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男
(吉林省輝南縣第六中學)
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
——淺析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
◆杜俊男
(吉林省輝南縣第六中學)
高中美術欣賞重在對學生審美和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傳授。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的創新進行研究,要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等資源,營造美的氛圍,拓寬美的欣賞渠道,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挖掘學生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益。美術欣賞主要通過比較來感受其作品的本質特征,欣賞的深度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可以延伸。使學生改變接受性學習方式,學會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興趣 想象力 創造力 能力 激活 氛圍
著名藝術家豪澤爾指出:“人可以生來成為藝術家,但成為鑒賞家卻必須經過教育。”高中生已經度過了小學的強調繪畫、手工制作的手腦合作期,初衷的了解美術作品的直觀期,進而發展到在藝術欣賞的前提下,培養美術素養,確立正確態度和健康情感的感悟期。在這一時期中,同學們要在提高美術審美能力的同時,尊重世界多元化,進而促進心理和行為的良性發展。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最佳動力,興趣激發為美術教學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但如果只強調興趣,會使學習停留在淺層次上,就不能把興趣上升為愛好和習慣,不會形成他對事物正確的價值判斷,更不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從而影響他將來的發展。所以興趣需要加以正確引導和提升。美術是一門感性藝術,在育人方面有著很大的可開發性。
我國教育學家程頤提出,“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愿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動機,乃是對所學教材本身的興趣”。這就是說,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迪其智力潛能并使之處于最活躍狀態,濃厚的興趣可激起強大的學習動力,使學生自強不息,努力學習。學生對所學科目或所從事的活動產生興趣時,積極性就會高漲,效果好;反之,則無精打采,效果也差。
想象力和創造力是人類智力中最主要、最有價值的智能,是科學和藝術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想象力的開拓和應用是藝術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內容,而美術所研究的各種表現手段,又是表現想象力的基本語言。羅賓·喬治·科林伍德曾在《藝術哲學新論》中講到:“藝術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動。想象不應簡單地讓連續的意象閑散地漂過心靈,它應努力去想象和從事想象,像一個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東西一樣,他也可以隨意想象,因此,雖然一個完全可以毫不費力的想象,但也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從整體從長遠的觀點上來更好地想象。”在美術教育中,怎樣在激發起了學生豐富的、為美術所需的想象之后,再讓他們產生“更好地想象”呢?重要的一點就是美術教育者應及時有效地啟迪引導學生去努力探索出將其豐富想象賦予作品的表達方法。
獨立思考是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創造的前提。因此,美術學科除了技能的層面外,還有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層面。美術教學中應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認識事物,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進行試驗和實踐,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傳統藝術課程內容的組織通常按某門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縱向結構安排,忽視學科間的聯系和整合,學科內容過于分化,綜合式藝術教育立足于學生的整體人格發展,既考慮每門學科自身的獨立性、系統性,又強調建立多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將原有的分科課程統整為包容性更強的綜合課程,提倡以學生為主體、以本學科教學為重心,致力于領域內各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與融合。在美術欣賞教學中,確立啟發、引導的教學觀念,給學生提供一個“提出豐富問題所需的和諧、寬松、自由、愉快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個地方的博物館、畫廊和畫展,來拓展學生的視野,開闊學生的思維,使欣賞課始終與時代同步。
隨著信息技術在學科上的廣泛應用,因此形成跨學科的綜合欣賞,已成為可能亦是必然趨勢。藝術欣賞課要大量使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和網絡等資源進行大信息量的教學。
直觀教學是美術欣賞的重要特點,采用直觀教學方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如何使藝術和科技互相滲透是提高學生審美文化素質的一個絕好的契機,多媒體教學以其絢爛多彩的表現形式,融欣賞、講授、示范為一體,聲畫同步,圖文并茂、生動直觀,既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我們知道,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在利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突出了主導地位,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則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師的引導,加上學生的積極參與,使教與學雙方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發揮。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去學,讓學生主動地去接受,首先得讓學生感興趣,在課堂上得到快樂,在快樂中學會知識。以學生為主體,去設計每一節課,每一個細節。教師要通過角色的轉變,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學最終是一種手段,所要達到的并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健康的趣味,要通過對藝術形式的感知,讓學生能夠增強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競爭的意識。
[1]豪澤爾.藝術社會學.1974.
[2][英]羅賓·喬治·科林伍德.藝術哲學新論.工人出版社.
[3]朱伯雄.世界美術名作鑒賞辭典.浙江文藝出版社.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1).
[5]教育部.走進課堂——美術新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丘春曉.新世紀中國美術教育憂喜前瞻分析[J].中國美術教育,1992,(2).
[7]程明太.美術教育學[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8]美術課國家新課程標準培訓資料.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藝體室,2002,5.
[9]美術課國家新課程標準報告會,中國教育學會美術教育研究會.2001.7.
[10]陳安福.教育管理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