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均華
(永城市廣電局,河南 永城 476600)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必須真實”是早已被公認的新聞工作的一條基本原則。新聞的真實性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如同廚師要把菜烹熟、火車不能偏離軌道一樣“沒商量”。但是,媒介的報道中不斷出現各種不真實的新聞又在告訴人們,真實性問題需要經常講,反復講,使我們對這個問題有比較清醒的、較深層次的認識。新中國建立以來的60多年中,新聞不真實之病時輕時重,未能根絕。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國開始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追求金錢、名利等的錯誤價值取向越來越廣泛地威脅到新聞的真實性。因此,十分有必要老生常談“新聞必須真實”這個問題。陸定一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中首先提出了認識前提:辯證唯物主義就是老老實實主義,這就是實事求是的主義,就是科學的主義。在新聞事業方面,我們的觀點也是老老實實的觀點。他論述的一個問題是新聞的本源,論述的結論是,作為唯物論者,我們認為新聞的本源是事實,而且要在實踐中真正尊重事實。
復旦大學教授李良榮指出:“新聞真實性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新聞報道的真與假只有一個標準: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四川大學新聞學教授張小元則用現象學的觀點對新聞真實進行了分析,在他看來新聞真實應該有兩個不同的含義:一是“與假新聞相對立的新聞真實,即新聞不能夠造假”;二是與“假新聞相無關的新聞真實,即新聞報道與實際發生的新聞事件的‘同一性’問題——兩者是否可能具有‘同一性’,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同一性’”。筆者根據多年從事新聞工作的經驗,對新聞真實性總結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新聞真實性原則要求新聞人呈現事實真相,如實反映事實。陸定一說:“只有為人民服務的報紙,與人民有密切聯系的報紙,才能得到真實的新聞。”他還這樣表述:“這種報紙,不但有自己的專業的記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廣大的與人民血肉相聯的非專業的記者。它把這二者結合起來,結合的方法就是:一方面,發動組織和教育那廣大的與人民血肉相聯的非專業的記者,積極的為報紙工作,向報紙報道他自己親身參與的事實,因為他們親身參與這些事實,而且與人民血肉相聯,因此,他們會報道真實的新聞;另一方面,教育專業的記者,做人民的公仆,對于那廣大的與人民血肉相聯的人們,要做學生又做先生。”“經過這種結合,報紙就與人民密切結合起來了。”
中國共產黨在追求新聞真實性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早在1941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志著整風運動的開始。當時的中國,正處在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危險關頭,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條戰線是合乎民意的,也是有利于取得全國勝利的。但是,在統一戰線的實施過程中,遭遇了許多困難,比如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為了消除這些錯誤思想,必須在全黨進行一次整風運動,統一全黨的思想。而作為黨報的《解放日報》正是這場運動可以大大加以利用的手段,報紙可以把經驗和指示傳達到各個部門,在整風運動中起著關鍵作用。
因此,可以說,黨報模式的建立及之后中國共產黨追求新聞真實性的努力都是在整風運動的影響下進行的,與其思想有一脈相承之關系。
1942年,以《解放日報》改版為代表的根據地黨報改造,有力地推動了毛澤東黨報理論的形成。自此之后,黨報模式開始形成。在此之后,中國共產黨采取了許多措施來努力實踐新聞真實性。新聞工作者是憑借著靈感,然后再按照新聞的價值標準來進行取舍,通過重重“過濾”,越是符合新聞價值標準的,也越是公眾關注的焦點。這種“過濾”的過程是自然而然的,以至于那些新聞工作者堅信自己是在專業新聞價值取向的基礎之上,“客觀”而“真實”地報道新聞。
新聞是對客觀發生的事實的敘述,新聞傳播的歸宿是“受者曉其事”。宣傳是運用各種符號,傳播一定的觀點以影響和引導人們的態度、控制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性傳播活動,它的目的是向公眾灌輸觀點。宣傳行為的歸宿是“傳者揚其理”。新聞與宣傳由于都是傳播行為,可以相互滲透,有交叉的地方。新聞中可以夾雜宣傳的成分,宣傳有時也需要以傳播新聞的形式達到目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新聞事業得以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對新聞傳播事業也造成巨大沖擊。在此種情形下,新聞從業者面臨著嚴峻考驗,有些采編人員經不起社會的種種誘惑,背棄了新聞真實性的基本原則,使假新聞屢屢見諸報端,不僅誤導讀者,嚴重損害媒體的公信力,更使每一個新聞從業者蒙羞。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書中,馬克思說道:“不真實的思想必然地、不由自主地要偽造不真實的事實,因此,也就會產生歪曲和撒謊。”而《列寧文稿》中列寧對真實性也有這樣的表述:“真實性不應依它該誰服務而變化。”為了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無論在何時何種情況下,新聞從業者都必須遵守新聞真實性原則,以高度的責任心,著力維護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要想保障新聞的真實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新聞工作需深入群眾,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
新聞工作之所以必須要深入群眾,是因為“新聞是從群眾中來的,要采訪新聞,需要深入群眾,善于接近群眾中的各種人物。”“它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必須是對人民有用的和有利于人民的,是對人民和黨負責的。我們報紙的一字一句,從內容到形式都必須是真正有利于人民的。”
那么要怎樣建立和群眾的密切聯系呢?列寧說,黨要經過千百條線索和群眾聯系起來。而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報紙、新華社。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和事業是千百條線索中最重要的一個,報紙是聯系群眾的最重要的一個辦法。
新聞必須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陸定一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中對于新聞真實性的闡述是非常重要的,對后世的新聞事業影響深遠。中國共產黨依據此文精神,在新聞真實性上做了很多努力,曾不遺余力、反復強調一些出現的問題,對于新聞工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些都為以后的新聞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對專業新聞工作者新聞真實性的要求。
專業新聞工作者是報紙和各媒體的頂梁柱,是新聞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因此也是追求真實性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
在態度上,專業新聞工作者對待新聞工作要有這樣的態度,要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的通訊員、人民的記者,記者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技術上,《對新聞寫作的八條要求》吳冷西對新聞工作者的第一條要求便是“用事實說話”,“新聞必須用事實說話;必須報道剛剛發生的事實;必須對稿件進行認真檢查保證事實的準確。”
關于記者如何更好的做到新聞真實,彭真認為,記者應該從復雜的事物中,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把中心的內容報道出來,為人們指出一條道路來。
要維護新聞真實性。
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被列入《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之中,從該準則的名稱就可以看出,新聞真實性其實是一種道德約束而不是基于操作層面的硬性要求。如果從操作層面來要求每個新聞人都要做到真實,由于其意義的模糊性,既沒有必要也不具有操作性。
陳力丹教授說過:“我們總愛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種比喻,比喻不是論證,更不是現實。”
因此,新聞真實性原則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并從兩個方面對新聞人提出要求。在道德倫理方面,要求新聞人誠實,不做假新聞,不欺騙受眾;在新聞業務方面,要求新聞人做到客觀、準確和不出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一方面,新聞真實是一種理想、一種信仰,另一方面,可以對報道層面客觀準確加以詳細的規定和說明,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通常意義上說,黨報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傳播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渠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陣地。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傳達的是黨和政府的聲音,代表的是黨和政府的形象。如果新聞不真實,不僅對社會和受眾傷害嚴重,對于新聞界自身的損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虛假新聞在破壞了人們對媒體信任的同時,也嚴重影響我們的黨、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形象。
因此說,虛假新聞是把雙刃劍,既害人害己,又害社會。目前,由于商品經濟的猛烈沖擊,失實問題更加嚴峻,造成的原因更為復雜,這就更需要大家同心協力對此進行綜合治理。為確保新聞的真實性要建立和完善好以下措施。
完善媒體的用人機制。媒體應該明確把關人的責任。目前,國內的大多數媒體都實行聘用制,這為人才的合理流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其中也存在著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是忽略了人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所以,媒體人不僅要具備熟練的業務技能,還必須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職業道德,這就要求媒體在用人上必須嚴格把關。
加強新聞法規建設,強化行業自律。新聞法規是依法管理傳播行為的主要依據,它具有法律強制性。加強新聞法規建設,不僅能保障新聞自由,而且還能懲處違法亂紀者,確保傳播行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懲。行業自律是媒體的自我約束,是由內而外的一種自覺行為。因此,新聞法規和行業自律的兩相結合是從法律、政策、制度的高度對媒體的管理與約束,會有力地規范媒體的傳播行為。
牢固樹立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的觀念。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效益是企業運轉的核心追求。媒體的“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雙重角色使得它不可能超脫這一追求之外。所以,媒體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是現代社會問題中應有之義,但媒體畢竟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它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社會效益永遠高于經濟效益,決不能犧牲社會效益謀求經濟效益,否則無異于舍本逐末。
大力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教育。虛假新聞的出現由其現實客觀的社會原因造成,而作為新聞從業人員,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嚴格遵守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從而為廣大受眾提供最真實客觀的新聞內容,滿足大眾需求。
我國的新聞事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從業人員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只有正確反映并引導社會輿論,才能促進社會機體的健康發展。總之,我們必須牢記,真實性永遠是新聞的靈魂和生命,恪守新聞真實性也是新聞從業者永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