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忠
(南京市棲霞區攝山初級中學)
初中物理課堂開放教學研究
◆孫道忠
(南京市棲霞區攝山初級中學)
課堂教學開放性,是針對過去教學的封閉性而言的,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要減少指令性的成份,以知識教學為載體,把關注人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通過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學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在積極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發展。開放性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最根本的它是一種教學理念,其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學的開放性,是啟發式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是當前實施新課改對物理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分析新時期初中物理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學關于物理課堂開放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實踐和體會。
物理教學 教學開放性 誤區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新的課程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已成為教師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他們的未來是充滿開放性的。那么,我們就應該以開放的態度,用開放的方式來教導他們。
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課堂上進行開放式教學呢?
當今社會在教育領域還存在著這么一種普遍現象:在升學重壓下,在領導片面追求成績下,傳統教育觀念仍束縛著大批教師。教師單向灌輸知識,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最終變成一群只會聽人吩咐,不會思考也不愿思考的學生,成為分數和書本的奴隸,這不能不令人痛心和擔憂。因此,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特別重要,只有教師具有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才能培養出新世紀所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新課程改革給了教師很大的空間。教師要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把鮮活的生活、沸騰的社會、可愛的大自然引入教學,讓學生有“看得見、摸得著”的親切感和熟悉感。學是為了用,教學內容要來源于生活,要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要重視學生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社會調查、訪問、勞動實踐、信息技術學習等方式,拓展課堂學習內容,豐富社會閱歷,提高綜合實踐能力。
1.教學目標的開放。一是“知識和技能”,即達到教材雙基教學目標,為后一步教學打下扎實基礎;二是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培養。能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落實知識的能力價值,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方法。三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表述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它提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人文素養主要是通過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學習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氣質和修養的內化。
2.教材的開放。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教材可以來自于書本,也可以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學生的實際經驗。具體是:(1)教科書內容;(2)課外書內容;(3)生活內容;(4)實踐內容。所以,我們在使用教材時,課前要求學生通過自學、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等手段,對新授內容有所了解,課堂上學生有的放矢地集中精神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課后可以通過自制實驗器材、社會調查和解決身邊的生活問題等,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3.課堂提問的開放。開創學生滿堂問,師生滿堂議,滿堂辯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在學習活動中,創設問題的情景,以“你發現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你想到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說”等富有彈性的問題發問,引發學生想象,猜測,達到一事多想,一事多議。有效地激發學生認知沖突和碰撞,就能使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發揮。
如在浮力的教學中,教師可提出問題:“為什么鐵塊在水中浮不起來,而鋼鐵做的輪船卻可以浮在水面上?”簡單的一句話,卻可以引起學生的疑問并進而提出問題:“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并進而提出可能會影響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討論。這樣一提問,好比一塊石激起千層浪,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起了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正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測,就不能做出偉大的發現”。
4.教學評價的開放。傳統教學對學生的評價是學生聽不聽話,會不會做題目,能不能考高分。而開放式教學評價著重于以下方面:(1)學生會不會提問;(2)會不會思考;(3)會不會表達;(4)會不會搜集、處理信息;(5)會不會合作討論;(6)會不會動手實驗、操作。
課堂氛圍對教學的影響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它具有一種同化力,使生活在其中的師生自覺不自覺地去接受這種熏陶。好的課堂氛圍能使師生如沐春風,和諧愉快地進行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但不良的課堂氛圍沉悶壓抑,使教者無味,學者無趣。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我認為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關鍵。師生關系是教育實施的基礎,是教育環境的集中體現。
1.改變居高臨下的習慣。當教師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地交往與交流,就會讓心靈緊貼心靈,用尊嚴贏得尊嚴,并以一顆坦誠的心去感受每一個學生的喜怒哀樂,進而把他們的精神生活引向美好的境界。讓他們也能享受到生活的樂趣,生命的存在價值。
2.實現角色轉換。教師由教育的操縱者、主宰者轉變為引導者、激發者和指導者,學生由被動地接受體轉變為自主學習的主人。教育教學活動成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完成的過程,師生關系是融洽的,心理是相容的,所有精力都被用在共同完成的教育目標上。
1.課堂開放形式化。現在有的物理教師也學其他學科的“唱唱跳舞,寫寫畫畫”,認為這就是開放式。如“XX同學都會了,大家表揚他!”這樣的評價,如何有開放的環境。孰不知,各學科自有其特點,不能一概而論。
2.開放式課堂教學教師的主導作用被弱化。以為以學生為主體,學習的過程是學生的事,似乎教師只要布置一下學習任務,到時來驗收一下就可以了。任由學生自由發揮,如此理解,還需要老師干什么?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材的個性化處理,使教學方法體現出靈活多樣的特點,并且在教學方法中運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獲取知識。它要求教師既作為指導者,更作為參與者;它既重視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也重視教師從學生的學習中吸取營養。總之,開放式教學能給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機會,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發展。
[1]余勝泉.從知識傳遞到認知建構、再到情境認知——三代移動學習的發展與展望.中國電化教育,2007,(6).
[2]高利明.現代教育技術——通向未來教育之橋.中央電大出版社,1997.
[3]陳麗譯.當代教育與技術譯叢:技術進化與社會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
[4]桑新民.學習究竟是什么——多學科視野中的學習研究論綱.開放教育研究,2005,(1).
[5]梁林梅.績效技術的應用分析與建議.開放教育研究,2005,(3).
[6]張祖忻.開放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 -20.
[7]黎加厚.論人的主體性與教育技術.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2005,(02).
[8]盛群力,金偉民.個性優化教育的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