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涂寶山
實現民生新聞內涵與形式雙重提升的思考
文丨涂寶山
內涵和形式作為民生新聞的兩張王牌,是其發展創新的根本立足點,處在發展期的民生新聞不僅要堅持“三貼近”原則,突出本土化,增強服務性,體現人文關懷,還要創新報道形式,凸顯特色風格,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民生; 內涵; 形式
民生新聞是指采用民生的視角,站在百姓的立場播報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評說百姓關心的事情,并為百姓排憂解難,從而體現出媒體社會責任和職業情懷。民生新聞以平民視角表達民眾的情感和呼聲,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真正把新聞做成了“老百姓自己的新聞”,它也因此成為了近年來中國電視新聞的強音。但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民生新聞在傳播內容及形式上存在的缺陷也逐漸顯現出來。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電視民生新聞競相推出的今天,如何使我們采編的民生新聞更有看點,更多地吸引觀眾的眼光,在報道內容、報道形式等方面仍有許多需要我們努力探討的地方。
媒體的受眾文化層次、社會地位、生活閱歷、人生感悟各不相同,輿論引導要完全適應每一個人的需要顯然也不可能。盡管受眾個體心理各不相同,但有一點卻是共通的:關心關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生活。受眾們看電視時肯定愛看與自己工作生活關系密切的內容,愛看反映身邊人喜怒哀樂的節目,如果新聞報道的群體與他們離得太遠,他們并不一定關注。主流媒體只有堅持“三貼近”原則,站在平民的視角,關注他們的生活、利益、情感,新聞報道才能與群眾的心理合拍,才能引起群眾的興趣,最終才能產生輿論效果。北京衛視《身邊》欄目始終堅持“關注社會發展、貼近百姓生活”的欄目宗旨,反映百姓身邊的事,關心百姓的生活冷暖。緊貼國家和北京的惠民政策選取題材,在百姓生活中尋找惠民政策的承載個案,給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個相對平等的話語平臺,有能力與社會、政府對話,在百姓與政府間開掘了一條溝通的渠道。《身邊》以其實用和貼近的節目內容立即受到觀眾喜愛,節目影響力一路攀升,收視率穩居全國同時段排名第一。北京衛視《身邊》欄目的成功之處還在于用“三貼近”原則推進媒體的本土化,作為一檔首都電視臺的欄目,《身邊》秉承了“首善媒體,大美品質”的北京電視臺定位,突出首都背景和首都氣質。深入挖掘市民中與“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契合的好人好事,倡導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打造了高品質的精品欄目。民生新聞是新聞本土化發展的產物,作為市級電視臺南平不擁有全省乃至全國的新聞資源,這是劣勢,但優勢在于擁有強大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本土新聞資源和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因此,要緊緊圍繞本地的社會民生、經濟發展和特有的文化資源,著力打造本土化的品牌,做到突出地域資源性優勢,牢牢把握住文化背景的相同性,受眾地域的一致性、風俗習慣地域性的特點,進而彰顯優勢力量。
許多民生新聞的選題大多定位于小服務,選擇小的切入點進入話題,解讀生活中的小細節,讓很多平時看似無關緊要、不足掛齒的小事有奧妙和深入的另一番解釋。對于電視觀眾來說,這種小服務是有需求的;但僅此不夠,應對服務的需求應是深層次多角度的,例如社會保障、利益分配、醫療衛生、公共事業等方面的重大政策調整,這些問題觀眾同樣是渴求知曉的。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及聯系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在做好小服務的同時,更應該在大服務上做足文章,在引領和導向上下工夫。民生新聞不應僅僅滿足于街談巷議、家長里短,而是應從百姓的視角關注社會政治經濟形勢、民主法制建設,通谷易懂地解讀和詮釋國家政策,真實反饋百姓對政府的意見和建議,引導民眾參政議政,關心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道德等等。作為一名記者當每天面對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時,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有聞必報,這就需要深入了解,把事件放到廣闊的社會大舞臺加以分析解剖,對其價值加以提煉向報道內容的深度挖掘和闡釋,不但讓觀眾知其然,更讓觀眾知其所以然。民生新聞要想成為主流新聞的一部分,不僅在采訪報道上挖掘深度,還要在題材選擇上拓展廣度,不能狹隘地理解民生新聞,更不應將民生新聞僅限于城市而將廣大農村群眾邊緣化。民生新聞關注是人民生計的新聞,這里的民生應包括市民和農民。因此,在關注市民的同時,也應將目光注視在農民的困惑和疾苦上,中央電視臺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記者們把報道的視野擴展到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民身上,以飽滿的熱情走邊疆、進哨所、訪老區、入農家奔赴各地,把鏡頭話筒對準普通百姓,讓新聞報道聚集平凡人物,記錄城鄉基層的可喜變化,展示各族人民的嶄新風貌,它以其廣闊的報道空間,深刻的服務性集中推出了一批來自不同地域的鮮活報道,引起廣泛共鳴。若要充分發揮媒體為受眾服務的職能,我們還應把民生新聞的觸角向時政新聞、社會新聞領域延伸擴展,廣泛開發民生新聞資源,努力找尋國內外重大時政新聞、經濟新聞,與百姓需求的契合點,讓權威與民生牽手,使國家大事與“柴米油鹽”掛鉤。努力實現“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轉變,讓民生新聞更好地服務于百姓。
胡錦濤總書記要求:“新聞報道要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感染力。”以人為本,彰顯人性已成為社會趨勢,作為新聞報道,在實踐過程中要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真正做到“與生活同源與百姓同心”,如中央電視臺在《走基層》系列報道中,將民生題材融入報道體系,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去關注民生問題,用“平視”的目光看待百姓,走進百姓生活,與他們同甘苦共喜樂,他們以持續性報道直擊民生問題,以“媒體行動”的影響力助推相關問題解決。針對貴州羅甸持續十年之久的小學生自己背柴生火做飯、租住校外民房等問題,記者先后四次深入當地探訪,實地跟進了當地通過政府財政投入、社會愛心捐助,建起食堂與宿舍樓的過程。針對云南祿勸湯郎箐小學的實際困難,記者多次展開報道,及時反映當地小學生從吃不到肉,到收到全國慈善捐助、建立“慈善賬本”的顯著變化。欄目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和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將更多的目光注視在農民的困惑和疾苦上,借助電視廣泛傳播的媒介平臺,號召社會廣泛參與,促進形成一個人人關愛,人人共享的和諧社會。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是《走基層》系列報道的顯著特征,其中以人為本的民本取向是其核心內容,它使新聞具有濃重的人文關懷色彩,也是該節目備受歡迎的主要原因。電視媒體應該抓好民生新聞“平民視角、民生內容、人文關懷”的本質,結合地域實際情況,走出一條符合發展趨勢的“人文關懷”之路,這樣才能使民生新聞蓬勃發展。
民生新聞欄目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欄目的內容,而節目形式的創新至關重要。要以觀眾市場為導向,在節目形式上強化受眾吸引。首先,要充分運用新媒體開展互動,增加節目的開放性、可參與性,通過新聞熱線、短信、網絡等渠道與新聞當事人和受眾的互動參與和交流、以平等對話的形式來進行,淡化了傳統新聞灌輸的痕跡,以互動的雙向交流為重點,鼓勵受眾參與到報道和討論中來,成為新聞人物,成為對新聞事件表達意見的主人公。其次是通過對不同媒體形式的吸收組合,創新電視欄目形態,充分利用博客、播客、熱門論壇網友點評等,開辟全新的訪談、談話等節目,對同一新聞事件進行不同視角的解讀,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三是要更加注重主持人風格的創新。有個性風格的主持人,既是節目的形象代表,也是品牌的標志,更是吸引觀眾的有效利器。通過個性化的主持人把節目的宗旨、主題、思想、選材化為形象現實,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收視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培養塑造一批優秀節目主持人,既是品牌意識強烈的具體體現,更是節目創新的核心內容之一。四是“說”好新聞。由于民生新聞的內容來自平常人的生活,所以民生新聞主持人的表達方式就應具“平民化”的特色。充分運用由人際傳播到大眾傳播再到人際傳播解讀的效用,使受眾產生“拉家常”的親切感和視覺愉悅,拉近校欄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在受眾心目中樹立欄目的“親民形象”。這種“說”不再是八股式的書面語言,而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百姓話語,并且借用快板、說唱、歌曲等形式令受眾耳目一新,聽起來既明白又感覺親切。民生新聞,著眼民生、源于民生、服務民生。作為主流媒體要遵循“受眾為王,內容至上”的路線,內容上根植于普通百姓的生活,著眼于本地百姓的生存狀態,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媒體與受眾的距離,從而讓節目更加吸引人們的關注和參與,提高媒體的親和力、影響力、公信力。
[1]張麗,邵晶. 深刻與貼近.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3).
[2]左先勛. 如何做好民生新聞. 云南報業.采編視界,2009(8).
[3]袁德春. 電臺民生新聞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青年記者,2008(6).
[4]金明琦. 電視節目的創新和管理. 江蘇記協之窗,2012(1).
(福建省南平廣播電視臺,福建南平 3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