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俏鶯
(肇慶市工程技術學校)
淺談幼師專業中的聲樂課程教學
◆呂俏鶯
(肇慶市工程技術學校)
聲樂教學是一門規律性極強的應用科學,也是幼師專業中一門重要的技能學科。在幼師專業的聲樂課程里,包含有多種技能方向。幼師專業應該以素質教育為本,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
幼師專業 聲樂課堂 歌唱活動
聲樂教學是一門規律性極強的應用科學,也是幼師專業中一門重要的技能學科。在幼師專業的聲樂課程里,包含有多種技能方向,如理論知識、發聲方法、合唱指揮、歌唱技巧、彈唱跳唱能力、綜合表演等。幼師專業應該以素質教育為本,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為其勝任教師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幼師專業的聲樂課程要求學生要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能夠進行齊唱、合唱、小組唱、獨唱等表演活動。
學生集體發聲訓練是聲樂課堂的基礎內容。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對每個發聲練習曲進行演唱示范,講解練習目的、要領,方法。集體練習使各種聲音條件、心理素質的同學混合發聲,發揮出全體同學的最佳狀態。齊唱歌曲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正所謂團結就是力量,大家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在教師的帶領下,全體同學的參與達到整堂課的最興奮最高潮的節點,學習效果也最好。
將全體同學分為二聲部、三聲部等各種合唱形式進行訓練,能細化和美化學生的聲音。合唱中的多聲部和聲效果和諧統一、聲部立體感充分展現,在長期訓練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培養學生的集體歌唱意識和在集體中把握自我歌唱的能力,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觀念、與人合作的精神。
小組演唱一般是選出2~10名同學進行訓練。分組原則可按嗓音條件、演唱程度來進行分配。通過小組訓練,使學生找到聽到與自己相似相近的聲音,在練習情景中相互靠攏、融合。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欣賞到自己聲音的特點,也能在歌唱中能夠發揮情感。
個別指導是通過對學生進行個別練唱,因人施教,對共性問題進行理論分析,使所有學生都能聽懂,減少類似錯誤的出現。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做范唱,通過師生點評,提高了學生分析聲音正誤的聽覺能力。
在聲樂課堂中,除了要掌握發聲方法、歌唱技巧外,還有多種的學習內容囊括其中。
指揮技術是聲樂課堂里一項基礎技能。它要求學生掌握兩個方面的技能:首先,懂看指揮。在合唱活動中,在指揮者的指揮下,能夠準確地進行歌曲的強弱、呼吸、情感等處理;第二,懂指揮。即是自己能對合唱活動進行指揮。這兩方面的技能掌握都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實踐和觀摩。所以在聲樂課堂中,對指揮活動的訓練要貫穿始終。
律動是有節奏的跳動,有規律的運動。在聲樂課堂里指學生聽到音樂后,按照節奏通過身體活動表達出來的一種行為。我們常用的律動形式有:擊掌、點頭、身體搖擺、跺腳拍肩等。在學習或欣賞歌曲時,通過要求學生進行律動活動,鞏固了節奏感、增強了節拍感,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可以針對段落內容進行階段性的表演活動或觀摩活動。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展現學習成果,互相切磋、交流,是聲樂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教學內容。表演的形式可以是小組演唱、個別演唱;內容上可以是載歌載舞、自彈自唱等。
在學生準備出去實習之前,組織一次音樂活動試講,教給學生如何去準備一節課、如何上好一節課等實操知識。通過試講,在教師的指導、同學們的評價下完善自己的教學思路,為實習做好充分準備。
聲樂教育中必須滲透美育。如果學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歌唱技巧、指揮手法等,進行音樂活動時總是規規矩矩、平平穩穩的,而沒有從音樂作品從中得到美的感受或進行新的創作,這樣的教育成果談不上成功。
培養學生的美感樂感,首先在教學內容上要求多樣化。如在選曲上不是單一類型的歌曲。應該包括藝術歌曲,其中有外國歌曲、中國民族歌曲。不同的民族風情帶給學生不同的心情感受,不同的歌曲內容可以帶給學生不同的視野體驗;其次,選用一些較為經典的通俗歌曲,帶有流行元素,提高學生在學習上的積極性;再次,融入實用性較強的兒童歌曲,穿插在每一課里,達到調節課堂氣氛的效果。不同類型的歌曲要求學生的發聲位置和歌唱情緒是不一樣的,得到的情感體驗也不一樣,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強調和提示,使得學生得以切身體會。
每課歌曲后,設計對應的音樂活動來鞏固知識。如學習一首兒歌后,給這首兒歌配上舞蹈動作或情景表演。學生在設計自己的表演中,根據對歌曲的理解進行想象、創作;在觀看同學的表演中,得到與自己不同的設計靈感和思路,從而對歌曲形象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受。
通過欣賞優質的教學資料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感受能力。如準備一些著名的音樂電影或片段,通過觀賞活動,了解音樂歷史、背景、由來、故事、風土人情等,得以感性和理性的雙重體會。
在聲樂課堂中加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DVD機、計算機等搬入課堂,開展多媒體教學。教師通過精心地準備、搜查教學資料,在每課歌曲或知識點中加入相關的圖像、視頻資料,加以講解,起到開闊視野、強化認識、鞏固記憶等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化提高學習效果。
另外,還可以通過錄音、錄像法將學生表演、觀摩時的片段錄下再播放給學生觀賞。可以使學生識別自己聲音的正誤,了解自身演唱的優缺點,揚長避短,循序漸進,提高了演唱技巧和聽覺能力,培養了自信心。
表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多上臺表演是學生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大多學生一開始都由于各種原因不敢唱,在個別演唱的環節都完成得不好。教師作為引導者,首先要鼓勵學生,不管學生完成的情況如何都先表揚他們好的地方,使得他們建立信心,能夠寄望于下一次的演唱能更好。在平時多灌輸學生告別“自我欣賞”,去“面向觀眾”;幫助他們消除緊張、害羞狀態,想唱就唱,敢于表現。一次生、兩次熟、三次更自如,多鍛煉多嘗試。
教師還應給學生創造、提供演出機會,在校內外的晚會中進行歌唱表演。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們排練節目,進行歌曲技術處理,為演出活動做準備。學生們通過演出活動的真實體會,鍛煉了膽量、積累了舞臺經驗。慢慢地發展到不管是小講臺還是大劇場,都能發揮自如,唱出聲音唱出情感。
[1]曹燕.對幼師音樂狀況的思考.昭通師專學報,2005,(6).
[2]時新莉.中職幼師專業聲樂的現狀與探索.魅力中國,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