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敏
(承德市扶貧辦技工學校)
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一點思考
◆郭 敏
(承德市扶貧辦技工學校)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結合,應該是相輔相承的、缺一不可的,如何實現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淺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 責任 結合 目的
作為一名從事教育工作十幾年的我,既是教師又是家長,怎樣找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最佳結合點,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達到最佳的效果并能夠優勢互補,進而使學生能夠從這兩者中終生受益,一直是我深深思考的問題。怎樣把這兩者的關系協調好,怎樣正確認識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關系,作為雙重身份(教師兼家長)的我有如下幾種看法:
首先,要分清“主要教育責任”,一定要認清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應由家長承擔,學校是輔助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機構。
其次,要分清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時間上存在的差異。
教育的總體目的就是能夠使孩子根據自身的特點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自身的潛能,并重點培養其特長。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與家長的具體教育目的是有所不同的:
學校教育是一種針對許多孩子的共同點的“共性教育”,這種教育的最大特點是“標準化”,即在教學過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學生在某一階段達到一個即定的標準。但是我們知道,每個孩子都是具有獨特性的、有區別的,這種區別不僅表現在外貌上,同時也表現在內在的心理、素質、能力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教育目的應該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立足于社會,而針對孩子自身的特點來進行的“個性教育”,如相關素質、能力、技能的培養,具有針對性和重點性,特點是“個性化”。
由于學校教育是“普遍教育”,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如下特點:從教育時間來講,學校不可能對每個孩子進行全程教育,只能負責學生在校階段的教育;從教育形式來講,由于是針對群體的教育,所以必然要以“上大課”的教學方式為主;從教育內容來講,學校不可能對每個孩子進行全部教育,它只涉及課內知識部分;從精力上來講,學校和老師也不可能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教育;作為教育效果來講,只要保證大部分學生達到標準,學校就算完成任務。
標準化考試,是檢驗學校教育成果好壞的重要形式——它既檢驗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檢驗老師的教學能力;既考核學生學習的效果,又考核老師教學的效果——如果不考試,就無法檢驗學生學得好不好、老師教得好不好,因此學校注重的必然是全校學生的考試分數和反映本校教學水平的升學率。
家庭教育是針對自己孩子特點的“特殊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形式就表現為:不可選擇(因為只有一個孩子,不能以現有的水平高低對孩子進行選擇)、必須成功(不能像學校那樣計算升學率、成功率)、沒有考核指標(沒有任何單位對家長的教育效果進行考核)、非系統化(沒有時間和計劃安排)、因材施教(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潛移默化(教學形式非正規化)、內外結合(家教與參加培訓班相結合)——在對孩子進行“個性化”教育方面,學校的普遍教育無法滿足每個家庭的需求,只有家庭教育才能完成——因為只有家長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同時還要明確,“家庭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是在給自己干,不是在給別人干,因此不能提條件。不能“等靠要”,不要失職,不要用“沒時間、沒能力”為理由,推卸家庭教育的責任,要積極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
所以,承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負有不可推卸的首要責任,是家庭教育中的首要因素。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整個教育大系統中,是居于基礎地位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最終都要落實到學習者個人身上,并通過個體的發展來體現。但是,因為二者在教育主體與內容、實施方法與途徑以及主體所關注的領域等方面都各有自己的特點,如果家庭與學校間缺少必要的溝通與合作,相關教育的作用力常常會產生分歧,導致教育效應的降低甚至消解,對個體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家校合作,共同構建教育合力,就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總之,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社會比作孩子成長的大家庭,那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就相當于這個大家庭里面的父母雙方,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只有兩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成長氛圍,所以,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家長都應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共同配合,只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齊步,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教育才能迎來萬紫千紅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