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粉利
(陜西省電子工業學校)
淺談《項鏈》一課的教學設計
◆王粉利
(陜西省電子工業學校)
從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三個環節展現《項鏈》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以學生為本位,采用問題探究法來引發學生思考人物形象,拓寬文本,深入體味小說的現實意義。從而使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項鏈》 人物形象 問題探究法 現實意義
《項鏈》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提高版)語文第二冊小說單元中的課文,是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杰作。它以精巧的構思、出色的心理描寫、意味十足的結尾被廣泛傳誦。本單元旨在通過閱讀小說,體察世情。學習本文,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深刻體味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作品的魅力,為進一步欣賞小說打下基礎,從而提高學生鑒賞小說的能力。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教學。
(一)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由于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經掌握了情節、結構,心理描寫。依據大綱要求,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A、知識目標:
認識小說人物形象及意義。
B、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評析能力、審美能力。
C、德育目標:
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審美觀,人生觀。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小說人物形象。
2.領悟人物命運變化原因。
3.體味人物形象現實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評析人物的方法。
人物是小說的靈魂,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和評價瑪蒂爾德這樣既有虛榮心又有誠實、堅強、善良品質的復雜人物,是這節課的重點之中的重點,也是本文的難點。學生對人物理解透了,其他重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對此,我采用了問題探究法,我設計了五個疑難問題,采取螺旋上升的提問方法,來逐步挖掘人物,突破重難點。這五個問題層層鋪墊,逐步推進,相互聯系,相互依托,環環相扣。我還使用了下面的教學方法:討論法、點撥法、懸念法、課件輔助法。除此之外與教法相配合,我使用了預習法,想象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辯論法等學法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導入
采用前后知識聯系法導入。考慮到這節課是第二課時,上節課剛好帶領學生領悟到《項鏈》結尾的巧妙,于是我把第二課時的導語設計為:當瑪蒂爾德知道項鏈是假的之后,會發生什么?這樣的導語既是對上節預習作業的檢查,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做好鋪墊。
(二)授課。
第一步:檢查預習。
1.檢查續寫。讓學生拿出續寫作文,快速簡要敘述續寫情節。學生想象探究后,我再歸納總結。
2.檢查人物理解。請學生當堂宣讀自己的作業。學生回答出一方面有理由即可。我給予充分肯定可把這些都寫在黑板上。
第二步:分析評價,包括以下兩點:(多媒體展示)
1.分析人物形象
設計問題一,突破重點一。問題一:要求學生找出不同情節中作者對瑪蒂爾徳的描寫。透視人物心理、性格發展的過程,總結人物性格特征、作者態度。
后通過小組學習,代表發言,大部分小組能找到充足的依據,得出瑪蒂爾德是一個愛慕虛榮、追求享樂的小資產階級婦女形象,作者態度為批判,諷刺。可能會有個別小組會談到瑪蒂爾德還有誠實、守信、吃苦耐勞等性格特點。我把這兩者都寫在黑板上。后多媒體展示概括要點。
如沒有學生回答出后者,這時我進行相機誘導,適時點撥,設計問題二:瑪蒂爾德的性格僅僅是“愛慕虛榮、追求享樂”嗎?等具有相同性質的組問題。
(2)但為了不使回答單一化,深化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讓學生思維更加活躍。圍繞文中的一句話“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我設計了一個辯論,題目是:“失項鏈”這件事是敗壞了她還是成全了她?來加深讓學生對人物的理解。采用小組合作探究,形成本組觀點,每組選出一個代表進行辯論,這個環節既提高了學生的思辯能力與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增強協作意識與競爭意識。
通過辯論,學生會得出瑪蒂爾徳身上還有閃光點。這部分是本文教學的第一個高潮,重點一,即“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得以突破,同時也為難點的突破做鋪墊。
2.評析人物的方法
這是本課的難點一。我采用問題三:“如何認識和評價人物?”這一問題來突破。以上的教學步驟都在為這個問題作鋪墊。學生會根據以上自己的學習步驟總結出以下幾點:(1)依據文本探究。(2)根據情節發展。(3)根據人物心理、語言、動作等描寫,全面客觀地評價人物。我可再充實,附加一些課外知識講解。由于水到渠成地解決了難點,所以不準備占用更多時間。
第三步:遷移延伸。
為了對小說展開更深層次的挖掘,我采取了問題四進行延伸和遷移:造成女主人公命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自身性格和社會原因是什么?)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原因和社會環境可導致一個人性格的缺陷。使學生意識到應不斷加強自身素養,不受外來不良因素的影響。可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請小組代表回答即可。在小組學生回答后,我重點通過舉例來分析外因即社會環境對人們的影響,從而突破重點二即領悟人物命運變化原因。
第四步:練習小結。
1.練習。問題五:談談瑪蒂爾德這個人物的現實意義。讓學生上講臺來發表自己的觀點。(完成課后練習六)
小說的作用不僅在于感受人物,還在于對文本進行理性的思考,能引起心靈的震撼,對現實起指導作用。我及時要抓住此機會,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碰撞出新的火花。個別學生可能有創新,我給予肯定與發揮。
還可讓攝影組的學生多媒體展示搜集到的人物圖片與資料或校園健康人物性格的照片。這些人大都敢于迎接挑戰,與命運抗爭。以此使學生形成直觀印象,內心產生共鳴。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第二個高潮,著重讓學生從瑪蒂爾德身上吸取和發揚人性中善的力量,接受思想教育,包括價值觀、審美觀、人生觀的教育,引導其以后正確擇業、就業。以此突破重點三即體味人物形象現實意義。
2.小結。我用簡短的語言對本課重點難點進行小結。
(三)作業。體現分層布置作業,如下:
1.書面作業:選做題(任選其一)
(1)完成續寫。遵循人物性格發展,從續寫的方案中選出較合理的一項。要求:力求再興波瀾,構思要新穎。
(2)從老師給出的題目中任選一題或自己擬題,寫一篇練筆。
A.說說路瓦栽 B.“敗壞”與“成全”
C.十年的代價 D.也說“虛榮”
E.瑪蒂爾德的“幸”與“不幸” F.如果項鏈沒有丟
2.活動作業:可讓有興趣的學生自行組合選擇某一或幾個情節改編成課本劇(也可將自己設計的結尾改編),在課余時間排練(教師可給學生作一些改編工作的指導),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預習下節小說
學生通過學習,對小說的人物理解更深刻了,同時也能引起對其它小說更強的閱讀欲望,思考的空間也就更廣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