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敏
(河北省盧龍縣盧龍鎮總校)
對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高會敏
(河北省盧龍縣盧龍鎮總校)
傳統的應試方式只會留給人“費時多、效益低,脫離實際,學生負擔重、能力差”的印象,而今教育新形勢下為學生“減負”,把課堂壓縮為40分鐘,但減負不減質,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成了教學的關鍵。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教學效益
關于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話題,已經是老話題了,很多老師都會意識到自己的課堂確實存在這個問題,但有苦于沒有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傳統的老師認真講、學生認真記、課后再反復練習的應試方式只會留給人“費時多、效益低,脫離實際,學生負擔重、能力差”的印象,而今教育新形勢下為學生“減負”,把課堂壓縮為40分鐘,但減負不減質,所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是我們教學的關鍵了。
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要想在短短的40分鐘內很好的講解課文內容,課前充分備課的功夫可不能少。老師在每次講授新課之前必須對這節課需完成的知識目標十分清楚,根據目標確定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備課的時候更應考慮如何進行教學才能達到教學效果最優,用什么辦法解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學生可能存在哪些問題,如何引導學生去學習知識等。所以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過程為對象,為教學實踐提供一種策略、實施方案,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關鍵。
提問要有教學價值。語文課堂中的提問要富含教學意義,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適應學生認知和思維發展的規律,反映對教學內容和過程的合理安排。從實質上說,語文課堂提問要有教學價值,就是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將蘊涵在教材、參考資料等原生性材料中的教學因素挖掘出來,致力于培養學生理解、分析、處理和運用語文材料的能力,使提問實現語文課程的培養目標和育人功能。
語文課堂中的提問,不同于我們日常交際和交流中的“問話”。日常交流中的問話通常是比較簡單的,無須應答者經過復雜緊張的思維活動就能作出回答。它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人際間的交流和溝通上。如見面時的“你吃了嗎”、“你到哪兒去了”等這樣的問話,主要表達的是一種問候的意義,對理解講話內容的思維水平要求不高。語文課堂中的提問一旦進入具體的教學情境,就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需要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及其影響作用。在教學過程的諸多要素中,教師、教材和學生是決定教學活動能否成功開展的關鍵因素,所以,課堂提問必須充分考慮這些教學因素的作用,以實現提問的教學價值。
要想充分實現課堂提問的教學價值,教師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和提問技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同時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學重點,引導和鼓勵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發表積極的、有意義的見解和看法。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該態度親切,發揚民主作風,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對所提問題的答案作出強求一律的規定,那種硬要學生按照教師預設的答案、標準進行回答的態度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探究教法,就是探究怎么教的問題。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里有兩個“法”,前一個“法”,指的是教學的法則、規律;后一個“法”,指的則是具體的教學方法。這就是說,教學的法則、規律是比較穩定的,而教學的具體方法是變化不定的。我想要說的是后一種“教無定法”。造成“教無定法”的主要原因有:教師素質不同、學生素質不同、教學內容不同。
一堂課的開端既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又是激發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觸發點。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課的導入要新穎,像吸鐵石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撥動學生思維之弦,激起積極思維的層層浪花,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精彩的開端使學生進入了特定的學習環境中,絲絲相扣的中間環節尤為重要,因為這一過程學生要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有了精彩的開頭和絲絲相扣的中間環節還不夠,一堂課的結尾也不容忽視。好的結尾可以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升華主題,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課文的特點不同,體裁不同,內容深淺度不同,選擇教法也就不同,這就是“教學方法要因文而異,不可千篇一律”的道理。
任何教學活動總是與教學對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對象,教學方法也就不同。
每個教師的個性、氣質、素養、專長等不同,在教學中表現出的風格就不同。一種好的教法未必每個教師使用都有效,這也是有些教師模仿別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譬如,長于言辭、朗誦的,可從講析、范讀方面下功夫;反之,則可以從訓練、板書和運用教學媒體方面努力。
在探究教法的同時,也要重視學法。一個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是絕對不會在這方面少下功夫的。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師對學生有意識地指導,傳授學習方法,使之達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習而得之,終生受益。學法,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所運用的方法。方法得當,就會提高學習效率。可見,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多么的重要了。學習方法眾多,在此不再哆嗦。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所教內容或特定情況靈活、客觀地進行,切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和盤托出。
另外,要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連續的、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疲勞、分神,甚至產生厭煩情緒,教師要善于用放大鏡發現學生的閃光點,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對每個問題、每個學生的評價不可輕易否定,不隨便說“錯”,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許多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爭取發言,當他們的某個思路或想法被老師肯定后,從學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作為老師這時你如果能適時地給他們一點稱贊,這無疑是給他們來了一針“興奮劑”,讓他們精神倍增,更積極地投入到下面的學習過程中去。而如果是在課堂上已經思想“馳騁塞外”的學生,也要給予一點暗示了。
成功源于積累,效率就是生命。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就要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其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有很多,總的來說,只要我們把握好課堂教學環節中的各種因素,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就一定能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