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萍 李 新 杜艷芬 郝麗君 路 蔚 田曉琳 王瑞霞 王繼佐
(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神經內科)
自2009年起,我院首次承擔了天津醫科大學留學生的本科教育實習工作,神經病學作為一門臨床課程,是每名留學生必修的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對留學生的神經病學的臨床實習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從漢語教學到全英文帶教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為我們改革留學生實踐教學帶來一些思考。
留學生有一些不同于本國學生的特點:(1)文化背景:我校招收的醫學留學生主要來自印度,他們普遍使用的印式英語有其自身的構音和表達特點,與國人從小就接觸到的美式或英式英語的發音存在較大差異。而絕大部分學生完全不懂漢語,這導致了師生之間語言交流障礙。(2)學習能力方面:留學生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也存在極大差異,知識結構參差不齊。(3)臨床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留學生的課間見習、實習等都要在醫院醫療環境中進行,學生交流的對象是病人,這對于那些不具備漢語條件留學生來說,僅從帶教老師那里獲得信息,很難完成學習任務。
目前,我院神經病學教研室教師梯隊的學歷層次較高,均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具備一定的專業英語帶教條件。作為醫學專業教師,當務之急是建立留學生神經病學臨床實踐質量標準,更好地指導臨床教學實習。
為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國內外學者提出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為此,我們探索了幾種可行的解決方法:
1.教師培訓經常化。留學生教育,教師是關鍵。為此,我們盡可能加強教師隊伍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的訓練。具體措施有:(1)創造留學生教育氛圍。堅持每周在科里開展教師英語讀書活動及組織青年教師、研究生進行晨讀,強化教師口語的訓練,在授課中應盡可能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匯和句型。(2)堅持分層帶教。為了讓教師樹立信心,科主任和高級職稱教師定期進行英語教學查房;青年教師床旁帶教、組織留學生病例討論、英語小講課和參加醫院統一組織的留學生專題講座活動,教學相長,不斷提高英語教學能力。(3)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科主任曾由天津醫大選派赴英國鄧迪大學研修,系統學習世界高水平醫學院的教學理念、方法,提高留學生和醫學生的授課質量并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在神經科病房和卒中單元參觀學習,通過學習對英國的醫學教育體系、醫療體系和神經科的工作有了深入、系統的了解。通過以上努力,目前已逐步在教研室培養出了一支專業素質高、外語教學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2.教學內容現代化。全程英語教學模式決定了英文教材的選用。目前國內沒有適合的英文版神經病學實習教材,所以,在教學的同時,結合國內臨床醫學教學內容及我們在多年臨床工作中積累的案例,教研室組織編寫了內容豐富、知識前沿的神經病學留學生英文教學提綱和實習講義。
3.帶教方法多樣化。在診療過程中會涉及許多很難理解的神經解剖學基礎知識,這也給臨床神經病學的實習帶來了困難。為此,我們采取了很多方法:(1)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它是以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神經解剖學知識、神經系統查體、腰椎穿刺等神經科基本操作、神經疾病的常見臨床癥狀體征等直觀地進行動態演示,進行模擬教學訓練,使他們能盡快地了解和掌握疾病及神經病學臨床技能。(2)對留學生實習教學的難點——神經系統查體,通過電子模擬人在神經系統查體中的運用,幫助學生學習神經系統查體等基本技能。(3)編寫了適合留學生書寫的神經科英文專科病例,通過病例書寫,強化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史、癥狀體征的學習。在學生問診過程中,組織英語口語較好的中國醫學生參與到留學生教學中,采用“一對一”幫扶模式,中國醫學生作為患者與留學生之間的“橋梁”。此方式不僅能進一步加強留學生與患者的溝通,同時還能提高中國醫學生的專業英語素養及交流能力。(4)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式,即互動式教學模式。實習中以鍛煉學生臨床思維為主,穿插典型的病例分析,以個體病案來揭示普遍規律,并適當地介紹新進展,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思考,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4.完善留學生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建立適合留學生技能培訓量化標準及臨床實習質量考核標準
(1)技能培訓量化標準。在留學生教學過程中,完善留學生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內容包括病歷書寫、專業基本技能、病案分析、人文能力(漢語能力、與病人交流能力、實習紀律等)。(2)實習質量考核標準: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急救處理;在技能訓練方面,掌握神經科病例的書寫,神經系統檢查和定位、定性診斷原則,神經內科常見病的概況,CT和MRI閱讀;示教腰椎穿刺步驟,理解腰椎穿刺基本過程;能對病史、檢查結果、病情變化和診療經過做出簡明扼要的綜述病歷整理;另外,對留學生的漢語能力、與病人交流能力、實習紀律等做出評價。
目前留學生醫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是醫學院校的責任,也是中外醫學院校極為重視的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身作則,親身示范如何與患者更好地溝通,尊重患者的隱私,邀請經驗豐富的老醫生給留學生做講座,介紹他們從醫以來的心得和體會,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醫德。
我們在帶教過程中,應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能時刻跟隨醫學發展的步伐,做到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為以后的從醫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1]Khoo EM.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primary care.Malaysian Family Physician.2008,3(1):42 -44.
[2]裘曉華.《診斷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6(2):86 -87.
[3]Belland B,French B,Ertmer PA.Validity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 research:A review of the instruments used to assess 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s[J].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Problem - Based Learning,2009,3(1):59 -89.
[4]呂明,黃品,劉地川,等.留學生內科學教學體會和思考[J].重慶醫學,2009,38(5):610 -612.
[5]于嘉偉.醫學留學生普外科學教學初探[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0,12(6),652 -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