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眼下新聞“同題競爭”現象十分突出,傳播同質化趨勢使不少媒體的收視率大打折扣。民生報道作為電視新聞常見的一種傳播形態,要以觀眾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目光對準社會大眾,把敢于替百姓鼓與呼作為自己的使命,強化“民本意識”,突出人文關懷,這樣才能經久不衰,具有恒久的生命力。近年來,民生新聞之所以深受歡迎,其公信力尤為重要。但如今在遭遇網絡等新媒體劇烈沖擊,傳播同質化趨勢較為嚴重的形勢下,電視民生新聞如何“突出重圍”,再展雄風,不斷改革與創新,打造媒體公信力和影響力成為關鍵。
民生新聞是以民本思想為基點,以平民化的表現方式關注和表現與普通百姓生存和發展的一種新聞,電視民生新聞以其貼近性的內容、具象化的表達,一度成為中國傳媒業的生力軍。然而,經歷多年高速發展,民生新聞現在進入了一個瓶頸期,在傳播內容、傳播手段、傳播效果等方面的缺陷逐步顯現。如何突破困境實現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是目前業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表現在:
1.傳播內容流于世俗影響節目品質。報道停留于瑣碎和表面,或以庸俗、夸張、暴力等取悅觀眾,忽視新聞的輸導、認知、教育等社會功能。
2.傳播同質化現象嚴重,節目風格接近、形式相仿、內容雷同,開拓創新意識不強。
3.傳播手段遭遇新媒體沖擊,新聞時效性方面處于劣勢。
針對上述問題,民生報道要想擁有一方獨立的生存空間,強化“民本意識”,提升節目品質是必然的選擇。具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加強:
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圍繞政府中心工作,對公共事件進行策劃,提升受眾關注度。我臺在做好日常報道的同時,對重大新聞事件精心策劃,及時、準確地發回《市、縣消防官兵緊急出動10.84噸液化氣罐車泄漏事故成功排險》這一廣大干群高度關注的民生新聞,穩定了群眾情緒,維護了大局穩定,起到了很好的社會引導作用。
搶時效是媒體競爭的制勝法寶,在報道轟動河南的“3·12”特大搶劫金店案時,我們立足地域優勢,協同河南衛視、都市頻道、大河網等省級以上新聞媒體,發表《沈丘公安干警日夜兼程,“3·12”特大搶劫金店案成功告破》,在第一時間,客觀、正面的向受眾發布了這一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重大信息,正確引導了社會輿論,體現了黨委、政府、公安機關打黑除惡的決心與信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民生報道還有一個重要的社會職責,即面對突發事件,及時出擊,迅速反應,發出權威聲音,防止流言蜚語。“7·23”動車追尾慘劇,引來公眾高度關切。人們關注事故各方面原因,瞬間形成輿論場。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在主持現場會時要求,要“公開、透明發布事故消息,及時、準確報道救援進展情況”,對公眾關切做出及時、充分、權威、真實的回應。
全面客觀地反映社會民生問題,以人為本,從社會發展的主流找到與百姓生活的切入點,注重和諧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報道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真正體現“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以平民視角,鏡頭向下,關注民生,站在百姓的立場,與民眾同呼吸、共命運,報道要深入觸及政府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報道,在推動政府工作、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同時,要把新聞事件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中進行剖析,以小見大,彰顯民生新聞的厚度、深度和高度,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
我臺成功報道了《八旬老人被撞機動車下10多輛車繞道而行好士官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救人不留名》這一新聞,通過正反對比,引發公眾熱烈討論,節目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記者要以民眾視角關注社會萬象,促進民生新聞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轉變。河北保定的“油條哥”劉洪安在了解到食用油經反復加溫會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后,便使用一級色拉油現炸油條,每天把剩油倒掉。雖然成本增加了,可每天來吃早餐的人卻不減反增。不少市民特意驅車趕來,就為吃一根“油條哥”的“良心油條”。這則民生新聞以小見大,告訴人們,憑著良心去做事,不但不會虧本,還會賺錢、盈利。具有較強的典型性。
《杭州“最美司機”吳斌——生命最后76秒拯救24名乘客》以突發事件體現民生報道的人文關懷,從瞬間找永恒,凸顯了人性的光輝。
打造精品欄目,提高媒體公信度,發揮監督作用,促進民生問題的解決。
我國民生新聞電視節目影響較大的有江蘇電視臺的《南京零距離》、安徽電視臺的《第一時間》等。他們的共通點是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百姓生活狀態,為民解憂,成為百姓心中解決問題的有效機構。作為地方臺,要想在有限的空間里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根據自身特點,創辦一、兩個叫得響的品牌欄目。《熱線追蹤》是由沈丘電視臺與該縣縣長民生熱線辦公室合辦的一檔反映民生、解決民意的民生報道節目。自開播以來,以其自然、平實,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風格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通過傾聽百姓呼聲,對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做到件件有答復,事事有回音。架起了民眾與政府溝通的平臺,撥打熱線電話的群眾源源不斷,不僅擴大了新聞源,還提高了媒體的公信度。
民生新聞的性質,決定了它的內容取向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形象地概括了這一特點。因此,固守新聞本位是民生新聞立身根本,而對普通民眾的人文關懷則是其魅力之源。“以民為本”是民生新聞實現自身價值、突破傳統模式的最大特點與最佳出路。
綜上所述,電視民生新聞快速發展須立足于“民本”,而要進一步發展,則要逐步從“民本”升華到“人本”,根據受眾關注點的需求變化,不斷開拓創新,利用先進技術,拓展傳媒途徑,優化傳播手段。最大限度地突破傳播同質化的局限,突出個性,突出特色,實現“絕地反擊”,精彩亮相。在此基礎上,要充分發揮民生新聞引導輿論、守望環境、輿論監督的社會功能,立足于建設性,體現前瞻性和引領性,積極倡導良好的社會觀念、社會秩序和社會風尚,推動全民共建社會規范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