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萍 劉振梅 張樂江
(青州市傳泰希望小學)
淺談小學數學中的“生活化”
◆劉玉萍 劉振梅 張樂江
(青州市傳泰希望小學)
小學數學 生活化 興趣
數學作為小學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會孤立于生活之外產生作用,也不能從教材和課堂教學中與現實生活自發產生直接的聯系。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讓他們真正的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數學中了解感觸生活。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指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把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在實際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的一種教學方式。這里所指的學生實際生活并不單是單純學生生活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完全再現,而是一種數學化的生活情境。將數學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般應用題時,我們可以重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請學生描述周邊道路環境狀況。二是選擇信息。在學生所列信息中選擇出一條有效信息,然后提出數學問題。三是自主探究。學生提出問題中的已知領域讓學生自己解決。四是教師引導。引導學生理解“成活率”和“98%”的含義,讓同學們先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討論。這樣重組,貼近學生所關注的現實生活,學習材料來自師生的熟知信息,體現了生活數學的現實性。
數學知識最終服務于生活,回歸于現實生活。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使每一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懂得身邊處處有數學。如在學習“百分數意義”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道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我們班有30%左右的學生在家使用電腦上網,其中2/3的學生是利用網絡進行學習,而1/3的學生卻在玩網絡游戲。看到這一現象,談談你的看法。這樣讓學生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思考、解決身邊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還滲透了思想教育。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對小學生而言,生活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教學厘米、米等長度單位時,可以從比高矮實際事例入手使學生明白了長度單位對于精確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后動手測量圖釘的長度、食指的寬度、書本長度、平伸兩臂的長度、測量身高,黑板、教室的長度等。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造生活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進對知識的理解,了解知識的價值,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
綜上所述,讓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必須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能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使學習變得通俗、有趣、生動,使數學教學實踐變得更有活力。所以我們才說生活是學習知識的源泉,我們的生活與空間、時間、數、量、形等息息相關,生活中數學無時不在,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