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萬里
(南陽晚報,河南 南陽473014)
近幾年,隨著一些新媒體的大規模發展,傳統媒體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挑戰,作為傳統的新聞媒介,報紙如何從普通新聞紙向具有深度思維的思考紙轉變?實踐證明,那些有著較大影響力、極受受眾青睞的新聞,都是一些極具內涵的深度報道。
那么,怎樣的新聞事件才是有力度的深度報道?作為地市級媒體如何銳變其間?筆者實踐認為,只要是新聞,不存在力度或強度大小之別,關鍵是新聞人如何認知、挖掘。也就是新聞產品提供者如何從新聞的角度、厚度和技巧上去打造和提煉這個新聞,使其產生一種力量和震撼力,并由此獲得一種全新的體驗和認知。
地市報的屬地性質,要求其必須圍繞地方新聞做文章,這就決定了它的局限性,特別是地方新聞的價值觀和價值形態與總體新聞先進性之間的差異,使地市級新聞媒體在進行深度報道中,可能存在保守、程式、力度不夠等誤區。
從目前的一些深度報道來看,不少地市級報紙在做這類新聞時,還習慣于從表象、成果及事件本身去說明問題,基本闡述及術語的堆砌較常見。對新聞角度的把握及對新聞事件的挖掘和思考上卻關注不夠,文字缺少爆發力。平鋪直敘,不見觀點,只見事件,使深度報道流于形式,燃不起受眾的感悟和覺悟。
深度報道的本質是事實反映和深刻思想的綜合體。作為記者,不少人卻不注重事件內涵,不透視新聞事實,特別在挖掘素材上,不去擴展采訪,而是將深度報道當成一個普通的新聞去創作,寫作時至多發幾句感慨,不挖掘新聞本質背后的意義,更不愿費心去捕捉新聞事件的精細脈絡。就事說事,寫出來的報道缺乏穿透力和表現力,更談不上深度和廣度,使新聞趨之平常,根本不能完成深度報道“直擊”受眾心靈的作用。
同時,深度報道對于報紙來說,是僅次于言論的新聞武器,其對輿論的影響及對政策的解讀,都是一般新聞報道所無法達到的。然而,縱觀現今一些深度報道,迸發力不足、內涵不夠是其通病。究其原因,新聞制作者缺乏向更深、更廣層次挖掘是其最大制約。由于深度報道起步較晚,所以在經驗方面少有良好的成例供借鑒。這就要求深度報道制作者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能,還要有強大的發現和認知能力,能精準分析矛盾,如此,深度報道才能挖其“深”,有其“度”。
挖掘深度,提升厚度。深度報道根源于對新聞本身的強大透視力,因此,寫深度報道必須從“深”度和“厚”度上下工夫。作為地市報,如何才能把深度報道做得融深刻性、震撼力和沖擊力于一體,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南陽晚報》近幾年在一些新聞的報道上對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作為一個區域性發展中城市,近年來,全方位發展經濟是南陽的主題。然而,作為市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南陽的夜經濟卻處于一個較為原始、踏步不前的狀態。針對此,《南陽晚報》在2011年夏末秋初推出了《南陽夜經濟,何時不尷尬》系列報道,作者沒有僅從夜經濟在夏末秋初的慣性隕落表象去報道夜經濟的單調性和季節性,而是以探索和犀利的目光從多側面、多角度、深層次甚至跨時空去解析這一經濟現象。將這一極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放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去討論和追問,通過講事件進而求本質,讓新聞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文章刊發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并因此成為該報深度報道的一個典范。
實踐表明,深度報道寫作必須要站在一個更全面的認知高度,通過新聞事件的表象深入本質,把一些受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攤開審視。從本質挖出其內涵,并歸納出積極的意義,將其上升到一定的“度”,深度報道才能從“一般”中挖掘出深度,并由此解答一些受眾提出的深層次問題。
采訪要“透”,選題要準。深度報道的前提要求就是新聞要有深度和力度,要挖掘新聞題材的這些“度”,第一手材料和深入扎實的采訪是必不可少的。縱觀一些成功的深度報道,無一不是在做新聞前先進行扎實采訪,對新聞事件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調查和剖析,并將新聞事件的表象和本質逐一透視,做到萬無一漏,全面周到。只有這樣,在寫作深度報道時才能做到全局統攬,有度有力,可深可淺。可以說,記者如果在采訪時不深入,不透徹,縱然理論素養再高、知識再淵博,也是無根之木,絕不會寫出有穿透力的作品,更不可能從中提煉出高深的、積極的、有意義的核心內容。因此,深度報道要想增加其強度和厚度,作者必須要有一顆善于觀察和發現的心,準確選題。既會用好角度,又能用好角度,并能通過特定的手法去呈現新聞事件的內外關聯,讓受眾體驗到一種最具震撼的共鳴。
深度報道的主題是作者經過對報道素材觀察分析后,所表達的一種認識和思想,而深度報道與普通報道之間的區別在于,深度報道的取材、立意都必須具備深層次的內涵,并具有先進的時代意義。這就要求深度報道的作者具有宏觀意識,善于從繁復雜亂的新聞線索中去尋找最具震撼力的新聞事件,正確判定所選題材的價值。而不少成為經典的深度報道表明,選題正確,主題鮮明,是深度報道寫作成功的一個重要基礎。寫作者經過篩選、策劃和設計后的寫作主題,一般都能較好地體現新聞的層次和內涵,使深度報道產生與眾不同的效果。
講求技巧,貼近生活。寫作深度報道,無論其有多大的目標,其結果都是為受眾服務,起到服務社會的輿論監督作用。有人說,寫深度報道要有高深的理論和激揚的文字,言外之意就是寫作深度報道只講求“深”,語言深、格調深,唯其“深”才能體現深度報道的高度。其實,縱觀一些成功的深度報道,寫作時正好相反,是通過貼近百姓的事件、生動的語言,去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本質,然后才向縱深發展,最后去展現新聞的深度和厚度。而不是用晦澀的語言、高調的表白去闡釋新聞事件。故弄弦虛,故作高深,其結果只能被受眾所拋棄。
《南陽晚報》2011年曾就南水北調工程移民搬遷刊發了一篇深度報道。作為國家的大方略、大動作,南陽因南水北調需搬遷10多萬移民,移民們為此拋家別舍,付出了很多。在創作該深度報道時,作者很少使用政策性語言,幾乎沒有一句話說到“移民們付出很大”,而是用通俗的語言將筆觸伸入到移民的戀家情結上,以此突出主題。村干部為移民累得雙腿浮腫,在幫助村民全部搬離后,拖著病腿步行10多里返回到自家的老屋前取一把土帶走;村民大媽在搬遷前坐在自家的小樓前哭了一夜,第二天卻睜著紅腫的雙眼笑呵呵勸自己70多歲的老婆婆趕快搬遷,以免影響其他工作……整篇文章讀來平易近人,沒有高談闊論,卻讓人從中看到了奉獻、偉大和感動,令人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愫。
深度報道作為一種新的主流報道形式,不僅賦予新聞報道以信息功能、服務功能,而且還以啟迪性的透視功能、監督功能以及審美功能給人以多方面滿足。深度報道要真正做到深刻,必須對新聞進行總體設計和布局,并讓受眾參與事件再創造。像上述的南水北調搬遷報道,作者就留出足夠的空白,僅營造適當的提示,以退為進,讓受眾自己去思考,避免將信息強行灌輸給受眾,由此,深度報道才能感人,才能真正體現出高深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