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香玲 司麗華 張金玲
(山東省青州市東夏初中)
學生成長導師制
——特殊學生發展的有效途徑
◆郭香玲 司麗華 張金玲
(山東省青州市東夏初中)
隨著人們對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優質化的要求越來越高,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學生成長導師制”的運用,能讓教師注重特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方式,讓特殊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特殊學生 學生成長導師制 教育改革
隨著人們對教育的普及化、均衡化、優質化的要求越來越高,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然而,社會、家庭、學校三者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不協調的現象: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智輕德、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導致了在思想、學業、心理、行為方面存在偏差的特殊學生的出現。因此,要求教師順應當前的教育形式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建立關注學生成長的教育健康新機制,大膽探索新的教書育人模式,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原則,在新課程理念下尋找適合特殊學生發展的“學生成長導師制”的實踐與研究。
針對調查我們了解的現狀,我們將學習有困難的、自控能力有偏差的、家庭教育背景不良的、單親家庭的特殊學生群體列入關注的范圍。通過課內外“一對一”、“面對面”的教育教學活動,使他們學會做人、學會求知,促進特殊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與身心的健康發展。
教師人人都是導師,學生個個得到關愛。導師應具備的新理念:實行“學生成長導師制”,關注特殊學生整體成長發展的同時,特別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質量與個性化學習需要。教師變成導師,不僅要關心特殊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關心學生的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學習習慣、心理狀態、交友、生活等,全面關心學生成長,真正為學生的前途命運負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使教師從學生的“學業導師”真正變為“學生成長導師”。
兩個目標是:使師生關系更融洽,注重親情化、個性化教育,把教師的關愛深入到特殊學生的心靈深處;善于發現每一個特殊學生的潛能,尋找發展其潛能的有效方法,促進學生的人格成長。
(1)建立特殊學生成長檔案袋制度
為每一位特殊學生建立成長紀錄檔案,追蹤特殊學生成長軌跡。包括:特殊學生家庭及社會關系詳細情況;特殊學生的個性特征、行為習慣、道德素養、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情況;特殊學生心理、生理、身體健康狀況;特殊學生的長處、短處及潛在優勢分析;特殊學生的發展目標,發展措施;對特殊學生每月的表現及每次模塊考試成績逐一記錄,分析對照。
(2)建立家長聯絡制度
導師每周至少一次對特殊學生進行電話家訪,每半學期至少一次上門家訪,及時對特殊學生本人及其家庭狀況進行了解,并對其家庭情況進行簡要的分析,作出相關判斷,并取得家長的配合,導師每次的家訪內容要有記錄。
(3)建立考核評價制度
學校建立發展性評價機制,對師生進行多元化評價、過程性評定和質性評定。以是否有利于指導特殊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計劃,規劃自己的發展方向;是否有利于促進指導特殊學生的品德與個性的健康發展;是否有利于促進特殊學生的精神成長為主要依據,建立和完善師生績效評定內容和評定方式。
四個職責是:幫助、指導特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關注特殊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上的細節表現,防止和糾正特殊學生不良行為的產生和發展;關心特殊學生的學業進步及個性特長發展,合理指導特殊學生的學習,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身體、心理等方面的困惑;關心特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指導特殊學生的生活和心理;指導特殊學生合理安排課余生活,引導特殊學生參加積極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
學校校刊開辟“學生成長導師制”欄目,鼓勵導師們發表文章,及時刊登開展“導師制”活動的經驗和典型個案,并配合“學生成長導師制”活動,舉辦由名教師骨干教師主講的“如何關愛特別需要關愛的學生”的主題論壇,推出“爭當學生最喜愛的老師”師德教育主題活動,給教師們展開導師制工作予以積極肯定,也為其他教師樹立榜樣。
圍繞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與探索、學生心理疏導有效性的研究、閑暇生活指導對學生成長作用的研究等小課題開展實踐研究。這些課題有的已經立項,有的成為教研組的小課題,以教科研帶動教學,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關注特殊,面向全體生,關注特殊學生的受教育權和發展權。通過實施教育助學制度,積極建立幫困扶貧的長效機制。每年學校與各個貧困學生建立檔案,提供經濟幫助,譬如對貧困生的資助。
建立校級特殊教育指導小組,指導學校全面開展特殊教育活動。堅持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校長親自任指導小組組長,還擔任一個特殊學生的幫扶工作,以此來帶動全校教師的積極性,隨時與老師們交流、切磋導師的樂趣與困惑。
拓寬導師隊伍。導師從開始清一色的校內教師延伸到校外熱心特殊教育的人士,極大地豐富導師的資源。學校堅持“走出去,請進來”這一方針,讓骨干教師做先遣部隊,學習兄弟學校的先進方法,在本校開展示范課活動,讓更多的教師吸收先進思想。
建立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充分發揮其對特殊學生的教育引導功能。學校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等內容鮮活、形式新穎的活動。這些活動使學生在自覺參與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每周六,導師們犧牲休息時間,為各個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無償服務,讓他們感受到學校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開展“爭當學生最喜愛的老師”主題教育活動,同時加強導師業務培訓與交流工作,促使廣大教師提高業務素質,更好地為學生服務。教導處給每一個導師都安排外出學習的機會,讓全體導師都能呼吸到外面教育的新鮮空氣,及時補充導師教育能量,使更好地開展導師制工作成為現實。
“學生成長導師制”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十個手指有長短”,教師開始能正確的看待特殊學生,遇到問題學會了換位思考;能承認學生的差異,善于傾聽學生心聲,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導師制”活動采用師生結對的形式,引起了特殊學生的重視和家長的關心,在活動中,導師自覺增強了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充分發揮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使教育方式得到創新;從原來單一的口頭教育,拓展到利用電話、網絡、書信等多種形式的媒體對特殊學生進行人文關懷,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導師制活動中,導師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而是特殊學生的朋友、參謀,與特殊學生平等相處,坦誠以待。導師經常用談心形式關注特殊學生的生活,師生間的感情更加融洽。
“導師制”活動開展后,家校聯系頻繁,導師以電話、家訪、書信往來等多種形式與特殊學生家長溝通,取得了家長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長確立了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掌握了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學教育子女的能力。
“導師制”為不同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特殊學生在導師的感化下,找回了信心,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一些平時教師較少顧及的特殊學生,課外也能得到導師的個別幫助,從而加快了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