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興
(山東省青州市黃樓小學)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創新精神的嘗試
◆劉大興
(山東省青州市黃樓小學)
新世紀的鐘聲呼喚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更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小學數學教學是教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教學地位和職責。
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創新精神
談到創新,常常有一種高不可攀,望塵莫及之感,其實,這是認識上的差異。創新,其實質是創造性,按照馬斯洛的說法,創造性可以分為特殊才能的創造性和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兩種。前者是天才、科學家、發明家、藝術家等特殊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創造性,這可以產生出新的有社會價值的事物。后者是指開發人的可能性、自我的潛在能力這一意義上的創造性。這是誰都具有的,對于旁人也許不是新的,雖然沒有公益價值,但能產生出他自身特有的個性活動的創造性。當一個人對某一活動領域中的經驗達到精深的地步,他便有可能從后者過渡到前才。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提出的一份報告——“學會生存”,作為這樣的申述:“人們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類意識的一切創造潛能解放出來。”同時,它警告說:“教育是具有著開發創造精神和窒息創造精神這樣雙重的力量”。這就是說教育教學工作既可以發展、促成,又可以阻止、妨礙人的創造精神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致力于研究如何根據客觀規律,來科學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創新之效,人人皆知。然而,創新畢竟有一定的難度。就小學生來說難度更大。因此,對于小學生更應注重培養其創新精神。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會致力于發展自已的才能和創造潛力,這是一種十分可貴的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那么,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又如何具體地表現出來,一般有:冒險性,甘冒危險;于承擔困難的工作,有時過分困難的工作;渴望優越;不滿,發現缺陷;有情緒感受性;不怕被人看成是“怪人”;好奇心強等。
概括地說,心扉開放,總想開拓自己的內心精神世界和對于外部世界的體驗,在某種場合,他不拘泥于細微小節和既存事物,而憑直覺抓住意義,對不存在的事物感興趣。對非合理的事物、無秩序的東西是寬容的,他所感興趣的不是單純明快的事物,而是復雜的、標準不明的事物。不屈于壓力,不因循守舊,思考和行動有獨立性。具有自信,討嫌妥協,不介意他人的想法。好奇心強,敢于冒險,不滿于現狀。
鑒于上述認識,這樣使抽象的“精神”轉化為具體的“行為”,從而以利于尋求對小學生創新精神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對學齡少兒來講,學校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場所,課堂是教師施教、學生求學的主陣地,自然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使之落到實處呢?這就應該把創新精神的培養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把創新精神的具體表現落實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來加以培養。
1.在新知的導入中,培養好奇
導入是一節課的“序幕”,導入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眾所周知,興趣是一種帶趨向性的心理特征,一個人當他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由于接觸離奇的情境,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奧妙,能把握特殊的微象觀察它。例如,教“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教師說:請同學們報出一個數,老師能馬上斷定它能不能被3整除。一試,果真如此,學生一下子就覺得很奇怪、很有趣,急于追根究底,對此會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會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類似這樣的問題很多,如教“圓的周長”,叫學生測量周長和直徑的長度,看看有什么發現。學生操作后發現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這正符合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所發現的圓周率。
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學生的好奇心會不斷增強。然而,好奇心往往來自于由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這勢必帶有很大的局限性,現代人類發展觀是追求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使更多的問題來源于學生。
2.在新知的探索中,培養學生好問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因此,要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時、何如、何去,乃至幾何。好問,需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力,特別是創造性想象,以及培養善于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如教學“梯形面積”,有學生提出:梯形的面積=(a+b)h÷2,三角形的面積=ah÷2,那么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種公式?學生的提問其實已創造出一種新法則:“任何規則的平面圖形的面積,都等于上、下兩底之和與高的乘積的一半。”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由此可見,由好奇到好問,由好問到好想象,正是創新的美妙前奏。開拓學生知識領域,使學生有廣博的知識,就便于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受到啟示,觸發聯想,產生遷移和連結,形成新的觀點、新的理論,達到認識上的飛躍。正如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所說:“偶然的機會對素有準備的人有利”。
3.在新知的獲取時,培養學生敢疑
“老師說過的”,“老師是這樣說的”,這是小學生在家長面前常常使用的話。很顯然,小學生年齡小,經驗不足,他們的認識還處于很低的水平,因此,教育學生不要迷信課本、教師等“權威”,而要用自己的腦子去反思,內化成自己的真知。當然,“疑”不是懷疑一切,否定一切,而是從不同方位照射,透視問題的全部。如有低年級的學生對加法的運算方法的“低位加起”生疑,“高位加起行嗎?”其實從速算的角度來看,的確從高位加起要比從低位加起來得簡便,只是從低位起比從高位起在進位的處理上來得容易一點。
生疑的方法很多,可以從正面、反面、側面等不同視角發現疑點,科學家牛頓正是從反面對蘋果落地生疑而發現萬有引力。
4.在問題的解決中,培養學生敢為。這里的問題,不是指常規問題,如課本中的習題;而是指一個人面臨著某種他所不認識的東西,面對于這種東西,他又不能僅僅應用某種典范的解法去解答的問題。因為一個問題一旦可以使用以前學會的算法輕易地解答出來,那么它就不再被認為是一個問題了。
敢為,即冒險精神。如教學“平均數問題”。問題一:5個同學的身高分別是:132厘米、131厘米、135厘米、129厘米、128厘米,求他們的平均身高。通常的解法用“總身高÷5”。有學生敢于打破常規的計算,用“130+5÷5”求得。這顯然是學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問題二:假如你是一個水利員,在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要修一條平均深度為1.5米的河道,該怎樣施工?一般學生都這樣想:盡可能使每處的深度為1.5米。卻有學生說:靠海的一頭深一點,靠山的一頭淺一點,這樣便于排水。因為平均深度為1.5米,不一定處處一樣深。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落到實處,把美好的愿望化為具體的行動,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來說,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失時機地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持之以恒,使未來學生的創造潛力得以很好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