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平
(臨沂職業學院)
有人認為,學語文很難,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不知道語文學什么,該怎么學。其實,要學好語文,首先應知道語文是什么。“語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語文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葉圣陶先生說得十分清晰:“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語就是語言,通俗地說就是說話,說話就是與人交流思想感受,將自己的思想感受清晰地表達出來。文就是文章,就是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可見要學好語文,首先是學會說話,要會說話就須會發音,也就是先學語音,現代漢語的第一個組成部分就是語音。所以,小學生一開始學語文,學的就是拼音a,o,e…那么怎樣才算學好了語音呢?一般應會讀能拼能寫,理論要掌握漢語拼音方案,一般漢語字典的附錄里都有,一共包括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聲調符號、隔音符號五部分,如果不是專業的學生掌握好以上內容就可以,如果是專業的話,還要學習語言學里更深一層的內容。
能說漢語,不能認字,不會寫字,只能是文盲。要學好語文,還需會認字、寫字、了解字意,就是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現代漢語的第二個組成部分就是字詞。漢字是一個龐大的語言群體,至今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收錄漢字最多的一部大字典,共收錄漢字47,035個。后來,又有人統計說有7萬多漢字。中華書局1994年版的《中華字海》是現代收集漢字最多的字典,共收漢語單字85,568個。如果學習和使用漢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萬個漢字的音形義的話,那漢字將是世界上沒人能夠也沒人愿意學習和使用的文字了。實際上,人們在日常使用的漢字不過六七千而已。一個學生應掌握多少漢字呢?一般小學生應掌握3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初中生應掌握5000個左右的漢字,高中生應掌握8000個左右的漢字,大學生在10000個左右的漢字。所以,小學語文學拼音之后就是單字“人、口、手、上、中、下”。學習漢字不能一直用這種學個字的方法,要結合語文的內容,通過文章中的生字來學習積累。所以學好語文的第二基本功是字詞(當然包括成語)。沒上過學的人說話干吧,聽起來很費勁,原因就是他掌握的詞語太少,有時一個詞可說明白的事,他得說大半天。
掌握一部分字詞后,要想準確完整地表達思想,還需掌握學習語法。現代漢語的第二個組成部分就是語法。語法是語言的結構規則。人們說的每句話只有合乎用詞造句的規則,才能把思想準確清楚地表達出來。否則,別人就不會理解,也容易產生歧義。如民族、了、表演、同學們、舞蹈,這些詞雖然各自都有一定的意義,但這樣亂堆在一起,是不能表達任何意思的。只有把這些詞按照語法規則組織起來,如說成“同學們表演了民族舞蹈”,才成為有條理的能使人理解的語言。每句話里,詞語怎樣搭配,怎樣排列,搭配和排列的結果是什么樣子,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則的。這規則就是語法。學習語法,就是為了自覺地、熟練地掌握用詞造句的規則,清楚而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隨便拿一個句子,如果字詞不變,隨意改變順序,重新排列組合,就會發現或者與原義相去甚遠,或者與原義大相徑庭。有一個笑話:某人去朋友家做客,因下雨滯留,他想多呆兩天,就寫了這樣一張字條放在主人桌上,“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主人看過后,把標點改了放在原處,“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客人此后又改為“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主人又改作“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等等。這恐怕就是中文的特色,一段文字多種不同的斷句,會表達各自不同的意思。這說明語句的排列組合分歧性很大,所以在重要的語文考試時一般不考語法,原因就是答案不是唯一客觀的。但在日常語言交流中,一個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固定的,那么語法要求也是相對明確的,這需要多讀,培養自己的語感,從而掌握語法知識。
有一個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有4個盲人,從來沒有見過大象,不知道大象長的什么樣,他們就決定去摸摸大象。第一個人摸到了鼻子,他說:“大象像一條彎彎的管子。”第二個人摸到了尾巴,他說:“大象像個細細的棍子。”第三個人摸到了身體,他說:“大象像一堵墻。”第四個人摸到了腿,他說:“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而實際上呢?他們一個也沒說對。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拋開故事的寓意,從語文的角度看,每個盲人的心中的“象”是不同的,他們都用了一個比喻,就將自己心中“象”形象準確地表達出來。試想,如果不用比喻,用其他的表達方式是否還能表達的如此準確形象?可見,學好語文,準確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應掌握一定的修辭知識,現代漢語的第四個組成部分就是修辭。掌握一定修辭知識,不僅能提高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會增添語言的魅力。
表達一個思想常常用一句話不能盡意,需要一段話,甚至幾段話。那么,這些語句與語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列順序也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就是邏輯。現代漢語的第五個組成部分是邏輯。一個正常的人說話都有一定順序,這個順序就是邏輯。說話必需符合邏輯,如果把一個人說的話寫下來就是語文的“文”。語文課就要通過一篇一篇的文章來學習。學語文最終要學會用文章來表達思想,只會用嘴說漢語不算學好語文,對學生來說就是作文。有人一聽作文就有畏懼感,感到“難”,其實作文并不難,作文就是用文章來表達思想,把要想說的按說話順序寫下來就行。文章是其自身的規律,一旦找到邏輯規律,寫文章自然就豁然開朗。要寫好作文,可仿照優秀文章的邏輯結構,沒有哪一個人沒看過一篇作文就會寫作文。就如我們要包餃子,得先看過餃子是什么樣的。魯迅的《狂人日記》不也是仿寫的嗎!雖說文無定法,但我們學習的課文還是有借鑒作用的。巴金曾說:“要想寫一篇好文章,肚子里得有200篇優秀的文章”。凡是選為課文的都是優秀的文章,我們學習課文要學文章的邏輯。如果把學過課文的邏輯結構都掌握了,寫作文做到文從字順,條理清楚應該還是可以的吧,這樣至少在語文考試時作文不會失分太多。所以,學語文要學好文章的邏輯結構。
因此,學語文就是要結合現代漢語的構成,從語音、字詞、語法、修辭、邏輯這五部分進行學習。學習任何一篇文章都從這五部分去學習,就是先學生字、生詞,再掌握文章里新的語法知識,新鮮貼切的修辭方法,文章結構。多讀一些好文章,體會一下。做到了這些,再加上適當的練習,就能學好語文。
[1]楊文全.現代漢語.重慶出版社.
[2]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商務印書館.
[3]陳阿寶.現代漢語概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4]北大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商務印書館.
[5]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