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弘
(江西省上饒縣二中)
音樂教學的嘗試與探索
◆汪 弘
(江西省上饒縣二中)
目前,如何加強音樂教育教學的自身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美育的發展,已成為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每個音樂教師都要進行心態調整和理念更新,成為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教師。
音樂教學 課程體系 新課標理念
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是新課程實踐的理念基礎,只有科學、明確、系統的把握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才能更具體有效的指導和規范音樂教學的全過程。我們不難發現現行音樂教學中已出現了很多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問題:如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缺乏綜合性和選擇性;內容的繁多與書本知識的過于偏重,使教學脫離了生活及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注重選拔和淘汰的武斷教學評價方式甚至對教學本身都成了一種傷害。因此,如何加強音樂教育教學的自身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美育的發展,已成為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每個音樂教師都要進行心態調整、進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為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教師。
新課標要求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且有益于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修養。因此,實施新課標迫切要求教師轉變原有的課程價值觀,開發課程資源,以多元的視角審視教學。
現代社會生活中,伴隨著大量音樂現象,諸如,禮儀音樂(節日、慶典、隊列、迎送、婚喪等)、實用音樂(廣告、健身、舞蹈、醫療等)、背景音樂(休閑、餐飲、影視等)同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在設計具體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去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系,使音樂學習成為一項生動、具體、藝術化的生活體驗。比如學習進行曲時,先放《運動員進行曲》,學生積極性很高,一下就聽出來了,搶著回答:“這是運動會上的音樂!”課堂氣氛一下就活躍了,也讓學生學會了關注自己身邊的音樂現象。
在音樂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有實際的體驗,可以讓學生搜集課堂以外的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也可把教學活動拓展到課外等。比如學習《唱臉譜》時,我就讓學生課后自己學一段京劇唱段,下次課時在班上表演。有些學生唱的像模像樣,班上掀起了一股學唱京劇的風潮。
把音樂課程與其他課程適當結合起來教學,如:音樂與舞蹈結合來表現音樂,與美術結合使音樂更形象,與語文中的詩詞、戲劇溝通等。學習民歌時,地理的知識也要融進來,很多民歌都帶著濃厚地域特色。
提倡教學民主,既是新課程人文思想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體現,也是形成師生寬松和諧的倫理關系和健康親密的情感關系的前提。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其實每節課、每個音樂知識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師要做好正確的啟發和導向工作,讓學生有表演的自信,在每次音樂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美的享受。
音樂藝術自身的實踐性決定了音樂教育重視實踐的必然性。學生音樂素質的全面發展,既不能單純的靠教師講,也不能只憑學生聽,而應通過學生廣泛參與音樂實踐過程才能實現。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的方式有很多,體態律動、音樂游戲、聲勢操作、音樂欣賞、樂器演奏、歌曲演唱、音樂創作等。
音樂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因此,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比如:瓶子裝不同高度的水,敲擊可以發出不同的音高。不是常規樂器的東西居然也能奏出這么美妙的音樂。在關注對學生創造性培養的同時,更要關注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這是音樂教學創新探索的一個重要環節。
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基本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要求:“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這就與我們以往的“成績考核”有著重大的區別。評價功能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激勵、反饋與調整;評價內容從過分注重學生學業成績轉向注重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潛能;評價的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評價角度從終結性轉向過程性、發展性等。教師要善于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利用評價起到促進師生雙邊發展及完善教學管理的作用。
總之,新的理念的落實、新的教師角色變化、新的學習方式的構建,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挑戰。面對挑戰,教師不應有排斥的態度與心理,而應該積極面對,勇于創新,與學生共同成長。