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川孫桂蘭趙苓吉
(1.青州市云門山街道十里小學;2.青州一中實驗學校)
“暗示”在數學教學中的嘗試與思考
◆丁志川1孫桂蘭1趙苓吉2
(1.青州市云門山街道十里小學;2.青州一中實驗學校)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接收有目的、有計劃的“明示信息”的同時,還接收大量的非預定計劃的“暗示信息”。數學教學中如能充分利用暗示,必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教學 課堂教學 暗示信息
一些教材中只有圖畫而沒有“明示”圖意,這就要求教師深入地鉆研,發現其中固有的大量的暗示因素。例如小學數學教材第一冊第一頁,是一所學校的彩色圖畫。它不僅在學生喜愛的人和物上暗示著1~10各數,還蘊藏著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使兒童在上學的第一天就受到愛學校、愛師長、愛同學的教育,為好好學習作好心理準備。不少學生曾經對我說:“老師,不知怎么回事,我一想到要上數學課,心情就興奮起來。因為我一上數學課,就期待數學老師又給我們帶來什么有趣的事情。”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早讀還紅著眼圈,可上第一節數學課時,他就非常積極,好像根本沒有發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等下課后,卻又趴在桌子上。我向他詢問,原來這個學生上課來校之前,被家長罵過。我問:“數學課你很高興,可現在為什么又蔫了?”學生說:“不知怎么回事,我一上數學課就把什么都忘了,因為數學老師總會弄些有趣的事情。現在我又想起被爸爸罵的情景,又有點難過了。”我不由地想起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一次因為一個學生犯錯誤,導致自己心情一直不好,在家里隨便瀏覽電視節目,可一看到趙本山,就不再調電視了,等看完小品后,自我感覺心情好多了。其實,如果數學課經常笑聲不斷,那么上數學課之前,學生的愉快心情自然由于暗示而被激發,他們往往在期待著老師又給他們帶來什么有趣的事情。
洛扎偌夫說:“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暗示學把環境比作空氣,無時無刻不在作用于人,它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從“三論”(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觀點看,控制方法和暗示方法的結合,創造特定的環境進行數學教學是十分可取的一種新途徑。例如新授“10以內數的認識”后,創設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進行數生活中物體的活動,如:數教室墻上貼著畫的張數,桌子的排數,每排桌子的張數和門窗數;再數自己身上手指、口袋、扣子、書簿、鉛筆,然后聽著數教師拍掌的次數,看生活用品圖畫數數。最后要求學生回家數家長的物品給父母聽。從而暗示學生生活情境中充滿著數字,數字用處大,我們要學好數學。記得我給學生說:“一個怪物長著八雙手,四個頭,還有六雙眼鏡,你相信嗎?”學生哈哈大笑過后說不相信,可有的學生也說:“相信,因為是怪物啊!”老師幽默的語言,讓學生開懷大笑后,身心也就放松了許多,學習的時候就會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生怕落下老師講的每一個笑話,每一次讓他們開心的機會。當然老師也善于利用一切時機與學生進行心理交流,一句口頭表揚,一個熱情鼓勵的目光,一次表現機會的給予,對學生來說都是激動人心的,教師都可以為其提供,進而增進他們的自尊和自信。
在小學階段,學生天生具有向師性,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是學生崇拜的對象。教師的一句輕描淡寫的贊揚,都會讓他樂和一整天;教師布置的需要家長協作完成的任務,學生都會在家長面前反復強調:“我們老師說過的,一定要完成的。”可見,這種獨特的“向師性”,使教師成為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的最佳對象。教師要多表揚和激勵學生,在課堂上,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態度和藹,語言親切,盡可能使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交流,多用一些如“只要你努力,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等的激勵語言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平時,我們細心留意,就能發現這部分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往往是只差一小步而前功盡棄。這時,教師如果能走到他的身旁,輕輕暗示“再仔細想想,解決這個問題只差一點點,你一定能行的”,這樣做往往可以激發學生的熱情,很好地解決問題,使學生充滿自信,很想在同學面前發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解決方法。對于指出學生存在的錯誤,也要首先肯定他的優點,再婉言相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清晰地認識自己的錯誤,并努力地去改正錯誤。
暗示學認為,教師本身亦是暗示信息源,可以通過語言使學生不經邏輯判斷地作出符合教師所希望的反應。同時,還可以運用手勢、表情、眼神、體態或其他暗示信息載體傳達教學信息。同樣的語言內容,如“你干得好”,因為聲調、語氣及面部表情的不同,可以表示贊許,也可以表示嘲弄、譴責。人們發自肺腑地陳詞時,往往會得到對方的理解,溝通雙方的心靈。在課堂提問時,我就采用了充滿期待的眼神來暗示學生參與討論,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就是在提問自己,在數學課堂上學生提問和回答的氣氛非常熱烈。當提問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時,我往往會將眼神對準成績較好的學生,使這些學生感覺到老師的期待和自己面臨的挑戰,更加投入到問題的解決中去。當問題比較簡單時,我往往將眼神對準成績較差的學生,使他們感覺到老師并沒有遺忘他們,當他們能夠回答老師的問題時,我往往用贊許的目光并配予適度的表揚,使他們獲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做小動作,我沒有直接批評他,而是走到他旁邊,用手輕輕地碰了他的肩膀,結果這個學生接著都很認真地聽講。事后這個學生告訴我:“老師輕碰肩膀有三個意思:一是給自己一個面子;二是叫我不要開小差;三是期待我能夠把問題解決。”真想不到老師的輕輕一碰,起著意想不到的效果。傳統教學忽視非言語交流的作用,這也是教改中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
暗示的方法很多,有直接暗示、間接暗示、反暗示(如請將不如激將)和自我暗示等。人的感知、記憶、思維、想象、情感和意志等,都能受到暗示。例如有位從外地轉來的學生,數學成績很差。我找他談話,他說“我像爸爸,是文科腦袋,缺乏數學細胞。”訪問家長,也有這樣的說法。于是,我“煞有介事”地對這位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權威性”地告訴家長和學生“該生智力較好,數學潛能還沒有發揮”,打破家長和學生的心理定勢。之后,便經常利用這位學生語文成績好的優勢,請他分析應用題,自編應用題,及時予以表揚,強化他“有數學潛能”的意識,并把學生點滴進步告訴家長,對他家長進行暗示,形成“這位學生數學潛能一旦發揮出來,一定會取得優良成績”的信心。同時,耐心地給他補課輔導,增強他“我有數學潛能”的自我暗示心理。經過一個學期,這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了明顯轉變,潛能得到開發,學習成績迅速提高,成為文理俱佳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