的是什么?(2)障礙—你們遇到過什么難題嗎?目前的阻力是什么?(3)解決—你們是怎么對付這些難題的?是否有解決矛盾的計劃?(4)開始—這一設想是什么時候開始的?是根據誰的意見提出的?
電視新聞報道采編完成后,是否緊湊、順暢,關鍵在謀篇布局。布局謀篇是從采訪到拍攝到寫作到編輯制作始終都要思考的問題。前期采訪和構思,不僅僅是思考材料和主題,同時還要進行總體的“結構性”構思:開頭怎么寫、中間怎么寫,如何結尾;新聞片的開頭、中間、結尾各用什么鏡頭畫面。這就叫“過電影”。反反復復地“過電影”,就是對電視新聞的結構性構思,就是布局謀篇。
遞進結構:這種結構形式是按照事物發展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邏輯順序安排層次。采用這種方法謀篇布局,可以使整個節目有明顯的發展線索,并做到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這種結構方式往往是以內容的深入程度為順序,內容隨著節目的展開逐漸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猶如層層剝筍,不斷深化節目主題。
總分結構:這種結構形式既有多路出擊的發散型思維,即從某一個中心出發,向多方面展開;又有聚合式思維,即從不同的方面將思維結果指向某一個中心。先總后分:這種結構形式大都以典型的新聞事實為由頭,點明總的觀點,再分成幾個方面加以論述,印證觀點。
對比結構:把兩個性質相反或差異較大的事物聯系起來進行謀篇布局。這種結構形式可以采取單位與單位之間的對比,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對比;不同時期同一事物之間的縱向對比;同一時期不同事物之間的橫向對比等,形成對比鮮明,反差強烈,震撼力大,說服力強,發人深省的效果。
列結構提綱:深度報道、連續系列報道、專題節目等,寫稿前一定要先列結構提綱,圍繞主題,理清思路和脈絡,下筆有的放矢。在列結構提綱時,發現缺少采訪的內容也可以及時補采。
報道究竟反映什么,完全取決于新聞編采者看待問題的視角。在新聞報道活動中,主題被視為報道的靈魂,因此,報道確定什么樣的立意角度,即選擇什么主題,是關系到給報道鑄造什么靈魂的大事,是確定什么導向的重大問題。獨特、新穎的角度,離不開求異思維。通俗地講,就是人們對某件事這樣認為時,記者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去觀察,獨辟蹊徑,想他人所未想。如:好新聞《珠龍鄉喜辦“托牛所”》,通過放牛娃重返課堂,鄉里建起“托牛所”的事例,反映出偏遠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進步。
現場聲是電視新聞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條優秀的電視新聞,現場聲往往在其間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專題《看守歲月》開篇運用了看守民警早晨點名和在押人員晨訓、做早操的大量現場聲。
懸念是藝術創作中造成受眾某種急切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的一種手法。所以懸念設置得好,就能收到受眾始終懷著緊張情緒或關切心情迫切看下去的藝術效果。
在電視敘事越來越注重故事性的今天,這種傳統的敘事方式也被電視人所關注,并成為電視敘事的一個重要元素。
1、倒敘式:借助于新聞報道的“倒金字塔”結構,這種方式往往先將最重要的結果直接呈現在你的眼前,來刺激你的好奇心,為什么會這樣?怎么就這樣呢?這種方式在各種新聞節目中被廣泛采用。
2、問題式:最為典型的就是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發現》欄目,它將一個事件全部的原因過程結果完全打破,也摒棄了起因、發展、高潮、結果四元素排列組合的敘事方式,它首先是將各個階段中最異乎尋常的現象挑出來,整個的敘事節奏也是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又發現問題——再解釋——再發現”的方式中一起一落地進行,整個節目的氣氛就好像帶領著觀眾在一個滿是門的迷宮里探索,打開一扇門卻發現里面的房間里還是一扇門,就這樣不斷地打開,直到最后一扇門。例如:連續報道:《我要找到你》每篇開頭先制造懸念。故事:《福建小朱毅 萊州遇救記》,在每個段落設計了懸念。始終叫觀眾處于興奮狀態,不至于看的膩歪了,看疲勞了。長篇的報道尤其要注意設置這樣幾個興奮點。
細節是新聞的血肉。細節讓一個新聞更生動更真實,讓新聞帶來的感受和記憶更持久,增強了新聞報道的力度和效率。例如:有的影視作品刻畫農村的母親勤儉持家,在往鍋里倒醬油時,會舔一下瓶子邊,再放回原處。
(山東萊州廣播電視臺民生新聞部,山東萊州 2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