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 韜
(彭城晚報,江蘇 徐州 221000)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是每個新聞工作者必備常識,也是新聞工作的第一準則。編輯在出版流程中因更靠近出版環節,對新聞真實的把關任務更重,但不直接接觸新聞事實和采訪對象的工作性質,又決定了編輯在對真實性進行把關時,只能從稿件入手,字斟句酌,反復質疑,發現其中有違新聞真實的線索和端倪,將其改正。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要有更高的新聞敏感性和更全面的知識構成,用細致入微的工作、不斷質疑的態度,接近并還原最真實的新聞事件,塑造報紙真實、客觀、公正的社會形象。
記者稿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字句錯誤,很多人輕描淡寫地歸類于“筆誤”,但實際上這也是對新聞主體事實的損害。一則樓房出現裂痕的稿件中,記者寫道:“明日,施工方將請專家對樓梯進行檢測”,猛一看似乎并無不妥,但聯系上下文可知,需要檢測的應該是“樓體”而非“樓梯”。一字之差,性質不同,工程量更是相差千萬。
類似的錯誤還有很多。在一則事關CPI(消費價格指數)漲幅的稿件中,“記者在采石場了解到”,“采石場”實則為“菜市場”;“中國人民銀行徐州分行的貨幣檢測報告顯示”,應為“中國人民銀行徐州分行的貨幣監測報告顯示”。這些小錯誤、小疏忽看似無傷大雅,卻是深藏在新聞事實身上的致病病毒。如果編輯在稿件處理的過程中沒能將它們及時揪出,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新聞事實”實際上是受過傷害、不精確的。
此外,一些概念性的錯誤更需警惕。《彭城晚報》曾報道過這樣一件事,徐州一商場展出一枚購自比利時的10克拉巨鉆,“品牌經理告訴記者,這枚鉆石是目前江浙地區最大的鉆石”。徐州隸屬江蘇省,劃歸到“江浙地區”似乎不錯,但人們平常印象中的江浙地區則是指長江三角洲由吳越文化衍生而來的地區,從這個角度來講,徐州并不在其中。不在其中又何謂“最大”?編輯在稿件處理時,將“江浙地區”改為“江浙兩省”,這樣的表述更加準確。
類似的概念性錯誤更常出現在政法類新聞中,例如,各種判決罪名的定性。編輯要想一眼識破它們,就必須各方面的知識都了解一些,做個“雜家”,用豐厚的知識儲備為讀者過濾最純凈的新聞事實。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彭城晚報》曾策劃過一系列報道。一位記者交來的稿件講的是一對老革命的愛情故事。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老伴馮穆若笑著告訴記者,她本來與華裔老人不認識,1949年的一天,組織上找到他們談話,當晚就安排他倆結婚。在孟良崮戰役的一次戰斗中,他中彈犧牲了,當時我哭得死去活來,部隊上都去他老家報信了。誰知3天后,放在棺材里的他活了過來。”
故事很感人,但深究起來卻有漏洞,兩人1949年才見了第一面,而孟良崮戰役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是在1949年之前,當時他倆還不認識呢,怎么會有一方中彈另一方哭得死去活來的情節?向記者一核實才知道,這個場景實際上發生在抗美援朝時期,但到底是哪場戰役呢,記者記不清了。為了豐富稿件中的情節,就安了個“孟良崮戰役”的帽子。
新聞事件講究“突發性”,矛盾沖突越是尖銳的稿件往往越有賣點,但作為編輯,在處理稿件的時候卻不能一味追求“故事性”。相反,事情越是離奇越要多長個心眼,注意其中是不是有“編寫”的成分。事件可以離奇,但邏輯卻不能顛倒,編輯一旦發現稿件在時間邏輯、因果邏輯中出現解釋不通的地方,就必須在心中多打幾個問號,每個疑問務必向記者反復核實,務求在新聞稿件中還原新聞事實。
除了從文字本身入手透視真相之外,可以說,隨稿附帶的新聞圖片是編輯檢查稿件是否失實的最直觀武器。一般來講,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同時出現在事發現場,文字表述和圖片呈現必須一致,但實際情況往往并非如此。經常可見的情況有,采訪熱力管道泄漏,文字表述是“記者趕到時,熱氣噴出了足有十米高”。再一看照片,管道窨井蓋旁站了一個成年人,熱氣形成的氣柱只是和他差不多高,哪來的“足有十米高”?
再例如,在《彭城晚報》策劃的救助弱勢群體的“暖陽行動”采訪,稿件的表述是“他一貧如洗,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凌亂不堪”,但新聞圖片卻顯示雖然家具不多,這戶人家卻收拾得井井有條。編輯再向記者核實,得到的答復是“寫道‘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后’,‘凌亂不堪’四個字習慣性地冒了出來”。
還有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案例,在采訪客運車輛偷逃過路費的事情時,記者交來的稿件中說“一輛綠色大客車闖關而去”,但攝影記者的圖片中大客車的顏色卻是藍色的,究竟是咋回事?原來記者有些藍綠色弱。知道這點之后,編輯再處理這位記者交來的稿件,一旦其中有和顏色相關的描述都會格外小心。
用新聞圖片檢查事實描述,對于編輯來講是個直觀簡便的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由于新聞圖片拍攝角度和拍攝時間差的原因,并不一定會與文字記者的表述完全相符。因此,編輯在處理稿件的時候,一旦有所疑問,要同時核實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兩方面的說法,求得真相。
客觀是在新聞真實基礎上的更高要求。真實是客觀的基礎,而客觀表述則是還原新聞真實的必要條件。明白了新聞工作的這一準則后,編輯就應在稿件處理時屏蔽一切帶有強烈個人感情色彩的表述,以此維護新聞事實的純凈性。
前不久,記者采訪到一起車禍,稿件中這樣寫道“輕輕一碰后,別克凱越的前門凹進去一塊,但克魯茲卻自燃燒了起來”。記者對車輛受損結果的表述似乎沒問題,但句子讀起來給人的最直觀感受卻是“克魯茲怎么這么不禁撞”,這樣帶有明顯傾向性的語句顯然是對讀者的誤導。此時,編輯要做的是還原事實,而且只說事實,最終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兩車相撞后,別克車前后凹進去一塊,克魯茲自燃。”
值得特別警惕的是,編輯在制作標題時,用詞更應摒棄個人感情色彩。一個反面的例子是,在一則兒子因房屋產權與父親對簿公堂的社會新聞中,編輯擬定的標題是“不孝子與老父法庭爭房產”。先不說爭房產與孝順與否尚不能完全劃上等號,就是在法院判決尚未出來之前,編輯怎能“一廂情愿”地為其中一方定義“不孝”?標題用詞客觀的主要意義在于,海量閱讀時代,很多讀者的閱讀精力僅僅停留在標題和導語上。上面一則新聞見報后的直接后果便是,讀者一看標題便作出判斷,錯誤肯定都在兒子一方,這顯然有悖于客觀事實。
此外,編輯在處理稿件時還會經常遇到“采訪缺項”的情況,這同樣是對新聞真實性的損害。當新聞事實事關多方,若稿件中的聲音只來自其中一方或幾方時,編輯必須向記者核實補充全面情況,讓事關各方都有聲音。通過各方說法的不斷對峙交鋒,留給讀者自己判斷的空間,并以此來還原真相。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維護新聞真實”的任務表現在編輯工作中都是一點一滴的小事,但卻要用耐心細致的工作一步步來完成。其實,不管是記者還是編輯,如果大家在面對每篇新聞稿件時,都能多在心中打幾個問號,多問幾句“是這樣嗎”。不斷質疑,反復求證,客觀表述,那么,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新聞事實會純凈許多,而報紙客觀真實的形象也在這些努力中牢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