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紅
(河北省盧龍縣劉家營鄉中學)
淺析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的意義
◆劉愛紅
(河北省盧龍縣劉家營鄉中學)
本文通過探討滲透文化背景知識的原因和列舉相關教學內容,充分展示了背景文化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地位,并對如何開展背景文化教學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
初中英語 背景文化 教學內容
文化教學對語言教學的影響一直是外語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筆者長期從事初中英語教學,經過為期20周的教學實驗,根據實驗數據和其他調研,認為系統有效的文化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文化的敏感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國外社會語言學研究成果在國內的介紹,加上中國哲學界對中西文化內涵和交匯等問題的討論,文化語言學在我國興起。外語界關于文化教學問題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歷史,人們達成的共識是:語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應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必須同時重視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是深不可測的難點。日常口語交際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類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語言素材,教師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發掘。有些教師可能由于自身語言水平不夠,文化知識較少,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這種情緒雖可以理解,但應幫助克服。
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首先應體現實用性原則,突出主流文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選取的文化內容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初中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如:英語中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道謝和答謝、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以及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等。
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應遵循漸進性原則,突出跨文化教學的階段性。一方面,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不斷重復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教學難度很大,加上初中生的社會認知能力不夠,更應加強這一方面的培養。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實踐性原則。單純的英語知識傳授必然是被動灌輸,單純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必然是空洞說教。參與、體驗就是讓學生在外語教學中直接參與跨文化交往,在親身參與的跨文化體驗中感知外來文化,獲得跨文化的知識,形成跨文化意識。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文化的信息差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文化意識的培養可鼓勵學生大膽地探索、思考和發現,可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實現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從而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根據初中生的英語水平,將教學目標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目標語文化知識、目標語文化理解能力、對目標語形成一定的觀點、對目標語形成探究的能力、對目標語文化的情感態度。
教學目標: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或體育活動;知道英語國家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教師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向學生適時介紹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等,拓寬滲透的渠道。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通過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培養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比如:稱呼的不同、交談內容的不同、餐桌禮儀的不同、表示關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謙虛的方式不同、打電話的方式不同等。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水平,把各種文化差異運用到課堂中,使得學生從對不同的文化對比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詞匯教學時教師應做到讓學生在掌握詞語概念意義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準確地了解、恰當地使用詞語。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具有不同褒貶意義的詞匯,對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了給學生講清楚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以“dog”一詞為例,在語言意義上,中國的狗與英美國家的狗沒有區別,但兩個文化群體里的“狗”的文化意義又相差甚遠。“狗”一詞在中國人看來總是貶義的,漢語中常用的“走狗”、“喪家犬”、“狗仗人勢”等來形容厭惡的人。但是英美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國家中往往含有褒義,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兒)。
培養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是英語語言教學的重點之一,而且這兩種技能通常都是結伴而行。要提高聽、說這兩種語言技能,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重視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維方式因素,擴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面,增強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做到用英語思考和理解英語。但在初中階段,大多數的普通學校因為課時限制等原因一般不會專門設置聽力課和口語課,所以教師應該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適時適宜地進行跨文化聽力和口語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學習語言。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遵循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語言教學的實質就是交際和語言的應用,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基本的語言學習,包括單詞、句法、語法外,還應充分為交際提供時間、環境和實踐的機會。在模擬語言環境、創設語言氛圍方面,如何有機地與課堂結合,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調動學生理解文化背景知識,是提高課堂教學的關鍵。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文化背景知識和語言教學的交融,不僅讓學生了解、區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文化修養,加深了他們的文化底蘊,拓寬了他們的文化視野,從而使學生更準確深刻地理解語言,運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