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潔
(邵陽日報社,湖南 邵陽 422000)
隨著報紙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各地都市報都將新聞觸角伸到了街頭巷尾和市井百姓身邊,積極開挖社區新聞資源富礦,以增強其對廣大讀者的吸引力。
《邵陽晚報》在全市新聞媒體中率先創辦了社區新聞版,每周一至周五都有一個社區新聞專版,重點報道社區居民的開心事、煩心事、困難事、有趣事等。該版的創辦,使得《邵陽晚報》把報道的重心伸向基層,伸向普通百姓,更好地踐行新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理念。
社區新聞發生的地域性,決定了記者必須沉到基層。社區新聞報道的對象,決定了記者必須和廣大居民交朋友。社區新聞的采擷渠道,決定了記者必須變被動為主動,不能“等靠要”,既要“身入”社區,又要“心入”群眾。為此,《邵陽晚報》將市區100多個社區按辦事處管轄的區域進行劃分,每個社區都有相對固定記者進行聯點采訪,這樣既避免了采訪撞車現象,又使記者可以深入地開挖一個地方的新聞資源,更好地做好社區新聞報道。
如何讓社區新聞版辦得更出彩,策劃新聞欄目至關重要。今年以來,《邵陽晚報》相繼開辟了“邵陽城區地名故事”、“寶慶往事”、“社區達人”、“尋常百姓”、“記者蹲點記”、“第一現場”、“民情一線”等欄目。這些欄目共同構建了一桌融新鮮性、貼近性、可讀性、服務性、趣味性、典型性等于一體的社區新聞大餐,牢牢吸住讀者的眼球。
邵陽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在這里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著許多人文古跡。為了讓廣大社區居民更加熟悉身邊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邵陽晚報》首先推出了“邵陽城區地名故事”、“寶慶往事”兩個欄目,分派記者深入各自聯點的社區采寫當地頗具特色的老街老巷、古亭古廟等地名故事由來及歷史變遷。欄目推出三個月來,共刊發了80多篇文章,其中《狀元洲上白鷺飛》、《為官之境——古卸甲坊》、《臨津門:漸行漸遠的古渡口》、《三眼井:從貧困村到農貿中心》、《大祥坪:時事變遷它先知》、《那年月,曾這樣被鞭策》等報道。報道從不同角度以獨到的發現折射了古城的蝶變,既有故事性,又有新聞性,不少的讀者評價很有邵陽本土味道,尤其深受社區50歲以上老居民的喜歡。一位75歲的老讀者來信說:“每當看到‘邵陽城區地名故事’和‘寶慶往事’專欄發的文章,就觸動我的心弦,撩撥我的記憶,令人回味無窮。”
從2011年下半年起,中宣部要求在新聞戰線廣泛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邵陽晚報》也按照中央“走、轉、改”的要求,根據社區新聞版的定位,開設了“記者蹲點記”和“第一現場”兩個欄目,安排聯點的記者深入社區、趕赴第一現場捕捉新鮮“活魚”。兩欄目推出了《“忙書記”不忙了》、《騎著大雁飛向幸福》、《社區居民學禮儀》、《老塘村的新鮮事》等一批基層“走、轉、改”的新聞報道,贏得讀者的廣泛好評。如《73歲爹爹喜娶93歲 》的報道,記者深入鄉鎮一個敬老院發現兩老人喜結良緣的真情故事,表達了這對老人不畏世俗眼光,大膽追求自己幸福的勇氣。
關注民生、服務民生、努力為社區居民釋疑解惑、排憂解難,是《邵陽晚報》創辦社區新聞版的意義所在。為此,本報打造了“民情一線”民生欄目,并開通了24小時社區新聞熱線,隨時接聽居民的來電。報社規定居民反映的情況,記者要迅速趕赴現場采訪,對于報道反映的問題,要及時追蹤下去,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每月社會新聞部還會集中組織記者進駐一個社區,與社區居民進行面地面交流,對居民反映的各類問題、疑惑進行記錄和解答。“民情一線”欄目強力聚焦社區居民工作生活中的難題,推出了《矛盾“說明書”令人很矛盾》、《垃圾堆了一周緣何無人清理》、《我的街道誰做主》、《破爛邵檀路,居民心中痛》等一系列報道,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全程追蹤報道,促使有關部門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如《“開通費”究竟由誰買單?》的新聞,報道一個住宅小區300多名購房者在收房時,開發商要求他們每戶自行繳納水電、煤氣、有線電視等開通費共計6100元。記者聯系工商、物價等部門為這些業主維權,最終這筆開通費由開發商承擔。事后,部分業主代表送來錦旗稱贊:“‘民情一線’是真正的百姓欄目!”
社區里“雞毛蒜皮”、家長里短的事固然重要,但如果總是報道一些下水道堵塞、垃圾圍城、井蓋丟失之類的內容,會讓版面越來越“淡”,時間一長,勢必讓讀者產生“視覺疲勞”。因此,為了讓社區新聞版更有生命力,報紙推出了“尋常百姓”和“社區達人”欄目,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尋常百姓”欄目主要是尋找普通百姓的真情故事,包括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的愛情、鄰里之間的愛心、兒女賢媳的孝心、市井百姓非凡的經歷等等。報社記者深入基層融入百姓,挖掘出社區的一些典型人物和故事,推出了《早點鋪撐起一個家》、《平平淡淡拼希望》、《“眼鏡”的城市生活》、《尋找“九溪翁”》、《一份家庭美德,傳承祖孫三代》等一批反映人間大愛的真情故事,廣泛宣傳百姓中發奮圖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如《一家三代,愛心接力36年》報道,講述在城步一個小山莊,一家三代跨越兩省區,36年來持續贍養一位非親非故殘疾人的感人故事,見報后在廣大讀者群中產生良好的反響。“社區達人”是尋覓社區各行各業能人、民間奇人的專欄,僅二個來月,就推出了《老把式教“徒弟”》、《小陀螺,大樂趣》、《刻刀飛舞“苦行僧”》、《梅花針,遺落在邵陽的醫學瑰寶》等一批帶有傳奇色彩的新聞人物,深受讀者們喜愛。不少有才藝的居民,還主動打電話給報社,希望能在媒體上秀秀自己的“特殊”技能。
《邵陽晚報》創辦社區新聞版后,社會效益日漸明顯,讀者群劇增,報紙的發行量也穩步上升,2012年上半年發行量比2011年同期增長了近兩成。目前,該報還廣泛征求讀者的意見,準備增設一些更能取悅讀者的新聞專欄,讓不斷更新的新聞欄目成為社區新聞版不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