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霞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試論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
◆顧紅霞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在多年為人師的教育過程中,我越來越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智力相當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卻相差很遠;擁有相同知識和技能的人,在從事同一行為活動時,表現的出色程度相差懸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非智力因素起的作用。在非智力因素結構中,自我效能感是其中的核心。
“自我效能”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發表的論文《自我效能:改變行為的統一理論傾向》中提出來的。30年來,自我效能感一直是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工作者研究的熱點。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自我效能感影響者學生的學業成就、心理健康等諸多方面。本文從自我效能感的簡要概述、自我效能感對學生的影響表現及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等方面來進行分析和討論。
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推測或判斷,也即是人們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自我把握與感受。
在班杜拉及他人關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又用自我效能信念、效能信念、自我效能期望等來表述這一概念。
首先,自我效能感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人們傾向于回避那些他們認為超過其能力所及的任務和情境,而承擔并執行那些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干的事。影響人們選擇的任何因素都會對個人成長造成影響。在行動中,積極的自我效能感培養積極的承諾,并促進勝任能力的發展。
其次,效能感判斷決定著人們將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礙或不愉快的經歷時,將堅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強,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夠堅持下去。當被困難纏繞時,那些對其能力懷疑的人會放松努力,或完全放棄;而具有很強自我效能感的人則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戰。
第三,自我效能感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與環境作用時,會過多想到個人不足,并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嚴重。這種思想會產生心理壓力,使其將更多注意力轉向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其能力實現目標;有充分自我效能感地人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地要求上,并被激發出更大的努力。
首先,個體行為的結果影響最大。成功的經驗能夠提高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的失敗會降低之。尤其是在一項行動剛開始之時的失敗,因其不能反映努力不足或環境不利的因素,容易使人歸因為能力不足。
其次,人們通過觀察學習所得到的替代性經驗對自我效能感影響也較大。看到與自己相似的人取得成功,會使觀察者產生期望,從而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反之,看到與自己相似的人失敗,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敗,則會降低自我效能感。
第三,他人的評價、勸說及自我規勸也會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積極的有事實根據的勸說評價會增強人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則影響不大。
第四種影響源是來自情緒和生理狀態的信息。比如,緊張焦慮容易降低人們對自我效能的判斷。
首先,許多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能夠選擇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環境,難度大的學習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靈活使用各種學習策略,這些反過來又增強他們的效能感,因而能夠取得好的學業成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則相反。
第二,自我效能感決定著學習動機水平的高低和強度。它反映在學習活動的努力程度和面對困難、障礙、挫折、失敗時活動的持久力和耐力上。許多研究證實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強,學習的努力程度和堅持性就愈強,就越能獲得好的學業成績;而低效能感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遇到初步失敗和挫折時,便開始懷疑自己能否成功,就開始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減弱其努力水平和堅持程度,甚至會半途而廢,放棄自己追求的目標。
第三,自我效能感會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影響,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一種自我幫助或自我阻礙的作用。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在一些復雜性學習任務情景中能夠有效的分析和思考;而那些對自我效能產生懷疑的學生則不能。自我效能感也影響學生對預期情景的建構,如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能夠在考場上應付自如,在課堂上對答如流,成績優異;而低自我效能感者容易出現考場失利,課堂上張口結舌的場景。
第四,自我效能感決定著學生的應激狀態、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反應。相信自己能夠對學習環境中的潛在威脅進行有效控制的學生,不會在應對學習環境事件之前憂慮不絕、擔驚受怕。而懷疑自己能否處理控制學習環境的潛在威脅的學生則相反,他們常常擔心自己應對能力不足,因而體驗到強烈的應激反應和焦慮,往往會采取消極的退避行為或者防衛行為,這些情緒反應減低學習效率,使學生對學校和學習產生恐懼。
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關系密切,同時自我效能感對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控制的運用》中專章論述了自我效能的健康功能,其中談到自我效能對人應付壓力的作用。他指出,如果個體不能控制面臨的壓力,自我效能感低,自卑感嚴重,情緒低落、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產生,進而影響個體的神經生理系統功能,如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免疫功能降低等。目前,學生中的心理問題表現突出,許多研究證實,這與學生能否承受所面臨的壓力有關,自我效能感強的學生,能積極有效地面對各種壓力,有助于心身健康;而自我效能感低地學生,容易引發各種各樣地心理問題,甚至導致心身疾病地發生。
因此,教育實踐地評估,不僅要看它當下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還要看它對學生自我效能信念的培養。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師所肩負的重要職責之一,那么,教師在實踐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呢?由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與改變的因素,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在教育教學中,采取以下一些具體的策略來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來源是個體的成功經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過去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的,以往成功的經驗會增強學生對未來取得成功的信心,過去多次的失敗,則會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多體驗成功。
教師要對每個學生抱有積極的信念和態度,相信“洛森塔爾效應”的威力,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可以開發的稟賦和才能。教師在課堂上要多使用積極的反饋,如微笑、點頭、口頭表揚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體驗到求知的快樂和成功感。同時,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水平的個別差異,幫助學生設定具體且適宜的學習目標,如在課堂提問時,為不同的學生設計符合他們能力水平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在教學內容作業布置考試試題的擬定上都應該考慮學生間的差異,可以嘗試布置彈性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作業的內容和難易程度。尤其是對一些后進生和自我效能感較低的同學,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免得讓他們感覺即使十分努力也難以獲得成功,反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替代性經驗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費斯汀格在他的社會比較理論中指出:每個人都有知道自己好壞、優劣的需要,會通過與他人比較來了解自己的情況,并選擇與他相似(能力或經歷等相似)的人做比較,與相似的人比較更能提供評價的依據,與不相似的人比較,則與確立自己境況的關系不大。當學生看到能力等人格特征與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成功,能增強自我效能感,反之,則會降低。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針對學生地情況為他們提供不同水平、不同層次地榜樣,并使這些榜樣盡可能成功地解決問題,使好、中、差不同類型地學生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地榜樣,受到鼓舞,以此來增強自我效能感。另外,教師也可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使學生在討論中既看到自己的長處,還可以從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還沒有發覺的潛能,這些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適當的言語鼓勵是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又一有效措施。社會心理學家米勒等人提出的鏡中自我說認為,人關于自己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周圍的人對他如何評價。自己評價的過程就是接納內化他人評價的過程。他人正面肯定的評價有利于自我效能的提高,反面否定評價會降低自我效能。“賞識教育”也一再提倡對孩子要用欣賞的眼光多鼓勵多表揚,這樣容易使孩子發現自身的優點和長處,樹立自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及時的鼓勵學生,而且要基于一定的事實經驗進行鼓勵,且鼓勵要適當,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夸大或縮小的鼓勵反而會削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恰如其分的鼓勵和贊揚能夠轉化為學生的自我獎勵和自我效能。另外,在學生之間建立一種相互鼓勵、相互學習的氛圍。有時同伴的勸導鼓勵和稱贊,更能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
教師要注重創設和諧的師生關系,要賦予學生充分的愛心、耐心和關心,寬容、真誠、平等善待每個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心理氛圍,盡量使學生保持愉悅健康的心情。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增強自我效能感,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地需要。
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幫助他們認識到應將學業成功歸因于能力,努力和策略的有效性,這樣他們就會認為成功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而且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而將失敗歸因于努力不夠以及學習策略應用不當,這樣學生就會加倍努力,在自己能行的信念的指導下,必將取得成功,這樣會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到良性循環的作用。
[1]張鼎昆,方俐洛,凌文輇.自我效能感的理論及研究現狀.心理學動態,1999,7(1).
[2]吳增強.自我效能:一種積極的自我信念.心理科學,2001,24(4).
[3]曾榮俠,李新旺.試論自我效能感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4).
[4]君偉.自我效能感與學習:從理論到實踐.現代教育論叢,2005,(3).
[5]王才康,劉勇.一般自我效能感與特質焦慮狀態焦慮和考試焦慮的相關研究.中國臨床心理學,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