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慧
(華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
提升師范大學非師范生就業力的對策研究
◆張思慧
(華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信工程學院)
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企業又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生“就業難”仍顯突出。而這個問題在師范大學的非師范生中更為明顯。在新的發展時期,師范大學應更加重視培養非師范生,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提升學生就業力,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
就業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個人具有的各種有益于就業的能力組合,例如工作態度、工作能力、適應能力等,包括了職業素養、敬業精神、合作能力、相關實踐經驗、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提升就業力,不僅是要求學生專注專業知識的學習,更需要提升必須的綜合素質,鍛煉和加強各方面的能力,以此增加在職場中的競爭力。
1.受傳統師范教育的理念和培養模式束縛較深
轉型中的師范大學在專業設置上保留了鮮明的師范特色,在教學過程中重理論灌輸、輕理念培養,重知識教育、輕實踐訓練,強調與中小學教育接軌。與發展較為成熟的師范專業相比較,非師范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缺乏前瞻性的統一規劃和系統培養,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與社會的關聯性、適應性呈現不足,有待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調整課程體系結構,完善培養管理,加強與相關行業的聯系互動,服務社會需求和科技發展。
2.專業設置與社會脫節,師資力量不足
相對于師范專業而言,非師范專業屬于師范大學的“新”專業,底子薄,專業設置不盡合理,甚至與社會實際脫節。社會對師范大學開辦非師范專業缺乏了解,很多用人單位甚至不知道師范大學有非師范專業。師資力量普遍不足,生師比偏高,有不少教師是從培養師范生轉向培養非師范生,師資的準備不夠充分。
3.理論教學質量不高,實踐學習較為欠缺
教師在非師范專業教學上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課堂講授教學,往往對該專業最新的發展與實踐缺乏深入研究,教學方式也缺少有效的教學互動,導致理論教學質量不高。此外,目前的非師范專業培養較少與社會、企業主動接軌,較為欠缺實踐學習的內容,忽視了教學的探究和課外實踐。
4.學生欠缺職業生涯規劃的運用和指導
目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高校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師范大學的非師范生受師范生培養模式、評價體系的影響較深,更重視知識重現而忽視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個人生涯發展中的共性多而個性少。相對于師范專業而言,非師范生實際可選擇的職業生涯目標更多,職業發展路徑更開闊,但普遍缺乏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的運用和指導。
5.學生求職技巧訓練不足
非師范生職業發展路徑更開闊,意味著在求職技巧訓練上的差異性更大,需要有更強的針對性。許多大學生在走上求職之路時,沒有受到專門的求職技巧訓練,即使有求職技巧訓練,更多也是理論上的,缺少針對性的實踐。許多學生寫不出一份像樣的簡歷,缺少與招聘單位的溝通能力,在求職時感到十分吃力。
1.調整非師范專業的市場定位,形成自身特色
要正視師范大學開辦非師范專業面臨的優勢和不足,打造非師范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自身特色。應加強與非師范專業有關行業的接觸,對非師范專業的用人單位進行調研,了解每種專業人才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上調整各專業的市場定位,進一步與市場接軌。
2.加強非師范專業的宣傳和產學研合作,給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
根據社會對師范大學開辦非師范專業缺乏了解這一現狀,師范大學應重視對非師范專業的市場推廣,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應注意內拓外引,調動專業教師、校外導師積極參與學生培養;主動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合作模式,為非師范生在校內外的實習實踐提供鍛煉的機會,以培養專業能力突出的高素質人才,增強他們畢業后的實際工作能力。
3.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非師范生的專業基礎和綜合能力
師范大學在深化非師范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把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將就業力的提升滲透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平衡好專業知識學習與非專業素質培養的關系,從課內、課外多渠道打造自己的專業品牌與特色,提高畢業生的核心競爭力,提升畢業生的就業力,實現畢業生充分就業。
4.大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提高非師范生的實踐能力
師范大學應重視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課內、課外的學習中可適當增加實踐類的課程或內容,例如開展行業、崗位分析調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比賽,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實踐鍛煉等,讓非師范生在與社會的接觸中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現狀,鍛煉自身綜合能力,提升就業力。特別是理工類的非師范專業,還要加強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例如組織各類學生課外科研項目、參加“挑戰杯”、電子設計競賽等省級以上的學科專業競賽,不斷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證明,這些活動能夠大大提升非師范生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為步入社會、實現高質量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
5.非師范生要轉變就業觀念,提高自身能力培養的主動性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環境下,“結構化失業”問題越發突出,大學生一定程度的待業和失業現象是正常的。因此,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觀和工作觀是十分重要的。對師范大學的非師范生而言,要轉變傳統的就業觀念,不能只等待學校學院安排,等待用人單位上門,要主動接觸社會、了解職業,有針對性地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有步驟地實施大學學習規劃,提高自身能力培養的主動性。
6.加強全程化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打造非師范生的核心競爭力
針對師范大學非師范生的特點,高校有關部門和教師應轉變就業工作重心,建立科學的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工作系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就業力,加強就業觀念、職業素質、就業能力等方面的指導,從低年級學生就開始進行科學的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制訂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并通過實施和反饋調整,打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進而提升就業力。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和畢業生自身等各個方面,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師范大學的非師范畢業生要突破就業困境,實現高質量就業,應該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轉變就業觀念,客觀地認識自我和職場,做好職業選擇和生涯規劃,努力提升自己的就業力。
[1]郭寒宇,毛晨蕾.影響和制約大學生就業力的主要因素及其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8,(4).
[2]孫旭煒.師范大學理工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8).
[3]孟現志.就業困境下大學生非專業素質培養的路徑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9,(7).
[4]張軍.職業生涯規劃對提高大學生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的影響[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