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杏珠
(河北省盧龍縣第三實驗小學)
對低年級數學教學方式的探究和問題式教學模式的分析
◆倪杏珠
(河北省盧龍縣第三實驗小學)
本文通過對低年級教學現狀的研究和分析,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現階段我國新課標改革中對低年級教學的改革措施,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參考。
低年級數學 教學現狀 改革措施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教學者在工作中都能仔細研讀新課程標準,但是在對于低年級學生的教育工作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許多方式得不到開展。二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學校不久,對于學校的新鮮感還沒有退去,同時一年級的比他們更小的學生進入校園,讓學生們產生自豪感。對于這些低年級的數學教育工作要針對他們的特點,做出符合學生學習有能迎合學生興趣的教育。
興趣是激發人類完成各項工作的動力。沒有興趣,即使完成了任務,也是沒有任何收獲,沒有喜悅感的完成。二年級的學生們年齡都比較小,七八歲的他們,剛剛接觸數學知識,對神奇的數學世界既好奇又無知。他們學習往往只能在幾分鐘內集中注意力,要改變小學生低年級的孩子認真聽講的學習習慣,就必須使課堂變成一個能時刻引起他們興趣的地方,使二年級的小朋友能在整堂課都和老師配合,跟著老師的思路學習。首先,應該采用新形勢,新的講解方式。在課堂上,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和學生交流學習內容,遇到問題和學生一起討論,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擔,消除低年級兒童對老師的恐懼感和對新環境的陌生。在課堂教學當中,改變以老師講授為主體,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提問,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游戲來練習。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大組、兩個組進行比賽、一個組當裁判,請小朋友自己評價同伴的行為,哪些應該獲得獎勵,哪些還需要積極努力。學生在發現別人優點與缺點的同時,也審視了自己。
教學活動中要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僅老師要多多創造問題,還應該鼓勵學生勇敢的提出自己的問題,不要怕錯,只有錯了才能更好的改正。在問題的啟發下,新的學習內容就足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自主的尋找答案。二年級的學生的求知欲很強,如果總是重復一個內容的學習,不免會產生抵觸情緒,這時正需要教師去引導。
由于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學校,對知識的掌握還不夠全面,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去設計教學計劃,通過淺顯易懂的生活常識讓學生的學習更貼近生活。比如說可以通過判斷學校里教室的方向來學習位置和方位。通過每天上學的時間安排讓學生學習時間,會讀、會認、會寫時間。
因為學生的年齡還小,許多事情都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每一位教學者在備課時,都要對教材進行仔細的研究,理解教材的設計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分清哪些是基礎性知識,哪些是需要課外延伸的。老師應該不光從教學生去考慮設計教案,還應該從學生容易理解的角度,解讀教材的精髓。例如在基礎問題的提出時,可以用“是什么”來提問,碰到開放式的探究性問題時,可以問學生“你會怎么辦”。在引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知識。在知識的系統性和結構性上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我們經常說,老師要與學生交朋友。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深入教材,了解學生特點和性格,如二年級學生知識儲備還不完整,掌握基礎知識的能力較差,老師就需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到底在哪一個層次上,學生可以接受哪些教學方式,學習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再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教學。只有真正的了解學生,才能設計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學生的今后學習打下基礎的課程。在提問中要把握好問題的難以程度,既要在學生的知識范圍內,又要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后才能得出答案。這樣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信心,同時也引起學生延伸學習的興趣。
在備課時,主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如果一節課的內容過于緊蹙,學生一下子接受不了,就等于在做無用功。所以要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方式,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在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上對自己還不懂,不會,定義模糊的概念進行深入的思考,不懂的及時提問。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這是對學生自己學習的升華和訓練,也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一種鍛煉。
教學過程中采用提問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提出問題只是教學過程中一個良好的起點,對于已經出現的問題如何解答也是訓練學生能力的重要環節。在解決問題時,不能只追求答案的標準與否,還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經過經驗的培養,養成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通過知識產生的問題,體會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思維的獨特性,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和發展。首先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問題,找尋方法解答。在學生進入課堂之后,教師應該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積極主動的思考或是與別人交流的方式,再由教師進行解讀。
例如在計算兩位數的加減法時,“9+15=”,學生們往往一眼算不出答案,老師寫下為后,有的同學列豎式計算,有的同學在積極尋找其他的計算方法,有的同學還掰手指計算。老師可以在學生沒有得出答案時假裝問同學們:“老師不會做這道題,你們誰能幫老師算算嗎?”學生們由于愛表現的心里,都會努力的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有的同學可能很快的得出了答案,用“10+15-1”的方法,有的同學稍后運用豎式也得出了答案。老師在給予講評時可以繼續和同學們談論哪種方法最好,計算的快速且不易出錯。
問題在這樣活潑生動的課堂上就順利解決了,學生在這其中不僅學會了計算的方法,也學會了如何與其他同學交流,傾聽別人的想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是由迷惑到清醒的,由于最初的困惑,激發了學生向更深更高層次的探究,雖然路途會遇到不同的問題,不同的聲音,可在問題解決的那一霎那,學生內心的愉快是任何事物也無法替代的。在老師和同學的贊揚聲中收獲自信,收獲成功的果實。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的問題與探究方式,都是符合實際并且貼近生活的,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年齡小的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調查和發現,能了解許多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新知識,增長見識,提高了數學的應用性。讓學生們了解到,數學就是在這樣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愉快旅程中學習的,讓學生從心底愛上數學,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周嘉文.小學數學教學方式的探索.鄭州出版社,2009.
[2]金珊.小學奧數的秘密.小學數學.2009.
[3]張雨.提問式教學.數學教學方式.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